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許昌此地,美得讓人心疼!

許昌此地,美得讓人心疼!‖老家許昌

文·圖‖寇寶剛

秋日午後,

太陽格外明麗,一直能看見很遠處山腰裡有棵皂角樹,老青色的皂角成嘟嚕地掛在枝葉間。山裡的空氣果真不溫燥,水樣的透明。

屋子緊鄰山腳,石壁擋住了屋子的窗,一縷光正好照在石縫裡的那叢野菊,黃騰騰的俏豔。在這叢菊的誘惑下,轉至屋後,攀上一堆亂石,在山坡間豁然見出一片小小的菜園。

一道籬笆不規則地圈著,白菜和蘿蔔蓬蓬勃勃,沒有一點秋的意味,

春一樣的旺盛。幾隻雞,有蘆花雞、固始雞,還有一隻紅公雞,在籬笆邊刨食。四五隻雛雞,每只都茸茸地黃成一團,在搶奪爭食蚯蚓。蚯蚓斷成幾節,每只雞都興奮地啄,再叨就沒了。

沿著窄窄的田埂,那埂窄到只能容下半隻腳。石頭窩裡,最金貴的是土地,

哪怕只有巴掌大,只要能種作,也不會讓它閑著,能栽幾棵苗,收穫的是一捧糧、一盤菜。漸漸地,埂就盡了,被草叢淹沒了。

一片開闊的山坡,坡緩而長,坡後是一道嶺,劃出一道蜿蜒而起伏的山脊線。山坡全是裸☆禁☆露的石頭。一塊塊石頭,大小如碾盤上的石滾,無棱無角,也不光潤,皆是卵狀,密密麻麻鋪了滿坡。間或有酸棗樹,根都在石頭裡,蓬亂的樹,在石堆裡道顯得峭拔,堅硬的枝條柔弱起來,

微微地擺晃。枝上的酸棗有的白裡泛紅,更多是濃重的紅。摘幾粒,也酸也甜,後味綿長,過了很久,喉結裡還停留著那酸甜。

到了坡頂,展開了另一幅風貌,正是想像中的山野。巨大如足球場的平闊,有微微的傾斜,很平坦,只有野草和野菊,草已有了枯色,

菊還正嫩。這可能是天地初開的模樣吧,靜極了,只有秋蟲的鳴唱。天上的幾縷雲也停著,總想飄起來,過會兒再看,還靜在那,不飄也不散。

遠處的山凹裡冒出一頭牛,跟著又有兩頭,一頭是牛犢,一頭背上馱一捆野菊。牛是黃的,村婦的衣服很紅,山是褐色。兩個村婦跟在牛後,人和牛都很遲緩。牛停住了,這兒的草格外茂盛。一村婦從牛背上掐下野菊,盤腿坐下,一朵朵地將野菊花摘下。

另一村婦不遠不近地也盤腿而坐,在十字繡。這裡已經不是荒野了,分明是走進了一幅風景畫。

一村婦說,菊花泡茶,明目敗火。那村婦說,快娶媳婦了,新房裡要掛《牡丹富貴圖》。家在山后,村叫上官寺,很古老,明朝時,在附近修徽莊王和徽簡王墓時留下的。她們都很羞澀,笑也內斂,能看出心底的開朗。這是一個永遠難以忘卻的秋日午後,總是在煩躁時,想起那片荒野,想起那幅牧牛的風景畫。

很喜歡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尤其是《小石潭記》,曾經背誦。在張家莊,不期然遇白龍潭,竟然和柳宗元的小石潭一個模樣。這潭也很有名氣,民國年間的《禹州志》有錄入“又東八裡曰瑪瑙山,西有白龍潭,潭上有白龍寺。”寺已無蹤,潭還依舊。它處的山石或青或褐或灰,這山的石竟然瑪瑙般光潤璀璨。一塊巨石,斑斑斕斕,有的青碧,有的殷紅,有的潔白如玉,和它挨著的又是瑩瑩的像翡翠。

三面是陡立的石壁,掬捧一汪水,天光雲影泄入潭中。潭下有泉,千萬年地湧出,水從北邊的沿口漫溢,悄悄地順幾乎難尋蹤跡的小溪,淌入二裡外的黑龍潭,再下二裡,匯成一座水庫。這靜謐的小潭裡,流傳一個血腥的故事,一個和尚曾在這裡和水怪搏擊,保住了一方平安,自己卻在格鬥中魂歸西天。

