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洋春運”嚇壞歪果仁:暑期北美華人都去哪了?

移民加拿大的大偉最近發文感歎:7、8月份,是加拿大房市的淡季,為什麼在最陽光明媚季節反而是房屋買賣的低谷?因為華人都回國了。

大偉說,周圍的華人朋友紛紛選擇暑假這個最長的假期,

帶著孩子回國看望老人,學習中文,回味那熟悉的一切。在國外呆久了,即使是霧霾都開始想念,想念見到每個人時大家對霧霾戲謔和嘲諷時的情景。

一位溫哥華朋友也說,暑期當地一些華人聚居的地方變得空空蕩蕩,行人稀少,真有點像國內春節時的北上廣深。要知道大溫哥華230萬人口中,有40萬華人。

美國東海岸、西海岸也不例外,暑假一到,華人紛紛帶子女回國探親,

尋訪家鄉的一草一木。美國華人媒體《僑報》報導,暑期夏日本應是各類餐飲和小商業的旺季,但華人聚居的紐約市第八大道卻遭遇意外“寒流”,暑假格外低廉的機票價格催生了一股返鄉潮,不少華裔移民紛紛購票回國探親旅遊。

假期長、學齡子女放假,加上機票相比春節便宜,每年7、8月份,北美等地數十萬華人密集回國探親,“洋春運”已然形成。心痛海外華人三秒。

從“密電碼”到“常回家看看”

前幾年在大溫哥華街上偶遇多年不見、移民比自己早好幾年的中學校友,閒談之際向她求證一個流傳很久的傳聞:90年代移民北美的華人不捨得經常打電話回家,為了報平安就想出個“振鈴報平安”的“密電碼”,從響一聲掛到響三聲、五聲,各有約定的含義,遠在國內的家人無需接聽就能明白大概意思——“這是真的麼?”

加拿大風景

“據說以前真的有,不過我來的時候已經有IP電話卡,5加元一張能聊幾個鐘頭,我們這批技術移民,經常和家裡打打電話已經不算太為難的事了。真正難堪的是不能‘常回家看看’”。

這位校友說,她移民的最初8年,一次都沒回過國,從國內一起移民帶過來的女兒都忘記外公外婆長什麼樣子,

而她認識的一些來北美更早、留學生轉移民的朋友,甚至十幾年不回家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這批多數是留學生或者技術移民,初來乍到手頭都緊,回國探親要一大筆錢不說,探親期間的房租也等於白交,實在不划算。那時候我們國內家裡經濟條件也不算好,我們中很多人都覺得‘與其把錢白白扔給航空公司,還不如省下來直接寄給家裡更好’”。的確,一位長期做跨國匯款經紀的朋友也曾說,

2000年以前,大溫中加間匯款的主流是小額匯款,且絕大多數是從加拿大往中國匯——看來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老一輩移民省下的探親費。

不過這種局面如今已發生了近乎徹底的改變:加拿大華人越來越熱衷於“常回家看看”,年初是各省市同鄉會紮堆集會的日子,我趕了幾個場子,發現老鄉們都在熱議加中間新開航線的問題,都希望自己家鄉能通直達航班,更希望早一點通航,“最好6月就通,因為暑假我還要帶孩子們回國去”。

一位當時正競選省議員的華裔市議員,是促成南京-溫哥華直達往返航班“落地”的熱心推手之一,他坦言之所以如此熱心,是因為如今“常回家看看”已成本地華裔新“民俗”,“我們要服務市民,也要抓住這個商機”。

