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都說了對不起,你憑什麼不原諒?但是,憑什麼你的道歉值得原諒?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遭遇各種傷害別人或是被別人傷害的經歷,但是,在衝突之後,一句對不起就可以化解全部的矛盾嗎?或是說,憑什麼對不起三個字就值得原諒呢?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道歉背後不同的心理意義,

看看哪些道歉是欠抽而哪些道歉又值得原諒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在一家公司裡,A職員丟了一件比較貴重的首飾,所以他很自然的將嫌疑目標轉向了家境較差的B職員;雖然最終依然沒有找到首飾的下落,

但是這個過程中B職員感覺到了深深的羞恥感,並且,這件事情讓B職員在其他同事的眼裡成為了一個“小偷”,幾個月以來,他的情緒狀態都十分差。在一次大掃除中,這件丟失的首飾卻意外出現在了A職員自己的桌子底下,A職員深知自己冤枉了B職員,所以就去道歉,結果得到了B職員憤怒的回應。沒有得到原諒的A職員卻說:“我都道歉了,他還要怎樣,真實太小心眼了”。
最終,雖然B職員冤情洗白了,卻又背上了小心眼這個“罪名”。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案例中,A職員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就認為B職員是小偷,這給B職員的心理蒙上了一層很深的陰影,並且人際關係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雖然A職員說了對不起三個字,但是,他對B職員造成的傷害就僅僅靠這三個字就能被原諒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A職員的道歉表面上是對冤枉他人的行為進行了彌補,

但實際上,當他說出了後面這句話時,我們就可以清楚,他道歉背後真實的心理意義只是為了平衡自己焦慮的情緒而已;所以,當這種平衡得不到滿足時,他便開始用另一種方式來繼續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態。而人類本身具備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所以,真情實意還是假情假意,別人並不是不能分辨,只是我們自作聰明罷了。

有多少人是為了得到沒關係而說的道歉?

從佛洛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來看,我們之所以會對他人感覺到負罪感,正是因為自我(現實的我)和超我(內在道德標準的我)發生矛盾而產生的心理過程,所以,我們需要用得到他人原諒的方式來平衡這個過程。但是,一般情況下,

受到傷害的那一方可能受到的心理或身體傷害已經遠遠超過一句對不起所能夠原諒的範圍,這也是為何法律中不僅制定了懲罰措施還附加了民事賠償。轉化到現實生活中去,當我們傷害到他人的時候,你認為你鼓起勇氣說的對不起就真的值得原諒嗎?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道歉,也要學會原諒

我們不能說道歉得不到原諒就一定是犯錯這個人的問題,也許你真的碰上了記恨較深的人也不一定;但是,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我們在道歉的時候是否真的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傷害了呢?如果沒有,你的道歉將毫無意義,如果有,心理感受和真實表露相一致是可以得到原諒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不僅在於思維方式,還在於偽裝性,例如:我愛你、對不起這些本身是需要通過情感宣洩出來的言語,人類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表達,但是相對的是,當我們不具備這種真實情感基礎時,對方其實也同樣感受不到。

當我們是受傷害的那一方時,對方是否能夠原諒的標準在於他們是否真正感受到了我們所受到的傷害,如果是,那麼,我們也應該選擇原諒,因為放不下這種過去的恩怨,我們的心理過程當中其實對自己又再次進行了傷害。

當然,其實道歉和原諒都是需要勇氣的事情,這不僅是對我們同理心能力的考量,更是我們的心理是否能夠走向成熟的必要經歷!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道歉,也要學會原諒

我們不能說道歉得不到原諒就一定是犯錯這個人的問題,也許你真的碰上了記恨較深的人也不一定;但是,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我們在道歉的時候是否真的感受到他人所受到的傷害了呢?如果沒有,你的道歉將毫無意義,如果有,心理感受和真實表露相一致是可以得到原諒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不僅在於思維方式,還在於偽裝性,例如:我愛你、對不起這些本身是需要通過情感宣洩出來的言語,人類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表達,但是相對的是,當我們不具備這種真實情感基礎時,對方其實也同樣感受不到。

當我們是受傷害的那一方時,對方是否能夠原諒的標準在於他們是否真正感受到了我們所受到的傷害,如果是,那麼,我們也應該選擇原諒,因為放不下這種過去的恩怨,我們的心理過程當中其實對自己又再次進行了傷害。

當然,其實道歉和原諒都是需要勇氣的事情,這不僅是對我們同理心能力的考量,更是我們的心理是否能夠走向成熟的必要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