村裡的和尚墳,安葬的就是這位和尚。尋這潭,最好默默地念《小石潭記》:“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卷石以為底,近岸,全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走出白龍潭,86歲的嚮導指著前面山壁上的一塊紅石,石很像緊緊關閉的一扇門。他說,這石門裡,有個金馬駒磨金豆的故事,很是浪漫。老大爺雖耄耋高齡,飲了一輩子白龍潭水,心裡日夜縈繞的是浪漫故事,還是腿腳勁健,耳聰目明,滿頭的黑髮。山野裡,充滿了山民的想像。

池溝村的玲瓏堂有更豐富的想像。玲瓏堂是一道石灰岩的崖壁,高二十來米,百十米長,壁上有大大小小的天然窟穴。山壁的頂端有洞,曲曲拐拐猶如迷宮,不敢入之太深。曾有小兒洞裡戲耍迷失,村人入洞尋了一天,再也無人敢進洞裡玩耍。

這是一處廢棄的名勝,只剩下一塊屹立的“上水石”。翻開史書,才知道它過往的輝煌。《禹州志》載:“崖石聳立,高數丈,東西約百步。崖腹多窟,大者如屋,中刻佛像。下為清涼寺,明改輞山書院,後複為寺,今曰玲瓏堂。”《清一統志》載:“山石鑿空,如雕鑿然。”《圖書集成·職方典》載:“玲瓏山腰有石洞,嵌空幽邃,明張鯤建書院於其地。崖石皆鐘乳,玲瓏斑駁,水能上升。崖半有洞,深不可測。內有泉下滴,蓋乳泉也。其西有水曰池溝,自上下駛為懸瀑,繞門前東流,種蓮與稻,由春徂秋,莖梗乃結為石。取水中石碎之,內悉木葉草根,層疊凝結。”清道光間,知州朱煒題曰:“鈞天勝地”。

村民說,寺毀後,還有兩棵銀杏,很是粗壯,獨板可做大案。上世紀五十年代,這裡蓄水成庫,淹沒了過去的一切。現在庫幹成灘,玲瓏堂依舊,銀杏蕩然,雜花埋徑,荊榛牽衣,只有口口相傳的故事還依附在玲瓏堂的每個洞窟裡。

在村民心裡,玲瓏堂是一個亦神亦仙亦佛亦道的場所,那窟裡不但有各方神聖,也有修煉的虎豹獅象,有的成妖,有的成怪,有的成仙,它們比鄰而居,互不相擾,無視世間,不論寒暑。嚮導年逾7旬,微跛,自稱通神,是給玲瓏堂各方神聖辦事的人。他一會兒指這窟,一會兒指那窟,叫我們辨認看見了什麼,就應和說看見了羅漢,看見了觀音,看見了大蟒蛇等等,嚮導臉上掠過神秘的笑。如說只看見了石頭,他就不高興地搖頭。

終了,他還是保持著神秘,不告訴你他自認為只有他知道的奧秘。偶爾會有人來燒香叩拜,只要給這位辦事人說明祈求的目的,他就把你引到對應的窟前,替你向上稟報。燒香叩拜的人很是安慰,有了這中間人的介紹,興許要更靈驗。

【文中圖片說明】

圖1:滿山胭脂色

圖2:鳩山民居

圖3:酸棗紅了

圖4:荒野牧牛圖

圖5:張家莊白龍潭

圖6:瑪瑙山上的石門

圖7:池溝村的上水石

圖8:守護上水石的老者

【作者簡介】寇寶剛:許昌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藝評論家。

“百味中原”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hnxc126@126.com 。

品中原百味,看“百味中原”。 百味中原,向您展示一個千姿百味的中原!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想起那幅牧牛的風景畫。

很喜歡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尤其是《小石潭記》,曾經背誦。在張家莊,不期然遇白龍潭,竟然和柳宗元的小石潭一個模樣。這潭也很有名氣,民國年間的《禹州志》有錄入“又東八裡曰瑪瑙山,西有白龍潭,潭上有白龍寺。”寺已無蹤,潭還依舊。它處的山石或青或褐或灰,這山的石竟然瑪瑙般光潤璀璨。一塊巨石,斑斑斕斕,有的青碧,有的殷紅,有的潔白如玉,和它挨著的又是瑩瑩的像翡翠。