當鄉情插上翅膀

許多“老僑”坦言,當初並非不重鄉情,不近人情,而是“實在沒有條件和心情”。

在2008年以前,加拿大的華裔移民主力是技術移民,這些人大多有一技之長,但積蓄有限,初來乍到後需要重新適應,更需要積累所謂“本地資歷”去北美職場重新定位,需求“價值回歸”。這批華裔的子女普遍中文水準較差,不是不想讓孩子“留住祖先的根”,而是既沒時間、沒條件讓他們學中文或保持中文環境,又惟恐他們不小心被“污染”,耽誤了“融入主流社會的大計”。我的一位本家就曾懊悔自己當初“耽誤了女兒”:她女兒是在國內上完小學四年級後移民的,剛來時中文水準在一堆華人移民孩子中鶴立雞群,聽說讀寫樣樣精通,他們兩口子惟恐“耽誤了學英語”,就下狠心和華人圈完全“脫敏”,在家裡完全不說中文,不讓孩子看到中文書、自己也不看中文電視,甚至不讓孩子接國內爺爺奶奶打來的電話……一年下來孩子的中文完全廢了,連話都說不利索,但英文“和同來的幾個‘ESL一代’(指母語並非英語而要上額外輔導課的移民中小學生)比,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

如今的情況則大不相同:2008年之後來加的華裔移民以富裕的經濟類移民為主,即便是其它類別,由於國內收入、生活水準尤其房價扶搖直上,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變得堅強,而當初的“老僑”經過多年奮鬥,大多也已穩定下來,照許多人自己的說法,“如今我們可以給鄉情插上翅膀了”。

這種“給鄉情插上翅膀”的回鄉探親潮是普遍的,不過相較而言,“兩頭”即更老和較新的移民更為熱衷,而“中生代移民”則相對滯後,這並不難理解:由於種種原因,這一代移民在北美社會融入最為艱辛,和國內的感情也最為糾結微妙。

暑假賽春節

許多人將北美華裔的回鄉探親潮戲稱為“越洋洋春運”,這話倒也貼切。不過和“土春運”圍著春節做文章不同,“洋春運”的旺季是7、8兩個月。這是為什麼?

“還不是為了遷就孩子們”。一對有三個本地出生兒女的朋友這樣喟歎。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是北美中小學的法定假日,這期間不但學校不上課,就連數學、英語、鋼琴、繪畫、舞蹈之類的課後班也照例紛紛停課,只要家長們能搞定自己的假,就可實現“闔家歡”還鄉的“大團圓”夢想。

加拿大上下學都有校巴接送

如今生活穩定了,許多移民開始有餘裕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融入”這類較深刻的問題。加拿大不是美國,沒有所謂“熔爐政策”,而是個講究並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讓自己的第二代保持一些中華本色,既是對自己的尊重,在當今時代也未嘗不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潛力。因此,不少朋友是抱著“讓孩子們回去多接觸中文語境”的念頭,把他們帶回國內的。

“就是趁暑假時間方便串串門”。也有朋友這樣概括他們連續三年暑假全家回國(深圳)探親的理由。前幾年加拿大放開對華十年多次往返簽證,老人們常常會跑來加拿大看孫輩,“他們年紀大了,太辛苦,不能總讓他們跑來看我們,我們也該多回去看看,讓老人孩子都高興高興,常來常往的他們也混熟了”。

加拿大班芙小鎮

這些朋友表示,老人從國內來探親喜歡選擇冬天,尤其喜歡在耶誕節當天買機票,“他們畢竟還是節儉,那是加中航線一年中最便宜的時候”,因此他們更願意暑假期間回鄉探親,“大家錯開,這樣皆大歡喜”。

暑假很長,父母們一般都請不到這麼長的年假,因此“洋春運”的往返期並非覆蓋整個暑假,而通常只有3周左右,“這樣也好,孩子們從中國回去還有幾周時間歇一歇,收收心,否則太累,也真容易玩瘋掉”。

“常回家看看”流行之初,不少人是沖著票價相對春節便宜(當時暑期往返加中航線打折較多,和熱門假期航線紛紛漲價不同)才搞“反季節”的,可如今這早成“過去式”,暑假檔的加中航班票價已與春節不相上下,價格因素的考量已經很有限。

筆者在加拿大的一位舊同事近3年暑假回去了兩次,每次都是三周,在家一周,旅遊兩周,照他的說法,雖然父母都退休了,但“洋春運”畢竟不是真的春節,沒有那種“一定要在家裡一直陪著老人”的情感束縛,住上幾天熱鬧熱鬧,就可輕輕鬆松帶著老婆孩子周遊全中國了,“只要不去特別熱門的景點就好”。他準備明年暑假再回去時,把父母也拉上,“組個團遊中國”。

