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建軍大業》之前,你不可不知道的保密故事!

(轉自保密觀 微信公眾號)

7月30日上午9時,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閱兵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護旗方隊、紀念標識梯隊和陸上作戰、資訊作戰、特種作戰、防空反導、海上作戰、空中作戰、綜合保障、反恐維穩、戰略打擊9個作戰群接受檢閱。

這次大閱兵,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16次大閱兵,也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第3次大閱兵,更是第一次以紀念建軍節為主題的閱兵。

與此同時,為了獻禮建軍90周年,最近有一部令人期待的電影上映了——“建國三部曲”系列之三:《建軍大業》。

影片講述了正當青春的中國共產黨革命先輩們胸懷家國,在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於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影片製作方特意選擇了與革命先輩們當年幾乎同齡的一眾“小鮮肉”們,

演繹領袖們的“激情歲月與革命浪漫”。

董子健與片中的鄧小平都是23歲

釋小龍與片中的聶榮臻都是28歲

全組中年齡最小的演員——1997年出生的劉昊然在片中飾演粟裕

眾所周知,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第一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這槍聲的背後,還有一段秘密戰線上驚心動魄的往事,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密戰。

1927年4月,汪精衛打著反蔣旗號,迅速取得對武漢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領導權,與南京分庭抗禮,史稱“寧漢分裂”。儘管兩派反動勢力勢不兩立,但在對待共產黨的問題上,卻是“有志一同”。

在“四一二政變”“七一五事變”中,他們先後發難,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並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

國民黨反動派捕殺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的情形

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於1927年7月12日進行改組,隨後決定集合我黨已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並聯合以張發奎為總指揮的第二方面軍南下廣東,會合當地革命力量,實行土地革命,恢復革命根據地,並再次北伐。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等在九江具體組織這一行動(當時賀龍的第20軍和葉挺的第11軍第24師,正以“東征討蔣”的名義駐紮在九江)。

但我黨的行動還未開始,張發奎就同汪精衛站在了一邊。李立三等組織者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獨立發動反對南京和武漢國民政府的軍事行動,即南昌起義。

張發奎,廣東人,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因有戰功升任第四軍軍長。抗戰期間被授予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3月任陸軍總司令,1980年3日10日病逝於香港

據此,中共中央決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澎湃等組成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共兩萬餘人。

這兩萬餘人,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軍隊的珍貴“火種”,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犧牲在革命征程中。從他們中間,走出了六位共和國的元帥。

矗立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一代英豪雕像

還有一位元帥,他雖然沒有直接參加南昌起義,但如果沒有他,也許我們就不能迎來南昌起義的勝利,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征程,也許要付出更多血與火的代價。

這就是葉劍英元帥。

1925年,在建國粵軍第二師任參謀長的葉劍英

7月下旬,起義工作正在緊張籌備中,張發奎接到密報,賀龍、葉挺部隊“不穩定”。本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原則,他決定以開會的名義,召賀龍、葉挺到廬山,隨後扣留二人,再把他們的部隊調至九江與南昌之間的德安,出動三個軍的兵力將其包圍,實施繳械。

當時,葉劍英也是“參會者”之一,他意識到必須及時將這一情報告知賀龍、葉挺和中共中央。事態緊急,情報又是如此重要,葉劍英不放心讓任何人代為傳遞,經過慎重思索,他決定冒奇險、出險招,親自秘密下山向賀龍、葉挺傳遞消息。此行的風險不言而喻。但葉劍英展現出了一位卓越軍事家的“大將風度”,儘管心憂如焚,但他沒有表現出一點異常。在廬山,他一邊開會一邊以消夏度假為名,邀請幾位與會代表“忙裡偷閒”,去九江游甘棠湖。

甘棠湖是九江有名的景觀。那些被葉劍英拉來遊玩的與會代表們相約泛舟湖上,誰也沒有注意到,葉劍英悄悄地落在了最後。等到同行的人都散開了,他才獨自上了一條小船,向湖中心的煙水亭劃去。

廣東省葉劍英紀念館裡,南昌起義前葉劍英、賀龍、葉挺等人進行“甘棠湖密議”的雕塑

煙水亭中,四個人正在閒聊,看見葉劍英劃著小船過來了,見周圍沒有異常,迅速登上葉劍英的小船。如果這時有人認出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他們就是張發奎設計想要一網打盡的賀龍和葉挺,以及第二方面軍指揮部秘書長高語罕、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廖乾五。

這樣的會面,不可謂不膽大。葉劍英的想法是,沒有人看見最好,萬一被同行的人看見了,就說是偶遇。雖然這樣的說法經不起推敲,但不管怎樣,他已經把緊急事態告訴了葉挺和賀龍。

