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小勇士煉成記,想要孩子堅強獨立,父母必須這樣做!

雖然歷經了我人生中最慌亂和緊張的時刻,但卻真實地感受到了兒子身上最閃亮的品質。

作者:Daisy

晚上下班回家,姥爺姥姥出門赴約,爸爸在單位加班,我和兒子享受難得的“二人世界”。出門散步回來,我先張羅著給兒子洗完澡,抱他上床並囑咐小傢伙等我洗澡回來給他講故事。當我邊擦頭髮邊走進臥室,發現兒子竟趴在床上一動不動,滿頭大汗,表情痛苦的有些扭曲。我趕緊緊張地詢問,兒子喃喃道:“媽媽,我胳膊疼……”

我心裡“咯噔”一下,

在兒子的歷練下“百煉成鋼”的我迅速意識到可能是胳膊脫臼了。第一反應,我想給老人和先生打電話叫他們趕緊回家,可轉念一想,他們距離都太遠,即使趕回來也要一個小時開外。放棄求助家人的念頭,我決定獨自帶兒子去醫院。給兒子披上外衣,不小心輕輕碰到了胳膊,他疼得直哼哼,皺著眉小臉憋得通紅。

豆大的汗滴不停地從我額頭上滑下,我有些發愁如何抱他出門開車。

跟兒子商量道:“寶貝,你看媽媽怎樣抱著你,你才不會痛?”“媽媽,我自己走吧。”小小的人兒懂事地回應我。在樓道昏暗的燈光下,我看著這個不滿三歲的小人兒自己托著胳膊堅強地邁著步子前進,心裡是一陣又一陣的感動。

距離車位有一段距離,有上下樓梯還要過馬路,但兒子始終安靜地跟著我,緊緊地抿著嘴巴忍著痛,不哭也不鬧。直到我把他抱上後座,發動了汽車,

兒子伸過腦袋對我說:“媽媽,你注意安全,不要撞車了。”那時我心裡溫暖而踏實,使勁對他點點頭。

好在醫院離家不算遠,掛了骨科急診後我和兒子在醫生面前坐定,兒子主動把胳膊脫臼一側的身子扭向醫生,同時將頭抵在我懷裡。這種手法復位的劇痛恐怕是沒有過脫臼的人絕對無法想像的!復位的那一瞬間,

兒子盡力忍住沒哭出聲,但他的淚水已經悄悄地滑過臉頰。兒子臉蛋上細嫩的絨毛被燈光映照出柔和的金光,汗津津的小臉透露著勇敢和堅強,那一刻我的心情仿佛沐浴在清晨的陽光裡,卻又帶著些濕漉漉的感動。錯位恢復了,兒子臉蛋上雖掛著淚珠,卻咧開嘴巴笑起來,他將手臂高高舉過頭頂給我看。
刹那間,兒子如此的堅強和獨立讓我深深地震驚!感歎!感動!

雖然一直以來,我都較有意識地鍛煉兒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自己做決定、幫助做簡單的家務等等。但孩子似乎又是並非想像中那麼配合,還會撒嬌讓我幫忙、偷懶、調皮。但是這次事情的發生,卻讓我看到了鍥而不捨、潛移默化地滲透教育產生的神奇效果。我想借此來分享自己的一些養育心得。也想幫助家長規避兩個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中容易陷入的誤區。

第一,當孩子遇到挫折,顯露出怯懦、恐慌時,家長不要急著生氣、給出評判,應第一時間給到孩子支持和理解。舉個最生活化的例子,孩子學走路的時候,跌跌撞撞免不了要摔跟頭,孩子摔疼了哭起來,家長就著急了,不是苦口婆心說大道理教導孩子要堅強勇敢,就是急著抱起來趕緊轉移注意力,不讓孩子繼續哭鬧。一般來說,我遇到孩子磕著碰著受傷、搭不起積木,疼得、急得哭起來時,我都會抱起他,平靜地對他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的膝蓋摔破了,肯定非常疼,你疼得話想哭就哭吧,媽媽在你身邊呢(寶貝,積木房子搭了那麼高,一個不小心就都塌了,你一定很沮喪把,如果你覺得難受,那就哭一會吧)。”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確認和回應,也許會出現哭鬧更嚴重或者持續的時間更久的情況,但是家長要相信,慢慢地,他對情緒調節的能力一定會把握得越來越嫺熟,恢復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縮減。就好比這次我兒子胳膊脫臼,去醫院的期間我反復告訴他:“媽媽在你的身邊,你不要害怕,我們找到大夫治一治就好了。”所以這個過程中,兒子一直表現得非常堅強和忍耐,不哭不鬧,因為他相信媽媽的話,也能預期到去了醫院就可以治好胳膊這樣的結果,他內心沒有恐懼,就會表現得十分淡定。

