華文網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不和德國夾擊蘇聯?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橫掃歐洲大陸,所向無敵。1941年6月,德國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電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蘇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大陸。在他的西面,緊挨著納粹德國的佔領區;在他的東面則是中國東北,當時由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佔據。而日本又是德國的同盟國。因此當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

蘇聯實際上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威脅。

可是最終日本卻沒有配合德國一起,對蘇聯發動前後夾擊。反而是在幾個月後,向在太平洋珍珠港的美軍發起了突襲。日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彼此不能向對方開戰。

但事實上,在戰爭年代,這些條約的作用其實和一張廢紙差不多。從戰爭的角度而言,如果當時日本選擇夾擊蘇聯,蘇聯必敗無疑。不過日本竟然沒有“趁人之危”。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覺得德國、日本、義大利被我們稱為軸心國,因此當他們和別國發生戰爭的時候,彼此之間總得“幫兄弟一把”。可實際上,這幾個軸心國卻完全不在一個心思上。德國的目標是征服歐洲(包括蘇聯),

日本的目標是雄霸亞洲,而義大利最開始把目標瞄準了非洲,後來因為自身實力太弱,只好淪為了德國的跟班。

日本之所以在蘇聯被德國打的措手不及的時候沒有從後面捅上一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利益。

二戰時期,日本最為緊缺的資源就是石油。

當時的西伯利亞雖然已發現了大量煤炭、鐵礦等資源,但卻還沒發現石油。而蘇聯為了防著日本偷襲,也在遠東邊境地區駐守了一百萬的軍隊。所以日本完全沒有必要冒著重大損失的風險,去搶奪一塊他並不是迫切需要的地區。

另一方面,東南亞地區卻有現成的油田。搶佔東南亞,奪取戰略資源才是最符合日本核心利益的舉措。因此,當時日本不選擇進攻已被德國打的奄奄一息的蘇聯,

而去挑戰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這既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