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位一體”推進高效警務 智慧交通全面升級丨從數字看交通一

“喜迎十九大 崗位建新功”系列報導

核心提示

近年來,長沙經濟社會飛速發展,2016年GDP總值已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六位,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然而,城市化也帶來了城市交通治理難題。

目前,長沙市常住人口達到764萬人、城區幹道1254.7公里、機動車228萬台,近五年分別增長8.4%、35%、100%,城市道路的車輛密度已經超過武漢、鄭州等省會城市。加之城市路網結構先天不足、占道圍擋點多面廣、行車走路不守規矩等等問題多層疊加,進一步加劇交通供需矛盾,給城市交通管理者出了不小的難題。

去年以來,按照湖南省公安廳、交警總隊“4+X”警務改革的總體要求,

長沙交警以改革創新為引擎,用大資料驅動的資訊平臺、指揮調度體系、機動勤務、執法監管機制四大版塊改革,強力推動道路交通管理的全領域、全流程、全要素轉型升級。

在今年第二季度高德地圖全國主要城市擁堵排名中,長沙市由去年同期第12名下降到15名;今年上半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財產損失分別下降15.3%、13.4%、19.8%、15.6%。

交警“鐵騎”將重點圍繞核心城區15條主幹道開展動態巡邏

“一秒鐘的時間可以篩查出1.8億條車輛資料;28處路段車輛一旦違停馬上自動抓拍;城區38條重點主次幹道1560條路段交通擁堵即時預警。”

2016年以來,長沙交警以大資料運用為核心,以資訊平臺、指揮調度體系、機動勤務、執法監管機制為主要架構,

構建“情指勤督”四位一體的高效警務體系。

如果用一台汽車來打比方,大資料就是汽車的動力原料,資訊平臺就是汽車的發動機,指揮調度體系則是汽車的電氣系統,機動勤務則對應著汽車的輪動系統,執法監管平臺就是安全穩控系統。在大資料驅動下,“情、指、勤、督”高效運行。

4101路視頻圖像聯網共用

長沙交警支隊投入1200萬元用於建設大交管資訊平臺,通過四網融合,將政府、公安、社會面與交通相關聯的資訊,全部歸集到資訊平臺,目前已歸集各類資料資訊約1600億條。

計畫開發17大類,55個實戰子模組,目前,精准打擊、交通安全風險評估、執法監管等模組已經投入實戰,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日前,長沙智慧交通管理三期已基本建成並投入試運行,

實現了二環以內的全覆蓋。特別是支隊重點加強指揮調度體系建設,形成了以支隊指揮中心為核心,大隊分控中心為骨幹,數位化中隊為補充的三級一體指揮調度體系,扁平指揮、可視調度、預警防堵、智能管控的能力大大增強。

據記者瞭解,智慧三期在第一期、二期的基礎上,前端共布建774套高清監控、558套高清電警、228套微波採集系統、426套智慧信號控制系統,後端對指揮中心指揮調度平臺進行全面升級擴容,共開發交通擁堵事件自動預警、警用資源可視調度、緝查布控秒億運算、應急處置預案一鍵啟動等11項功能,已實現了內五區與四區、縣、市監控、電子員警設備共4101路視頻圖像的聯網共用。

依靠智慧交通系統,長沙市以瀟湘路、湘江路、楓林路為代表的“雙向綠波”專案,創造了至今為止國內外在城市中心區的長距離、多路口、快速度、大流量“雙向綠波”記錄,被業內專家評價為僅靠調整交通信號就把城市主幹道升級為城市快速道通行效果的經典案例。

2015年4月14日,全程11公里,連接15個路口的瀟湘路的銀盆南路“雙向綠波”試行成功,設計時速60公里/小時,當天6個常堵路口排隊消失;

2016年6月3日,全長5公里,連接11個路口的湘江路“雙向綠波”,投入運行,設計時速50公里/小時;

2017年2月15日,全長5.7公里、連接9個路口的楓林路雙向綠波開通,設計時速50公里/小時。

通過體驗與檢測,基本上達到了“平時雙綠,高峰不堵”的效果。

“1+N”模式下的最快雙腿

有了強大的資訊平臺和指揮調度平臺,也需要有強大的執行武器。

今年以來,支隊借鑒深圳經驗,試點推行了機動勤務。機動勤務是情指一體、最強大腦下的最快雙腿、最硬拳頭。按照“1+N” 的模式,即一個民警帶領一到兩個輔警,駕駛摩托車編組作戰。其主要職責就是“巡主線、疏堵點、糾違法、保暢通”。

機動勤務具備三大優勢:一是編組式的作戰模式,能形成威懾;二是高密度的巡邏管控,能大幅提升警情的主動發現率。三是摩托車快速靈活的特點,能大大節省處警時間。

以芙蓉大隊鐵騎中隊為例,7月份,累計巡邏里程達31000公里,相當於將轄區所有道路覆蓋了150多遍,路面見警率大大提升;處置各類警情770起,其中,快速排除擁堵356起,快速處置輕微事故219起,平均處警時間縮短了36%。執法糾違數達4170起,主要是針對開車打電話、車窗拋物、發生交通事故不及時撤離現場等以往很難查處的違法,讓駕駛員感到始終處於無處不在的監管之中。

平均每天整治酒駕48起

很多嚴重的交通違法,都有晝伏夜出的規律。基於這種狀況,夜間勤務應運而生。

夜間勤務始於晚上十點,它與守點勤務、機動勤務無縫對接,彌補了傳統勤務夜間管理薄弱的短板。以渣土車整治為例,大交管中心整合了城管局的渣土車管控平臺,能即時關聯分析管控平臺的資料資訊,通過科學研判渣土車運行的時空規律,在夜間整治上做到有的放矢、貓鼠同步。同時,中心也有常駐的城管人員,通過管控平臺即時監控渣土車運行情況,一旦發現有超速、偏離線路等違規駕駛的情形,系統將自動提示,並通報給城管和轄區交警大隊,實施聯動查處。