三面是陡立的石壁,掬捧一汪水,天光雲影泄入潭中。潭下有泉,千萬年地湧出,水從北邊的沿口漫溢,悄悄地順幾乎難尋蹤跡的小溪,淌入二裡外的黑龍潭,再下二裡,匯成一座水庫。這靜謐的小潭裡,流傳一個血腥的故事,一個和尚曾在這裡和水怪搏擊,保住了一方平安,自己卻在格鬥中魂歸西天。

村裡的和尚墳,安葬的就是這位和尚。尋這潭,最好默默地念《小石潭記》:“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卷石以為底,近岸,全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走出白龍潭,86歲的嚮導指著前面山壁上的一塊紅石,石很像緊緊關閉的一扇門。他說,這石門裡,有個金馬駒磨金豆的故事,很是浪漫。老大爺雖耄耋高齡,飲了一輩子白龍潭水,心裡日夜縈繞的是浪漫故事,還是腿腳勁健,耳聰目明,滿頭的黑髮。山野裡,充滿了山民的想像。

池溝村的玲瓏堂有更豐富的想像。玲瓏堂是一道石灰岩的崖壁,高二十來米,百十米長,壁上有大大小小的天然窟穴。山壁的頂端有洞,曲曲拐拐猶如迷宮,不敢入之太深。曾有小兒洞裡戲耍迷失,村人入洞尋了一天,再也無人敢進洞裡玩耍。

這是一處廢棄的名勝,只剩下一塊屹立的“上水石”。翻開史書,才知道它過往的輝煌。《禹州志》載:“崖石聳立,高數丈,東西約百步。崖腹多窟,大者如屋,中刻佛像。下為清涼寺,明改輞山書院,後複為寺,今曰玲瓏堂。”《清一統志》載:“山石鑿空,如雕鑿然。”《圖書集成·職方典》載:“玲瓏山腰有石洞,嵌空幽邃,明張鯤建書院於其地。崖石皆鐘乳,玲瓏斑駁,水能上升。崖半有洞,深不可測。內有泉下滴,蓋乳泉也。其西有水曰池溝,自上下駛為懸瀑,繞門前東流,種蓮與稻,由春徂秋,莖梗乃結為石。取水中石碎之,內悉木葉草根,層疊凝結。”清道光間,知州朱煒題曰:“鈞天勝地”。

村民說,寺毀後,還有兩棵銀杏,很是粗壯,獨板可做大案。上世紀五十年代,這裡蓄水成庫,淹沒了過去的一切。現在庫幹成灘,玲瓏堂依舊,銀杏蕩然,雜花埋徑,荊榛牽衣,只有口口相傳的故事還依附在玲瓏堂的每個洞窟裡。

在村民心裡,玲瓏堂是一個亦神亦仙亦佛亦道的場所,那窟裡不但有各方神聖,也有修煉的虎豹獅象,有的成妖,有的成怪,有的成仙,它們比鄰而居,互不相擾,無視世間,不論寒暑。嚮導年逾7旬,微跛,自稱通神,是給玲瓏堂各方神聖辦事的人。他一會兒指這窟,一會兒指那窟,叫我們辨認看見了什麼,就應和說看見了羅漢,看見了觀音,看見了大蟒蛇等等,嚮導臉上掠過神秘的笑。如說只看見了石頭,他就不高興地搖頭。

終了,他還是保持著神秘,不告訴你他自認為只有他知道的奧秘。偶爾會有人來燒香叩拜,只要給這位辦事人說明祈求的目的,他就把你引到對應的窟前,替你向上稟報。燒香叩拜的人很是安慰,有了這中間人的介紹,興許要更靈驗。

【文中圖片說明】

圖1:滿山胭脂色

圖2:鳩山民居

圖3:酸棗紅了

圖4:荒野牧牛圖

圖5:張家莊白龍潭

圖6:瑪瑙山上的石門

圖7:池溝村的上水石

圖8:守護上水石的老者

【作者簡介】寇寶剛:許昌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藝評論家。

“百味中原”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hnxc126@126.com 。

品中原百味,看“百味中原”。 百味中原,向您展示一個千姿百味的中原!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