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座位於帝都西南郊的千年古寺,為何被稱為“北京敦煌”?

從高樓林立人頭攢動的鬧市來到了青山環抱香煙繚繞的房山雲居寺。深吸一口山裡的空氣,筆者立刻後悔為什麼今天沒把壓箱底的麻衣布鞋穿出來,還好背了國家地理的帆布袋子,

也算是應了三分之一的景兒。

雲居寺複建的南塔及周邊

雲居寺的最絕之處是存有一萬多塊石刻佛經。眾所周知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第一武第二武以後就開始有人想辦法了,為了避免佛經被焚毀,隋朝大業初年,僧人靜琬尋遍名山大川最終選擇清幽的白帶山(因山環白雲而得名,

現名石經山)為篆經藏寶之地。篆刻經文在石板上,這一刻就是上千年。從隋開始,歷經唐、遼、金、元、明,綿延1039年,篆經14278塊。如今,這些石經靜靜地躺在石經山的藏經洞和雲居寺的地宮裡。

雲居寺本分上寺下寺,上寺由九個藏經洞和最初的殿宇僧舍組成,位於海拔450米的石經山上。後寺廟毀,只剩遺址和藏經洞。

石經山,也叫莎題山,因山上長滿莎題草而得名,山中開鑿九洞,上下兩層,總計儲藏經板4978塊。其中,雷音洞(又稱華嚴洞)是靜琬大師率人親開,洞頂有巨石為簷,洞內四根八角石柱雕刻1086尊佛像,四壁嵌146塊隋唐刻制的石經板。洞門額楣上有靜琬于唐代貞觀二年和八年兩次刻經題記,

記載了靜琬親手篆刻《華嚴經》和《大涅槃經》的事情。

雷音洞和洞裡的千佛柱

千佛柱局部

雷音洞和洞裡的石經板

藏經洞大門之一

我們現在去的雲居寺,是以前的下寺,寺院中五大院落六進殿宇,香火鼎盛。寺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存放遼金時期石經的地宮了。

這個地宮所在地就是原來存經的地穴,是1957年時根據《石經寺釋迦牟佛舍利塔記》中“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宮有石經”記載而發現。

地宮給人的感覺永遠是神秘並可以發揮想像力的。筆者整發淨衣,惴惴地順著地宮拾級而下…

下到地宮左右觀望,並沒有發現踩著鬼的金剛在裡面,看過以後筆者得知,地宮是在藏經原址建成,有遼金時期石刻經10082塊。

除石經之外,雲居寺負盛名的就是唐、遼時期的十餘座佛塔了。四座小唐塔和北塔位於寺廟北側,北塔是八角形11層密簷式遼代磚塔(有說唐塔遼修復),塔身下部有176塊佛偈(音記)磚。

霧中北塔,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刹

北塔仿木制結構的斗拱和浮雕,好健壯的力士!

筆者先給各位科普一下佛偈磚的概念:佛偈是佛經中的頌詞和名言警句,這176塊磚上刻有“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固滅,我作如是說”的偈語,出自《造塔功德經》,講的是佛教中有關緣起的教義。1989年北塔修復,距塔身一米處的佛偈磚脫落殘缺,周遭地區卻無法生產出相同的磚來。施工人員正愁眉不展之際,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距北塔東北10米的施工灰坑注水以後一夜之間全部流失,後來工作人員巡跡追挖,在距離北塔不足兩米的小唐塔附近發現了建塔時就已埋藏的177塊遼代佛偈磚,用去了176塊後,還剩一塊。還有更巧的事情嗎?筆者慨歎:萬事有因果,莫做虧心事啊!

北塔四周各有一密簷小唐塔

東北角唐代小石塔塔門兩邊的力士雕像

東北角唐代小石塔內壁的供養人雕像,仔細看看你發現高鼻子大鬍子的胡人了嗎?

皇家奉則佛道盛,唐玄宗李隆基的八妹金仙公主雖然信奉道教,但傾力支持雲居寺刻經,還奏請唐玄宗御賜雲居寺經本和土地。於是,為她修的塔出現了:

金仙公主塔建于石經山五台峰頂,後壁篆有《山頂石浮圖後記》

地宮附近有座遼塔,為八角形11層密簷式,做壓經之用。該塔的美麗實難用語言形容:飛天浮雕,雙獅嬉戲,形態逼真,呼之欲出。中部雖為經幢形式但卻刻的是《續迷藏石經塔記》:“浮圖經教,來自西國…有隋沙門靜琬…”

雲居寺地宮之上的壓經塔,體量不大卻十分精緻

塔座浮雕,婀娜的飛天、栩栩如生的伎樂和萌到不行的獅子!每一面的獅子動作都不同呢,限於方寸之間不能放上全圖,筆者留下空間讓你想去!

