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醫人物志|第48期:最年輕的國醫大師,中醫急症高手

在醫療界,很多傑出的人物常常讓我們敬佩,好多醫療工作者,默默無聞地工作在第一線,同時也給醫學工作帶來巨大的貢獻,中醫人物志|第48期 :最年輕的國醫大師 ,中醫急症高手

◆他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使患者起死回生

◆他創立“顱腦水瘀論”,開闢我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

◆他培養百余名研究生、高徒和眾多學生,已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在首屆國醫大師中,已經74歲的張學文年齡最小,被稱為“年輕的國醫大師”。殊不知,當時張學文是陝西唯一的國醫大師,也是西北五省唯一的國醫大師。他從醫50餘年,執教40餘載,在中醫急症、溫病學、疑難病等領域均有較高造詣,

對一些病機理論有頗多創新。由於他擅長治療中風等急症,又有中醫急症高手之美譽。

出身中醫世家

三次進修奠定學術堅實基礎

張學文老先生出生在漢中南鄭縣一個中醫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名醫,現在家裡已經有五代人從事中醫事業。說到自己的從醫經歷,老先生說,15歲那年他便隨父學醫,時常是“雞鳴而起,星高而息”,整天背誦各種醫書藥典。

在他的記憶之中,那段日子並不好過。學醫之初,弄清各種“中藥湯劑”是一件讓他頭疼的事。為此他沒少受父親的責駡。可誰能想到,就是這些令他頭疼的湯劑藥方,反而幫他順利走上了從醫之路。

從醫一生,張學文在國內首次提出“腦當為髒”理論,創立了中風先兆證、顱

腦水瘀證、毒瘀交夾證等中醫腦病證治規律,研製的“通脈舒絡液”“小中風片”成為中風防治的特效藥品。他創立的中醫急症治療方法,屢起沉屙,挽救了成千上萬危重患者的生命,創造了許多奇跡,打破了中醫慢郎中的傳說,被譽為全國中醫急症治療第一人。

中醫不是慢郎中

把千人生命從死神手中奪回

他自擬“綠豆甘草解毒湯”,使許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採用中藥湯沖服安宮牛黃丸方法,

使乙腦學生3天清醒;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手段治療急性黃疸型重症肝炎,患者7天后病情減輕。

“中醫不是慢郎中,在歷史的各個時期,中醫都是非常重視急症的。”張學文解釋,古代傳染病多,死亡率高,中醫在急、危、重、難病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尤其在急症上的治療優勢功不可沒。多年來,他精心鑽研和實踐,在中風、高熱、昏迷、中毒等病證的機理探討和治法方藥研究中,

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經驗。

1977年,張學文帶領學生在岐山縣高店鎮開門辦學。當天晚飯後,他和學生一起散步到地段醫院,卻發現醫院搶救室外放著一口棺材。大家議論:“這地方人真奇怪,人還沒死怎麼棺材先拉來了?”

進去一打聽,原來是一個30歲村婦喝“敵敵畏”自殺,醫院全力搶救一天后,告知家人準備後事。張學文二話沒說,立即為病人診療。他果斷採用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為病人鼻飼、灌腸,並囑咐早晚多次服藥。他說,患者屬於熱毒傷陰證型者,運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護陰液。在張學文等人的全力搶救下,這個已經走上“黃泉路”的患者,第二天病情好轉。以後10天連續使用中西藥痊癒出院。

1984年的一天,時任陝西中醫學院院長的張學文聽說一學生在外地實習患了乙腦,不僅高熱、抽風,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匆匆趕到學生住處看望,並為其診脈。他認為,這個學生是熱極生風,理當清肝熄風。於是,開了一服中藥,沖服安宮牛黃丸。可當地沒有安宮牛黃丸,他立即派另一學生連夜往返咸陽取回。患者服藥後3天清醒了,高燒退了。

一個病人在切除脾臟後的60天內,在大醫院花了57萬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張學文開的10餘劑中藥後,奇跡般地起死回生;被診斷為急性黃疸型重症肝炎患者被4個人抬進了張學文的診室,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的手段為其治療,病人服藥3天后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顯減輕,幾個月後病人痊癒。