另類“回家”

並非所有在暑假檔紮堆回國的北美華人都是在過“另類春節”。比如我本人這回回國(撰寫本文時正住在國內某酒店裡)就不是。

隨著中國和北美間利益關聯越來越緊密,許多旅美、旅加華裔又開始“吃中國飯”,他們中有的是生意人,有的是自由職業者,從事著和兩岸有關的業務,很多時候需要往返太平洋兩岸,如果可能,他們也願意將回國的日子定在暑假期間。

為什麼這樣?

一是許多業務活動、尤其各種國際會議偏愛暑假檔,二是家庭因素:比較方便安置孩子。

北美中小學最大的特點是放學特別早,一般下午兩點半至三點就放學了,且學生放學後不能一直待在學校(一般學校放學後十幾分鐘就會關門),12歲以下未成年人又不能單獨行走、在家獨處,專門在學校放學後至家長下班期間照顧孩子的“課後班”(和學習技能的課後班不同)收費昂貴,且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這迫使北美“有學齡兒童家庭”、尤其雙職工比例高的華人家庭,日常日程只能圍著孩子上學、放學的兩個時間點安排。暑假期間沒有每天接送孩子上、放學的“剛需”,只需事先協調好,就不難把孩子妥善安置,自己在這段時間心無旁騖地回國工作、賺錢。

想去海外生活嗎,關注公眾號“西洋參考”陪您一起發現全球精緻生活

更希望早一點通航,“最好6月就通,因為暑假我還要帶孩子們回國去”。

一位當時正競選省議員的華裔市議員,是促成南京-溫哥華直達往返航班“落地”的熱心推手之一,他坦言之所以如此熱心,是因為如今“常回家看看”已成本地華裔新“民俗”,“我們要服務市民,也要抓住這個商機”。

當鄉情插上翅膀

許多“老僑”坦言,當初並非不重鄉情,不近人情,而是“實在沒有條件和心情”。

在2008年以前,加拿大的華裔移民主力是技術移民,這些人大多有一技之長,但積蓄有限,初來乍到後需要重新適應,更需要積累所謂“本地資歷”去北美職場重新定位,需求“價值回歸”。這批華裔的子女普遍中文水準較差,不是不想讓孩子“留住祖先的根”,而是既沒時間、沒條件讓他們學中文或保持中文環境,又惟恐他們不小心被“污染”,耽誤了“融入主流社會的大計”。我的一位本家就曾懊悔自己當初“耽誤了女兒”:她女兒是在國內上完小學四年級後移民的,剛來時中文水準在一堆華人移民孩子中鶴立雞群,聽說讀寫樣樣精通,他們兩口子惟恐“耽誤了學英語”,就下狠心和華人圈完全“脫敏”,在家裡完全不說中文,不讓孩子看到中文書、自己也不看中文電視,甚至不讓孩子接國內爺爺奶奶打來的電話……一年下來孩子的中文完全廢了,連話都說不利索,但英文“和同來的幾個‘ESL一代’(指母語並非英語而要上額外輔導課的移民中小學生)比,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

如今的情況則大不相同:2008年之後來加的華裔移民以富裕的經濟類移民為主,即便是其它類別,由於國內收入、生活水準尤其房價扶搖直上,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變得堅強,而當初的“老僑”經過多年奮鬥,大多也已穩定下來,照許多人自己的說法,“如今我們可以給鄉情插上翅膀了”。

這種“給鄉情插上翅膀”的回鄉探親潮是普遍的,不過相較而言,“兩頭”即更老和較新的移民更為熱衷,而“中生代移民”則相對滯後,這並不難理解:由於種種原因,這一代移民在北美社會融入最為艱辛,和國內的感情也最為糾結微妙。

暑假賽春節

許多人將北美華裔的回鄉探親潮戲稱為“越洋洋春運”,這話倒也貼切。不過和“土春運”圍著春節做文章不同,“洋春運”的旺季是7、8兩個月。這是為什麼?