五位志同道合的革命戰友在小船上具體談了什麼,沒有詳細記載。但這次會面作為“甘棠湖密議”,被載入了我黨和我軍的歷史。經過秘密磋商,葉劍英和賀龍、葉挺決定:一、賀龍、葉挺拒不上廬山;二、兩人的隊伍拒不赴德安;三、兩人迅速帶部隊開赴南昌。

在革命形勢間不容髮的危急關頭,因為葉劍英的這一秘密情報,以及“甘棠湖密議”的3項決議,我黨保住了南昌起義中兩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以及一大批優秀的軍事革命家。

部分內容參考自《保密工作》2014年第8期《“八一”槍聲背後的密戰》

還有一段秘密戰線上驚心動魄的往事,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密戰。

1927年4月,汪精衛打著反蔣旗號,迅速取得對武漢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領導權,與南京分庭抗禮,史稱“寧漢分裂”。儘管兩派反動勢力勢不兩立,但在對待共產黨的問題上,卻是“有志一同”。

在“四一二政變”“七一五事變”中,他們先後發難,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並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

國民黨反動派捕殺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的情形

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於1927年7月12日進行改組,隨後決定集合我黨已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並聯合以張發奎為總指揮的第二方面軍南下廣東,會合當地革命力量,實行土地革命,恢復革命根據地,並再次北伐。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等在九江具體組織這一行動(當時賀龍的第20軍和葉挺的第11軍第24師,正以“東征討蔣”的名義駐紮在九江)。

但我黨的行動還未開始,張發奎就同汪精衛站在了一邊。李立三等組織者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獨立發動反對南京和武漢國民政府的軍事行動,即南昌起義。

張發奎,廣東人,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因有戰功升任第四軍軍長。抗戰期間被授予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3月任陸軍總司令,1980年3日10日病逝於香港

據此,中共中央決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澎湃等組成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共兩萬餘人。

這兩萬餘人,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軍隊的珍貴“火種”,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犧牲在革命征程中。從他們中間,走出了六位共和國的元帥。

矗立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一代英豪雕像

還有一位元帥,他雖然沒有直接參加南昌起義,但如果沒有他,也許我們就不能迎來南昌起義的勝利,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征程,也許要付出更多血與火的代價。

這就是葉劍英元帥。

1925年,在建國粵軍第二師任參謀長的葉劍英

7月下旬,起義工作正在緊張籌備中,張發奎接到密報,賀龍、葉挺部隊“不穩定”。本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原則,他決定以開會的名義,召賀龍、葉挺到廬山,隨後扣留二人,再把他們的部隊調至九江與南昌之間的德安,出動三個軍的兵力將其包圍,實施繳械。

當時,葉劍英也是“參會者”之一,他意識到必須及時將這一情報告知賀龍、葉挺和中共中央。事態緊急,情報又是如此重要,葉劍英不放心讓任何人代為傳遞,經過慎重思索,他決定冒奇險、出險招,親自秘密下山向賀龍、葉挺傳遞消息。此行的風險不言而喻。但葉劍英展現出了一位卓越軍事家的“大將風度”,儘管心憂如焚,但他沒有表現出一點異常。在廬山,他一邊開會一邊以消夏度假為名,邀請幾位與會代表“忙裡偷閒”,去九江游甘棠湖。

甘棠湖是九江有名的景觀。那些被葉劍英拉來遊玩的與會代表們相約泛舟湖上,誰也沒有注意到,葉劍英悄悄地落在了最後。等到同行的人都散開了,他才獨自上了一條小船,向湖中心的煙水亭劃去。

廣東省葉劍英紀念館裡,南昌起義前葉劍英、賀龍、葉挺等人進行“甘棠湖密議”的雕塑

煙水亭中,四個人正在閒聊,看見葉劍英劃著小船過來了,見周圍沒有異常,迅速登上葉劍英的小船。如果這時有人認出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他們就是張發奎設計想要一網打盡的賀龍和葉挺,以及第二方面軍指揮部秘書長高語罕、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廖乾五。

這樣的會面,不可謂不膽大。葉劍英的想法是,沒有人看見最好,萬一被同行的人看見了,就說是偶遇。雖然這樣的說法經不起推敲,但不管怎樣,他已經把緊急事態告訴了葉挺和賀龍。

五位志同道合的革命戰友在小船上具體談了什麼,沒有詳細記載。但這次會面作為“甘棠湖密議”,被載入了我黨和我軍的歷史。經過秘密磋商,葉劍英和賀龍、葉挺決定:一、賀龍、葉挺拒不上廬山;二、兩人的隊伍拒不赴德安;三、兩人迅速帶部隊開赴南昌。

在革命形勢間不容髮的危急關頭,因為葉劍英的這一秘密情報,以及“甘棠湖密議”的3項決議,我黨保住了南昌起義中兩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以及一大批優秀的軍事革命家。

部分內容參考自《保密工作》2014年第8期《“八一”槍聲背後的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