“張丹參”

只為病人著想

在中醫學術界,張學文素有“張丹參”之雅稱。這個稱呼起源于當年在乾縣開門辦學時,群眾來看病,張學文開方必有丹參,一時竟造成全縣丹參緊缺。張學文坦言,愛用丹參除了藥物本身毒性小、治療範圍廣等特點外,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便宜。“我能用便宜藥就絕不會用貴的,開藥治病要算數。”張學文說,中醫治病關鍵是要摸清病源,辨證論治。“雖說是一味丹參,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用藥方案是完全不一樣的,用量也有講究。”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日常工作。”張學文認為,患者有病很痛苦,如果看病再被折騰,會加重病情。為此,他都盡力滿足患者的要求。多年來,雖然身居多職,他仍堅持定期出診;無論是外出講學還是開會,他都一視同仁地為患者免費診病。

如今,他每週分別在陝西中醫學院一附院、二附院以及診所出診,病人依然絡繹不絕。看到這種情況,張學文感到很不安。他坦言自己年紀大了,已經力不從心,不像年輕時有求必應了。怎麼解決這個難題,有人提議預約掛號,張學文擔心外地病人掛不上;提高掛號費,惟恐把貧困患者擋在了門外;讓學生應診,認為慕名而來的患者不樂意。總之,目前要盡力而為,做好一切工作,對得起患者,對得起國醫大師這個稱號,張學文如是說。

師古不泥 大膽創新

新觀點、新方藥、新成果接連不斷

他提出“顱腦水瘀證”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闢了我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他改變傳統中藥給藥途徑,研製了一系列方藥,參與制訂《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等。

“中風病屬急症之一。中風病常常發病急驟、

病情危重,變化多端,而氣血逆亂、瘀阻腦絡是中風發病的關鍵。”張學文將中風病發生發展概括為四期六證。四期為中風先兆期、急性發作期、恢復期、後遺症期;六證為肝熱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氣虛血瘀、顱腦水瘀、腎虛血瘀。他提出的“顱腦水瘀證”的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闢了我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擬訂“化瘀利水、醒腦通竅”大法進行治療,還研製了“腦竅通口服液”,臨床效果良好。

治療中風病,傳統的口服煎劑給藥法對於危重病人來說多有緩不濟急之弊。張學文師古不泥,大膽創新,將臨床證明的有效方藥通過實驗改成了中藥靜脈滴注劑、肌肉注射劑、肛腸灌注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他擬訂的“清腦通絡片”處方,曾多次獲獎。

由於改變了傳統中藥的給藥途徑,藥效發揮更加突出,臨床療效明顯提高。如用“通脈舒絡液”配合中藥湯劑辨證治療中風急症237例,總有效率達99.1%,治癒率達74%,與傳統療法及西藥對照觀察比較,具有療效高、療程短、安全可靠、後遺症少等優點。由他主持研究的這項課題榮獲1986年度國家中醫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獎。

“七五”計畫開始後,張學文先後任全國中醫內科學會中風急症協作組副組長、組長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中風病急症協作組組長。在短短8年間,中風協作組取得11項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表彰。特別是他參與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為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制定開創了先河。此後,又先後參與制訂了中風病護理常規、預防及康復規範和中風病證候辨證量表以及中風先兆證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先後出版的《張學文中醫世家經驗輯要》、《醫學求索集》、《疑難病論治》及《中風病》等10餘部專著,凝聚著他為振興中醫急症事業的一片心血。

說中醫是偽科學的都是偽科學

對於時下常有的中西醫之爭,張學文認為:中西醫是產生於不同時代的兩種醫學體系,各有所長,故只有相互間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才能更好地造福于人類的健康事業。科學技術已相當發達的今天,對有些疑難病借助于現代科學儀器的檢測手段,一般均可以得到正確和及時的診斷。而這些檢查、化驗和診斷手段,對於我們提高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確度和診治水準,有很好的參考價值。而結合這些客觀指標檢查,可以擴大我們望診的範圍,有助於使我們的“四診”深入到微觀層次,因此中醫也要善加利用,藉以發展自己,而不應該排斥。但強調必須堅持中醫藥基礎理論和臨床特色,以我為主。