第二,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絕不要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孩子天然有獨立發展自我的能力,他積極地探索實踐,形成獨立的內在世界。當孩子顫顫巍巍費力地舉起勺子送到嘴邊時,不小心一個抖動,所有的湯食都灑在了地上,家長忙不迭地趕來餵飯,將孩子滿滿的探索欲望打壓地分毫不剩。待今後家長抱怨孩子怎麼總是懶得不願自己動手吃飯時,卻對原因百思不得其解。殊不知家長越俎代庖的行為已經大大地干擾了孩子獨立能力的正常發展。其實,孩子從三歲開始就可以引導幫助家長做些簡單的家務,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反而能養成孩子獨立自信的性格,這都是會惠及人一生的寶貴財富。

放手去愛,父母之愛是一場指向分離、漸行漸遠的修行,也許現在,家長您該改變一種給予愛的方式。孩子進一步,家長退一步,成長便迎來海闊天空。

Daisy,家有可愛男寶一枚,是一個在育兒道路上努力學習和汲取的媽媽,親力親為實踐親子溝通,希望未來能盡一己之力影響身邊更多的爸爸媽媽。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也想幫助家長規避兩個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中容易陷入的誤區。

第一,當孩子遇到挫折,顯露出怯懦、恐慌時,家長不要急著生氣、給出評判,應第一時間給到孩子支持和理解。舉個最生活化的例子,孩子學走路的時候,跌跌撞撞免不了要摔跟頭,孩子摔疼了哭起來,家長就著急了,不是苦口婆心說大道理教導孩子要堅強勇敢,就是急著抱起來趕緊轉移注意力,不讓孩子繼續哭鬧。一般來說,我遇到孩子磕著碰著受傷、搭不起積木,疼得、急得哭起來時,我都會抱起他,平靜地對他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的膝蓋摔破了,肯定非常疼,你疼得話想哭就哭吧,媽媽在你身邊呢(寶貝,積木房子搭了那麼高,一個不小心就都塌了,你一定很沮喪把,如果你覺得難受,那就哭一會吧)。”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確認和回應,也許會出現哭鬧更嚴重或者持續的時間更久的情況,但是家長要相信,慢慢地,他對情緒調節的能力一定會把握得越來越嫺熟,恢復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縮減。就好比這次我兒子胳膊脫臼,去醫院的期間我反復告訴他:“媽媽在你的身邊,你不要害怕,我們找到大夫治一治就好了。”所以這個過程中,兒子一直表現得非常堅強和忍耐,不哭不鬧,因為他相信媽媽的話,也能預期到去了醫院就可以治好胳膊這樣的結果,他內心沒有恐懼,就會表現得十分淡定。

第二,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絕不要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孩子天然有獨立發展自我的能力,他積極地探索實踐,形成獨立的內在世界。當孩子顫顫巍巍費力地舉起勺子送到嘴邊時,不小心一個抖動,所有的湯食都灑在了地上,家長忙不迭地趕來餵飯,將孩子滿滿的探索欲望打壓地分毫不剩。待今後家長抱怨孩子怎麼總是懶得不願自己動手吃飯時,卻對原因百思不得其解。殊不知家長越俎代庖的行為已經大大地干擾了孩子獨立能力的正常發展。其實,孩子從三歲開始就可以引導幫助家長做些簡單的家務,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反而能養成孩子獨立自信的性格,這都是會惠及人一生的寶貴財富。

放手去愛,父母之愛是一場指向分離、漸行漸遠的修行,也許現在,家長您該改變一種給予愛的方式。孩子進一步,家長退一步,成長便迎來海闊天空。

Daisy,家有可愛男寶一枚,是一個在育兒道路上努力學習和汲取的媽媽,親力親為實踐親子溝通,希望未來能盡一己之力影響身邊更多的爸爸媽媽。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