“還不是為了遷就孩子們”。一對有三個本地出生兒女的朋友這樣喟歎。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是北美中小學的法定假日,這期間不但學校不上課,就連數學、英語、鋼琴、繪畫、舞蹈之類的課後班也照例紛紛停課,只要家長們能搞定自己的假,就可實現“闔家歡”還鄉的“大團圓”夢想。

加拿大上下學都有校巴接送

如今生活穩定了,許多移民開始有餘裕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融入”這類較深刻的問題。加拿大不是美國,沒有所謂“熔爐政策”,而是個講究並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讓自己的第二代保持一些中華本色,既是對自己的尊重,在當今時代也未嘗不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潛力。因此,不少朋友是抱著“讓孩子們回去多接觸中文語境”的念頭,把他們帶回國內的。

“就是趁暑假時間方便串串門”。也有朋友這樣概括他們連續三年暑假全家回國(深圳)探親的理由。前幾年加拿大放開對華十年多次往返簽證,老人們常常會跑來加拿大看孫輩,“他們年紀大了,太辛苦,不能總讓他們跑來看我們,我們也該多回去看看,讓老人孩子都高興高興,常來常往的他們也混熟了”。

加拿大班芙小鎮

這些朋友表示,老人從國內來探親喜歡選擇冬天,尤其喜歡在耶誕節當天買機票,“他們畢竟還是節儉,那是加中航線一年中最便宜的時候”,因此他們更願意暑假期間回鄉探親,“大家錯開,這樣皆大歡喜”。

暑假很長,父母們一般都請不到這麼長的年假,因此“洋春運”的往返期並非覆蓋整個暑假,而通常只有3周左右,“這樣也好,孩子們從中國回去還有幾周時間歇一歇,收收心,否則太累,也真容易玩瘋掉”。

“常回家看看”流行之初,不少人是沖著票價相對春節便宜(當時暑期往返加中航線打折較多,和熱門假期航線紛紛漲價不同)才搞“反季節”的,可如今這早成“過去式”,暑假檔的加中航班票價已與春節不相上下,價格因素的考量已經很有限。

筆者在加拿大的一位舊同事近3年暑假回去了兩次,每次都是三周,在家一周,旅遊兩周,照他的說法,雖然父母都退休了,但“洋春運”畢竟不是真的春節,沒有那種“一定要在家裡一直陪著老人”的情感束縛,住上幾天熱鬧熱鬧,就可輕輕鬆松帶著老婆孩子周遊全中國了,“只要不去特別熱門的景點就好”。他準備明年暑假再回去時,把父母也拉上,“組個團遊中國”。

另類“回家”

並非所有在暑假檔紮堆回國的北美華人都是在過“另類春節”。比如我本人這回回國(撰寫本文時正住在國內某酒店裡)就不是。

隨著中國和北美間利益關聯越來越緊密,許多旅美、旅加華裔又開始“吃中國飯”,他們中有的是生意人,有的是自由職業者,從事著和兩岸有關的業務,很多時候需要往返太平洋兩岸,如果可能,他們也願意將回國的日子定在暑假期間。

為什麼這樣?

一是許多業務活動、尤其各種國際會議偏愛暑假檔,二是家庭因素:比較方便安置孩子。

北美中小學最大的特點是放學特別早,一般下午兩點半至三點就放學了,且學生放學後不能一直待在學校(一般學校放學後十幾分鐘就會關門),12歲以下未成年人又不能單獨行走、在家獨處,專門在學校放學後至家長下班期間照顧孩子的“課後班”(和學習技能的課後班不同)收費昂貴,且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這迫使北美“有學齡兒童家庭”、尤其雙職工比例高的華人家庭,日常日程只能圍著孩子上學、放學的兩個時間點安排。暑假期間沒有每天接送孩子上、放學的“剛需”,只需事先協調好,就不難把孩子妥善安置,自己在這段時間心無旁騖地回國工作、賺錢。

想去海外生活嗎,關注公眾號“西洋參考”陪您一起發現全球精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