人生彈指一揮間,然確有人名能長存,德可永在。靜琬終因勞累過度而離去,他的弟子伴著他的骨灰繼續刻經。在這一萬多塊遒勁洋灑的雕刻中,滲透著一千多年來不曾間斷的虔誠和執著,雖然石頭最終也會風化殆盡,然而,向佛之心不變。

開山琬公大師之塔(遼代)

誦經之聲響起,在幽幽的群山中,這座有著千年積澱的古刹就這樣低調地矗立在那裡,唏噓慨歎之後,筆者點上三柱香,面朝繚繞著香煙的大殿,深深地拜謁。

古塔老照

再絮叨一句,雲居寺還藏有佛舍利、木刻經和紙藏經,並均為國寶。別在家裡宅著了,快去雲居寺登高謁塔,好生觀之!

下到地宮左右觀望,並沒有發現踩著鬼的金剛在裡面,看過以後筆者得知,地宮是在藏經原址建成,有遼金時期石刻經10082塊。

除石經之外,雲居寺負盛名的就是唐、遼時期的十餘座佛塔了。四座小唐塔和北塔位於寺廟北側,北塔是八角形11層密簷式遼代磚塔(有說唐塔遼修復),塔身下部有176塊佛偈(音記)磚。

霧中北塔,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刹

北塔仿木制結構的斗拱和浮雕,好健壯的力士!

筆者先給各位科普一下佛偈磚的概念:佛偈是佛經中的頌詞和名言警句,這176塊磚上刻有“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固滅,我作如是說”的偈語,出自《造塔功德經》,講的是佛教中有關緣起的教義。1989年北塔修復,距塔身一米處的佛偈磚脫落殘缺,周遭地區卻無法生產出相同的磚來。施工人員正愁眉不展之際,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距北塔東北10米的施工灰坑注水以後一夜之間全部流失,後來工作人員巡跡追挖,在距離北塔不足兩米的小唐塔附近發現了建塔時就已埋藏的177塊遼代佛偈磚,用去了176塊後,還剩一塊。還有更巧的事情嗎?筆者慨歎:萬事有因果,莫做虧心事啊!

北塔四周各有一密簷小唐塔

東北角唐代小石塔塔門兩邊的力士雕像

東北角唐代小石塔內壁的供養人雕像,仔細看看你發現高鼻子大鬍子的胡人了嗎?

皇家奉則佛道盛,唐玄宗李隆基的八妹金仙公主雖然信奉道教,但傾力支持雲居寺刻經,還奏請唐玄宗御賜雲居寺經本和土地。於是,為她修的塔出現了:

金仙公主塔建于石經山五台峰頂,後壁篆有《山頂石浮圖後記》

地宮附近有座遼塔,為八角形11層密簷式,做壓經之用。該塔的美麗實難用語言形容:飛天浮雕,雙獅嬉戲,形態逼真,呼之欲出。中部雖為經幢形式但卻刻的是《續迷藏石經塔記》:“浮圖經教,來自西國…有隋沙門靜琬…”

雲居寺地宮之上的壓經塔,體量不大卻十分精緻

塔座浮雕,婀娜的飛天、栩栩如生的伎樂和萌到不行的獅子!每一面的獅子動作都不同呢,限於方寸之間不能放上全圖,筆者留下空間讓你想去!

人生彈指一揮間,然確有人名能長存,德可永在。靜琬終因勞累過度而離去,他的弟子伴著他的骨灰繼續刻經。在這一萬多塊遒勁洋灑的雕刻中,滲透著一千多年來不曾間斷的虔誠和執著,雖然石頭最終也會風化殆盡,然而,向佛之心不變。

開山琬公大師之塔(遼代)

誦經之聲響起,在幽幽的群山中,這座有著千年積澱的古刹就這樣低調地矗立在那裡,唏噓慨歎之後,筆者點上三柱香,面朝繚繞著香煙的大殿,深深地拜謁。

古塔老照

再絮叨一句,雲居寺還藏有佛舍利、木刻經和紙藏經,並均為國寶。別在家裡宅著了,快去雲居寺登高謁塔,好生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