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 山變綠水變清民變富 延安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

作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我市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持續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和人居環境綠化等身邊增綠工程。至去年年底,全市總共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077.46萬畝,

占國家計畫面積的2.5%,占全省的27%,營造林總量連續8年全省第一。

201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6.35%,植被覆蓋率從2000年的46%提高到67.7%,提高了11個百分點,整個大地實現了從原來的黃色到綠色的轉變。空氣的優良天數,從退耕還林前的238天增加到2016年的289天。

退耕還林不光使生態實現了由黃到綠,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變,從原來繁重的勞動作業中解脫出來,從設施農業向高效農業和現代化農業的方向轉變。在諸多產業的支持下,農民的收入從退耕還林前的1356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10568元,

增加了9212元,真正地實現了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雙贏。

“我們也參與了退耕還林,樹栽好後就出去打工了。十幾年來,山山峁峁全都變成了綠油油的一片。”寶塔區川口鄉木和玉村村民胡志飛說,“現在我不打工了,回來種蘋果。收入還不錯,再過兩三年,

我家的蘋果年收入可以達到30萬元左右。”

與此同時,延安通過基本農田建設和治溝造地,普及良種和增產技術,努力提高糧食單產,使退耕還林後的糧食產量連續十多年穩定在70萬噸以上。圍繞退耕還林,我市還大力實施治溝造地、農村能源建設、移民搬遷等工程,

並通過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

市退耕辦主任仝小林告訴記者,2013年,延安市委、市政府為了貫徹十八大提出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率先在全國啟動了新一輪的退耕還林。市上自掏腰包把25度以上剩餘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從2013年到2016年,全市總共退了160.2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