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最後一位殉葬的妃子,成了董鄂妃盛寵之下的犧牲品!

中國的王朝政治,權衡術是絕對繞不開的話題。即使是皇帝的後宮,各個妃子所得的位份和寵愛,都和權力制衡脫不開關係。

如果哪個人在皇權之下得寵過度,都會打破這種權力平衡,

引來眾人的怒火。

無疑,董鄂妃的出現,就打破了這種政治上的生態平衡,就引得各方政治勢力極度不滿。

董鄂妃以順治帝弟弟的遺孀身份入宮,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從賢妃升為貴妃,在晉封為皇貴妃。如果不是顧忌孝莊太后,順治帝不介意二次廢後,把後位從博爾濟吉特氏手中拿來,送來自己的心上人。

即使只是皇貴妃,但董鄂妃在後宮中的實權,是正位中宮的皇后遠遠比不上的。這一點令各方勢力羡慕嫉妒恨。

盛寵之下的董鄂妃,不管是情願還是不願,不管她如何賢慧,不管從個人情感上孝莊這些長輩有多喜歡她,已經把滿洲貴族全部得罪光了。

首先是清初重要政治盟友——蒙古博爾濟吉特氏。清朝初年,

愛新覺羅家族把同博爾濟吉特氏的聯姻當做國策來執行,這不僅可以獲得蒙古軍事力量的支持,也可以減輕滿洲在東北地區上的壓力。但順治帝把來自這個家族的皇后廢了。後來勉為其難又接納了一位新的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可惜皇后受到順治帝的冷遇,這股政治力量肯定把怒火撒在董鄂妃身上。

其次是滿洲貴族。董鄂妃雖然出生滿洲正白旗,但生母是漢人。她身上的漢人血統讓她在後宮中舉步維艱,

更何況是在清朝這種極力防範自己被漢化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家庭中。

最麻煩的是順治帝對董鄂妃的喜愛,引來了孝莊太后的忌憚。孝莊太后本身並不討厭董鄂妃,但歷經政治風雨的她,太清楚這種愛情對於一個帝王的風險。這種寵愛,會讓順治皇帝進退失度,稍有不慎就打破朝堂平衡,引發政治危機。

所以對於董鄂妃而言,即使有帝王寵愛在身,

身處後宮的她,再怎麼規行矩步,小心謹慎,還是免不了成為了眾人發洩怒火的眾矢之的。

這種怒氣在順治帝在世的時候,眾人都努力憋著,以免觸怒這位年輕的帝王。順治帝死後,眾人的怒火就會毫不顧忌瞄向董鄂妃以及她的家族。

董鄂妃的家族也知道這一點。他們密切關注著順治帝的身後事,看看這一場巨變對於家族來說是不是滅頂之家,新的繼位者會不會對這位前所未有的寵妃進行清算。

這當中就有順治帝的妃子貞妃。貞妃也出自董鄂氏,是董鄂妃的族妹。當她聽到順治帝的遺詔中有一句:“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概從優厚,然不能以禮止情,諸事太過,豈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她頓時有一種如墮寒冰地獄的絕望之感。董鄂妃在逝世後被順治帝追封為皇后,按照禮法來說,逾禮太過,已經有太多人替中宮皇后鳴不平。如今在皇帝的遺詔中出現這麼一段話,豈不是清算的前兆?

順治帝和董鄂妃的愛情,是一樁美談。可是,在愛與責任之間,對於其他人來說,未必是一件幸事。

孝莊太后會不會把順治帝的早逝歸咎到董鄂妃身上呢?進而波及整個家族?太后、大臣和新的皇帝會不會趁勢揮灑董鄂妃“紅顏禍水”的怒火呢?

在這樣的情形下,貞妃決定用自己的死平息太后的怒火,換家族的生機。

貞妃殉葬。順治帝出殯的時候,後面跟著一口小棺,那就是貞妃的靈柩。

果然,貞妃死後,她的家族沒有受到太多波及。她的族人費揚古,也成為清初名將,參與了平定三藩之亂,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可能,她的自願殉葬,的確平息了大臣們的怒火!“你說董鄂妃家族的女人奪走了全部帝王寵愛,但人家是生死相隨呀?要是嫉妒,你也讓你家的女兒殉葬呀?”這種說法一出,對董鄂氏的指責也就站得住腳了!

也有一種可能,她自願以命相隨,也讓孝莊太后內心得到了寬慰。再怎麼折騰,她也清楚這些風波的源頭並不是董鄂妃,而是順治帝,是順治帝對董鄂妃的癡迷,是年少登基長期備感壓抑的順治帝的強勢反彈。

人死如燈滅。兒子已死,身為母親的孝莊太后也不忍心兒子在世的種種言行被全部否定。既然董鄂妃已死,小董鄂妃自願從殉,大局已定,就讓這一切塵埃落定吧,董鄂氏一家也就自求多福吧。

小董鄂妃在世的時候,在姐姐的盛寵之下,她也默默地活在後宮中,並沒有沾多少光。死後,她卻盡到了對家族的責任,用死換來家族的生機和安全。儘管她的死亡在後人看來會有些不值和無奈,有點白白犧牲的無辜,但這何嘗不是她自願對家族盡到的責任呢?這樣的人,同樣值得尊敬和欽佩!

諸事太過,豈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她頓時有一種如墮寒冰地獄的絕望之感。董鄂妃在逝世後被順治帝追封為皇后,按照禮法來說,逾禮太過,已經有太多人替中宮皇后鳴不平。如今在皇帝的遺詔中出現這麼一段話,豈不是清算的前兆?

順治帝和董鄂妃的愛情,是一樁美談。可是,在愛與責任之間,對於其他人來說,未必是一件幸事。

孝莊太后會不會把順治帝的早逝歸咎到董鄂妃身上呢?進而波及整個家族?太后、大臣和新的皇帝會不會趁勢揮灑董鄂妃“紅顏禍水”的怒火呢?

在這樣的情形下,貞妃決定用自己的死平息太后的怒火,換家族的生機。

貞妃殉葬。順治帝出殯的時候,後面跟著一口小棺,那就是貞妃的靈柩。

果然,貞妃死後,她的家族沒有受到太多波及。她的族人費揚古,也成為清初名將,參與了平定三藩之亂,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可能,她的自願殉葬,的確平息了大臣們的怒火!“你說董鄂妃家族的女人奪走了全部帝王寵愛,但人家是生死相隨呀?要是嫉妒,你也讓你家的女兒殉葬呀?”這種說法一出,對董鄂氏的指責也就站得住腳了!

也有一種可能,她自願以命相隨,也讓孝莊太后內心得到了寬慰。再怎麼折騰,她也清楚這些風波的源頭並不是董鄂妃,而是順治帝,是順治帝對董鄂妃的癡迷,是年少登基長期備感壓抑的順治帝的強勢反彈。

人死如燈滅。兒子已死,身為母親的孝莊太后也不忍心兒子在世的種種言行被全部否定。既然董鄂妃已死,小董鄂妃自願從殉,大局已定,就讓這一切塵埃落定吧,董鄂氏一家也就自求多福吧。

小董鄂妃在世的時候,在姐姐的盛寵之下,她也默默地活在後宮中,並沒有沾多少光。死後,她卻盡到了對家族的責任,用死換來家族的生機和安全。儘管她的死亡在後人看來會有些不值和無奈,有點白白犧牲的無辜,但這何嘗不是她自願對家族盡到的責任呢?這樣的人,同樣值得尊敬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