“說中醫是偽科學的都是偽科學,”張學文說,自己十年前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美國的50個州只有加利福尼亞一個州承認中醫,但他去年再去的時候,中醫已經得到了40多個州的承認。

回顧六十餘年的從醫歷程,張學文深深體會到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他感慨道:“即使我傾全部精力去學習也未必能登堂入室,窺其奧妙。也使我感到只要打下堅實的中醫基礎,下決心深入鑽研和理解,汲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誠懇地向同道學習和請教,勤於臨證,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科學總結,就一定會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張學文小傳

1935年,生於陝西漢中一中醫世家

1956年-1959年,先後在“漢中中醫進修班”、陝西省中醫進修學校(陝西中醫學院前身)中醫師資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又進入“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孟澍江教授

1963年-1987年,先後擔任陝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陝西中醫學院醫療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

1990年,成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2008年,被評為陝西省首屆名老中醫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科研成果:研製的“通脈舒絡液氏口服劑”辯證治療中風(腦血栓形成),獲衛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獎。

“小中風片”1990

年通過省級鑒定,填補了中醫治療小中風證的空白。

“出血熱預防片”屬國內首創。

創立“顱腦水瘀論”,改變傳統中藥給藥途徑,研製出了中藥靜脈滴注劑、肌肉注射劑、肛腸灌注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擬訂的“清腦通絡片”處方,多次獲獎。

立即為病人診療。他果斷採用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為病人鼻飼、灌腸,並囑咐早晚多次服藥。他說,患者屬於熱毒傷陰證型者,運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護陰液。在張學文等人的全力搶救下,這個已經走上“黃泉路”的患者,第二天病情好轉。以後10天連續使用中西藥痊癒出院。

1984年的一天,時任陝西中醫學院院長的張學文聽說一學生在外地實習患了乙腦,不僅高熱、抽風,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匆匆趕到學生住處看望,並為其診脈。他認為,這個學生是熱極生風,理當清肝熄風。於是,開了一服中藥,沖服安宮牛黃丸。可當地沒有安宮牛黃丸,他立即派另一學生連夜往返咸陽取回。患者服藥後3天清醒了,高燒退了。

一個病人在切除脾臟後的60天內,在大醫院花了57萬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張學文開的10餘劑中藥後,奇跡般地起死回生;被診斷為急性黃疸型重症肝炎患者被4個人抬進了張學文的診室,他運用“益腎、活血、退疸”的手段為其治療,病人服藥3天后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顯減輕,幾個月後病人痊癒。

“張丹參”

只為病人著想

在中醫學術界,張學文素有“張丹參”之雅稱。這個稱呼起源于當年在乾縣開門辦學時,群眾來看病,張學文開方必有丹參,一時竟造成全縣丹參緊缺。張學文坦言,愛用丹參除了藥物本身毒性小、治療範圍廣等特點外,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便宜。“我能用便宜藥就絕不會用貴的,開藥治病要算數。”張學文說,中醫治病關鍵是要摸清病源,辨證論治。“雖說是一味丹參,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用藥方案是完全不一樣的,用量也有講究。”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日常工作。”張學文認為,患者有病很痛苦,如果看病再被折騰,會加重病情。為此,他都盡力滿足患者的要求。多年來,雖然身居多職,他仍堅持定期出診;無論是外出講學還是開會,他都一視同仁地為患者免費診病。

如今,他每週分別在陝西中醫學院一附院、二附院以及診所出診,病人依然絡繹不絕。看到這種情況,張學文感到很不安。他坦言自己年紀大了,已經力不從心,不像年輕時有求必應了。怎麼解決這個難題,有人提議預約掛號,張學文擔心外地病人掛不上;提高掛號費,惟恐把貧困患者擋在了門外;讓學生應診,認為慕名而來的患者不樂意。總之,目前要盡力而為,做好一切工作,對得起患者,對得起國醫大師這個稱號,張學文如是說。

師古不泥 大膽創新

新觀點、新方藥、新成果接連不斷

他提出“顱腦水瘀證”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闢了我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他改變傳統中藥給藥途徑,研製了一系列方藥,參與制訂《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等。