今年,支隊共查處渣土車交通違法4545起(其中闖燈597起,涉牌涉證371起,超速246起)。“現在,長沙的渣土車司機守規矩多了,不敢違法也不願違法。”

包括酒駕整治,長沙平均每天整治資料達到48起。“現在長沙的駕駛員都知道,酒駕只要一吹了氣,資料就進入了後臺,沒有任何講人情、打招呼的空間。”通過科技監管,全市酒駕違法的錄入率從80%提升到了98%以上,最大限度的鞏固了執法效果。

另外,科技資訊化已經滲透到警務活動的全過程,鐵騎民警的巡邏軌跡、執法糾違、快速處警、主動疏導、規範執法等五個方面的資料,都會同步上傳到執法監管模組,計入民警的執法足跡檔案,通過科學設定綜合評分規則,自動生成民警工作績效排名。通過人在幹、雲在算的工作機制,實現對民警執勤執法的閉環式監管和數據化督考,促使了被動勤務向主動勤務的轉變。一線民警普遍反映,執法監管無處不在,工作更加具體了,考核更嚴格了,執法更加規範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升。

記者:郭薇燦

通訊員:肖強

後端對指揮中心指揮調度平臺進行全面升級擴容,共開發交通擁堵事件自動預警、警用資源可視調度、緝查布控秒億運算、應急處置預案一鍵啟動等11項功能,已實現了內五區與四區、縣、市監控、電子員警設備共4101路視頻圖像的聯網共用。

依靠智慧交通系統,長沙市以瀟湘路、湘江路、楓林路為代表的“雙向綠波”專案,創造了至今為止國內外在城市中心區的長距離、多路口、快速度、大流量“雙向綠波”記錄,被業內專家評價為僅靠調整交通信號就把城市主幹道升級為城市快速道通行效果的經典案例。

2015年4月14日,全程11公里,連接15個路口的瀟湘路的銀盆南路“雙向綠波”試行成功,設計時速60公里/小時,當天6個常堵路口排隊消失;

2016年6月3日,全長5公里,連接11個路口的湘江路“雙向綠波”,投入運行,設計時速50公里/小時;

2017年2月15日,全長5.7公里、連接9個路口的楓林路雙向綠波開通,設計時速50公里/小時。

通過體驗與檢測,基本上達到了“平時雙綠,高峰不堵”的效果。

“1+N”模式下的最快雙腿

有了強大的資訊平臺和指揮調度平臺,也需要有強大的執行武器。

今年以來,支隊借鑒深圳經驗,試點推行了機動勤務。機動勤務是情指一體、最強大腦下的最快雙腿、最硬拳頭。按照“1+N” 的模式,即一個民警帶領一到兩個輔警,駕駛摩托車編組作戰。其主要職責就是“巡主線、疏堵點、糾違法、保暢通”。

機動勤務具備三大優勢:一是編組式的作戰模式,能形成威懾;二是高密度的巡邏管控,能大幅提升警情的主動發現率。三是摩托車快速靈活的特點,能大大節省處警時間。

以芙蓉大隊鐵騎中隊為例,7月份,累計巡邏里程達31000公里,相當於將轄區所有道路覆蓋了150多遍,路面見警率大大提升;處置各類警情770起,其中,快速排除擁堵356起,快速處置輕微事故219起,平均處警時間縮短了36%。執法糾違數達4170起,主要是針對開車打電話、車窗拋物、發生交通事故不及時撤離現場等以往很難查處的違法,讓駕駛員感到始終處於無處不在的監管之中。

平均每天整治酒駕48起

很多嚴重的交通違法,都有晝伏夜出的規律。基於這種狀況,夜間勤務應運而生。

夜間勤務始於晚上十點,它與守點勤務、機動勤務無縫對接,彌補了傳統勤務夜間管理薄弱的短板。以渣土車整治為例,大交管中心整合了城管局的渣土車管控平臺,能即時關聯分析管控平臺的資料資訊,通過科學研判渣土車運行的時空規律,在夜間整治上做到有的放矢、貓鼠同步。同時,中心也有常駐的城管人員,通過管控平臺即時監控渣土車運行情況,一旦發現有超速、偏離線路等違規駕駛的情形,系統將自動提示,並通報給城管和轄區交警大隊,實施聯動查處。

今年,支隊共查處渣土車交通違法4545起(其中闖燈597起,涉牌涉證371起,超速246起)。“現在,長沙的渣土車司機守規矩多了,不敢違法也不願違法。”

包括酒駕整治,長沙平均每天整治資料達到48起。“現在長沙的駕駛員都知道,酒駕只要一吹了氣,資料就進入了後臺,沒有任何講人情、打招呼的空間。”通過科技監管,全市酒駕違法的錄入率從80%提升到了98%以上,最大限度的鞏固了執法效果。

另外,科技資訊化已經滲透到警務活動的全過程,鐵騎民警的巡邏軌跡、執法糾違、快速處警、主動疏導、規範執法等五個方面的資料,都會同步上傳到執法監管模組,計入民警的執法足跡檔案,通過科學設定綜合評分規則,自動生成民警工作績效排名。通過人在幹、雲在算的工作機制,實現對民警執勤執法的閉環式監管和數據化督考,促使了被動勤務向主動勤務的轉變。一線民警普遍反映,執法監管無處不在,工作更加具體了,考核更嚴格了,執法更加規範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升。

記者:郭薇燦

通訊員: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