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西安、成都都選擇今年舉辦首屆馬拉松?

西安,成都,一直被認為是西部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和排頭兵城市,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和後勁。

不管是最近幾天的西安黨政代表團的“成都取經”,還是一個月以後的“西成高鐵”開通,

兩個城市的交流一直在進行,且越來越密切。

除了這種面對面的交流,今年,兩座城市,還在一件事情上有“高度默契”——舉辦兩座城市首屆真正意義的國際馬拉松賽。

9月23日的“成馬”與10月28日的“西馬”。

這種默契,讓很多人好奇,西安從“跳出城牆思維” ,“做好店小二”設立“音樂街”“創客大街”;

成都從“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再到“創業之都,成都都成!”

一直在互相學習的兩座城市,為什麼在下半年,

都把舉辦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馬拉松賽,作為打造城市包容、創新、開放精神的延伸?

一項體育賽事,真的能如此“靈丹妙藥”?

答案是肯定的。

辦好一場“馬拉松”是城市包容度的體現

“認識一座城,跑步是最好的方式”。

沒有哪項運動,能像跑步一樣,

門檻低可以做到全民參與。

而在幾乎所有的比賽項目裡,也是只有同等級的選手才能夠同場競技,馬拉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專業業餘,只要喜歡奔跑,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同一賽道上揮灑汗水。

馬拉松的包容,還有比賽場地開放。

對比其他的體育賽事,要麼是封閉的場館,要麼是司空見慣的跑道。

而馬拉松的場地,大多從城市道路中選取,對於參賽者而言,每一場比賽、每一段賽道、以及跑出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不同的風景和收穫。

馬拉松帶來的不只是場地的開放,更是背後思路與觀念的開放。

舉辦比賽期間,整個城市似乎完全打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者與觀眾。這不只是參賽者與賽道的親密接觸,

更是比賽城市與整個世界的一次溝通與交流。

如果,馬拉松已經和包容度劃上等號,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加入其中並受益時,參與其中,本身就是一種包容。

馬拉松與城市創新力正相關

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一個城市的中青年跑者的數量與城市的創新力呈正相關。就如同“星巴克”演算法,能夠衡量出一個地區商業與消費能力一樣。

在某電商平臺“馬拉松裝備購置區域大資料”分析中,不論馬拉松大賽在何處舉辦,比賽期間,有六成馬拉松消費者來自東部地區,消費占比最高的是廣東人,其次是北京人。

這也正好吻合,中國各區域的創新排名。

最近一年,西安的諸多政策,措施,不管是“人才落戶制度”還是打造“創客街”“音樂街”,內核都在“留住人”。

而舉辦一場馬拉松,是“留住人”方法,也是展示“我們願意留人”的心態。

馬拉松與文化旅遊大IP開發

西安與成都,兩個城市,都有太多旅遊資源。

作為十三朝古都,絲綢之路起點,在旅遊+文化+體育這條規劃路上,可能除了北京,手握資源眾多的,接下來就數西安了。

而體育賽事反促進旅遊,同屬西部地區的兄弟城市蘭州,已經給了西安、成都“他山之石”。

蘭州馬拉松

在2011——2015年,蘭州馬拉松連續舉辦期間,蘭州旅遊局統計出的資料,旅遊收入已經從2011年7月的11.2億增至2015年6月的45.82億。

電商平臺給出的大資料顯示,中西部地區,以舉辦馬拉松的形式在當地普及馬拉松運動和消費,其消費潛力正在集中爆發。

以2016年4月,武漢舉辦馬拉松期間為例,湖北地區關於馬拉松消費搜索,相對此前北馬、廈門賽事的搜索量在全國的占比提高了1~1.5個百分點。

基於以上種種,把馬拉松作為一項城市精神的延伸,服務成果的檢驗,是西安、成都,這兩座城市願用更開放姿態謀發展的心有靈犀。

編輯:秦一喬

內核都在“留住人”。

而舉辦一場馬拉松,是“留住人”方法,也是展示“我們願意留人”的心態。

馬拉松與文化旅遊大IP開發

西安與成都,兩個城市,都有太多旅遊資源。

作為十三朝古都,絲綢之路起點,在旅遊+文化+體育這條規劃路上,可能除了北京,手握資源眾多的,接下來就數西安了。

而體育賽事反促進旅遊,同屬西部地區的兄弟城市蘭州,已經給了西安、成都“他山之石”。

蘭州馬拉松

在2011——2015年,蘭州馬拉松連續舉辦期間,蘭州旅遊局統計出的資料,旅遊收入已經從2011年7月的11.2億增至2015年6月的45.82億。

電商平臺給出的大資料顯示,中西部地區,以舉辦馬拉松的形式在當地普及馬拉松運動和消費,其消費潛力正在集中爆發。

以2016年4月,武漢舉辦馬拉松期間為例,湖北地區關於馬拉松消費搜索,相對此前北馬、廈門賽事的搜索量在全國的占比提高了1~1.5個百分點。

基於以上種種,把馬拉松作為一項城市精神的延伸,服務成果的檢驗,是西安、成都,這兩座城市願用更開放姿態謀發展的心有靈犀。

編輯:秦一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