“中風病屬急症之一。中風病常常發病急驟、

病情危重,變化多端,而氣血逆亂、瘀阻腦絡是中風發病的關鍵。”張學文將中風病發生發展概括為四期六證。四期為中風先兆期、急性發作期、恢復期、後遺症期;六證為肝熱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氣虛血瘀、顱腦水瘀、腎虛血瘀。他提出的“顱腦水瘀證”的新觀點,將瘀、水、熱、毒四大病因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開闢了我國中醫治療多種腦病的新途徑;擬訂“化瘀利水、醒腦通竅”大法進行治療,還研製了“腦竅通口服液”,臨床效果良好。

治療中風病,傳統的口服煎劑給藥法對於危重病人來說多有緩不濟急之弊。張學文師古不泥,大膽創新,將臨床證明的有效方藥通過實驗改成了中藥靜脈滴注劑、肌肉注射劑、肛腸灌注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他擬訂的“清腦通絡片”處方,曾多次獲獎。

由於改變了傳統中藥的給藥途徑,藥效發揮更加突出,臨床療效明顯提高。如用“通脈舒絡液”配合中藥湯劑辨證治療中風急症237例,總有效率達99.1%,治癒率達74%,與傳統療法及西藥對照觀察比較,具有療效高、療程短、安全可靠、後遺症少等優點。由他主持研究的這項課題榮獲1986年度國家中醫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獎。

“七五”計畫開始後,張學文先後任全國中醫內科學會中風急症協作組副組長、組長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中風病急症協作組組長。在短短8年間,中風協作組取得11項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表彰。特別是他參與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為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制定開創了先河。此後,又先後參與制訂了中風病護理常規、預防及康復規範和中風病證候辨證量表以及中風先兆證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先後出版的《張學文中醫世家經驗輯要》、《醫學求索集》、《疑難病論治》及《中風病》等10餘部專著,凝聚著他為振興中醫急症事業的一片心血。

說中醫是偽科學的都是偽科學

對於時下常有的中西醫之爭,張學文認為:中西醫是產生於不同時代的兩種醫學體系,各有所長,故只有相互間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才能更好地造福于人類的健康事業。科學技術已相當發達的今天,對有些疑難病借助于現代科學儀器的檢測手段,一般均可以得到正確和及時的診斷。而這些檢查、化驗和診斷手段,對於我們提高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確度和診治水準,有很好的參考價值。而結合這些客觀指標檢查,可以擴大我們望診的範圍,有助於使我們的“四診”深入到微觀層次,因此中醫也要善加利用,藉以發展自己,而不應該排斥。但強調必須堅持中醫藥基礎理論和臨床特色,以我為主。

“說中醫是偽科學的都是偽科學,”張學文說,自己十年前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美國的50個州只有加利福尼亞一個州承認中醫,但他去年再去的時候,中醫已經得到了40多個州的承認。

回顧六十餘年的從醫歷程,張學文深深體會到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他感慨道:“即使我傾全部精力去學習也未必能登堂入室,窺其奧妙。也使我感到只要打下堅實的中醫基礎,下決心深入鑽研和理解,汲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誠懇地向同道學習和請教,勤於臨證,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科學總結,就一定會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張學文小傳

1935年,生於陝西漢中一中醫世家

1956年-1959年,先後在“漢中中醫進修班”、陝西省中醫進修學校(陝西中醫學院前身)中醫師資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又進入“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孟澍江教授

1963年-1987年,先後擔任陝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陝西中醫學院醫療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

1990年,成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2008年,被評為陝西省首屆名老中醫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科研成果:研製的“通脈舒絡液氏口服劑”辯證治療中風(腦血栓形成),獲衛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獎。

“小中風片”1990

年通過省級鑒定,填補了中醫治療小中風證的空白。

“出血熱預防片”屬國內首創。

創立“顱腦水瘀論”,改變傳統中藥給藥途徑,研製出了中藥靜脈滴注劑、肌肉注射劑、肛腸灌注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擬訂的“清腦通絡片”處方,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