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磅!破解世界性難題!中國科學家成功實施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人體肝移植,極大避免併發症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紀醫學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器官移植技術問世63年以來,捐獻者的器官要經過“灌洗、低溫保存、再灌注”的技術處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體內,這已經成為“醫學常識”,

也被寫入醫學生的教科書。

在傳統器官移植過程中,器官一旦離開捐獻者體內,便處於“無血流供應”狀態從數小時至數十小時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損傷,導致功能受損。這些不利因素,正是影響移植療效乃至導致移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傳統器官移植“器官獲取”、“冷保存”、“植入”三部曲,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器官損失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中國科學家做出了顛覆性創新,成功破解了這一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難題,實施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人體肝移植,極大避免了併發症的發生。

對傳統器官移植技術顛覆性創新,使得人體肝移植全程保持供血不中斷

7月23日,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在為一名肝硬化合併小肝癌的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時,創造了“不中斷血流”的新紀錄。這一創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難題,

有望推動我國成為器官移植這項醫學尖端技術的領跑者。

究竟什麼是“不中斷血流”肝移植(也被稱“無缺血”人體肝移植)呢?記者採訪了這項技術的發明者,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術帶頭人何曉順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術帶頭人何曉順教授

何教授說:摘取器官前,醫生先將連接肝臟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斷掉原有血液供應的同時,由“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替代人體的供血機制,從而實現平穩過渡。供肝植入移植受體時,將受體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由受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接管”的同時,將機器撤離。在這個過程中,

肝臟裡的“血一直是熱的”。

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

採用這項移植新技術,捐獻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讓捐獻者轉贈的“生命禮物”少受損傷,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鮮活”的狀態在受捐患者的體內立即“工作”,從而極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見併發症。

7月23日,何曉順團隊實施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現場

7月23日,何曉順團隊實施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現場

2017年7月23日,何曉順團隊成功地實現了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術,將肝臟以“最鮮活”的狀態移植給了患者。手術過程比常規肝移植更平順,術後肝功能指標明顯優於傳統肝移植手術。8月8日,該團隊成功開展了第二例同類手術。今天將開展第3例手術。作為國內器官移植重鎮,中山一院將常規開展這一新型移植手術。

7月23日,何曉順團隊實施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現場

患者術後肝功能指標明顯優於傳統肝移植手術

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患者王先生已經出院

“我們用轉氨酶來評估肝功能受損的程度。換肝的病人術後轉氨酶高達數百乃至數千,都是挺常見的情況。”移植醫生趙強說,新肝植入病人體內,重新恢復血液供應,醫學上成為“再灌注”,這一過程也會發生險情。若手術時麻醉技術不夠精湛,或情況過於嚴重,患者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然而,這種“不中斷血流”的肝移植技術,可以將這些傳統手術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

這項新技術還可延伸至心、肺、腎等的移植上,有望重構半個世紀以來器官移植理論與技術體系。器官移植學科可望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五年來,何曉順團隊在大動物身上進行了近百例移植實驗,並獲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療效,團隊從數年前開始致力於自主研發“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這種“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可在手術前模擬人體的機制,為器官提供血液,從而提高器官功能。

該設備的問世,是醫學研究史上首次實現器官在“離體狀態”下長時間保持功能與活力。這將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間相互作用、器官離體治療、器官功能修復等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技術平臺。也能為生命科學的相關學科,如生理學、病理學、毒理學、藥學、病原學、腫瘤學、生物工程學等,提供了嶄新的科學研究平臺,具有巨大的研究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能為生命科學的相關學科提供嶄新的科學研究平臺

“這項技術是對現有器官移植技術顛覆性創新,更是我國學者對器官移植領域的重大貢獻。”著名器官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學浩“點贊”這項新技術。他指出,該項技術將使器官功能得到最大的保護,器官的損傷將降至最低,甚至有可能降低排斥反應的發生,將能極大改善器官移植受體的療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在手術成功後合影

【新聞背景】現代器官移植63年前問世

1954年12月23日,在美國波士頓的彼得•布倫特•布裡漢姆醫院,約瑟夫•穆瑞、約翰•梅瑞爾和哈特維爾•哈里森醫師在一對同卵雙胞胎之間進行了腎移植,移植的腎臟存活了8年。這次手術被後人視為現代器官移植的開始。

1963年,美國的湯瑪斯•斯塔瑞教授在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例肝臟移植。

1963年,美國的詹姆斯•哈迪醫生做了第一例肺移植。

1967年,南非的克利斯蒂安•博納德博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

196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瑞茲等人進行了第一例心肺聯合移植。

時至今日,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設備的改進,腎、肝、心、肺、骨髓及小腸、關節、甲狀旁腺、胰腺、骨髓的移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作者| 程景偉

編輯 | 小依

我系發哥!專程為你發佈廣東地界內的大件事!記得戳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哦~

從而極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見併發症。

7月23日,何曉順團隊實施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現場

7月23日,何曉順團隊實施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現場

2017年7月23日,何曉順團隊成功地實現了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術,將肝臟以“最鮮活”的狀態移植給了患者。手術過程比常規肝移植更平順,術後肝功能指標明顯優於傳統肝移植手術。8月8日,該團隊成功開展了第二例同類手術。今天將開展第3例手術。作為國內器官移植重鎮,中山一院將常規開展這一新型移植手術。

7月23日,何曉順團隊實施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現場

患者術後肝功能指標明顯優於傳統肝移植手術

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斷”人體肝移植患者王先生已經出院

“我們用轉氨酶來評估肝功能受損的程度。換肝的病人術後轉氨酶高達數百乃至數千,都是挺常見的情況。”移植醫生趙強說,新肝植入病人體內,重新恢復血液供應,醫學上成為“再灌注”,這一過程也會發生險情。若手術時麻醉技術不夠精湛,或情況過於嚴重,患者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然而,這種“不中斷血流”的肝移植技術,可以將這些傳統手術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

這項新技術還可延伸至心、肺、腎等的移植上,有望重構半個世紀以來器官移植理論與技術體系。器官移植學科可望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五年來,何曉順團隊在大動物身上進行了近百例移植實驗,並獲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療效,團隊從數年前開始致力於自主研發“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這種“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可在手術前模擬人體的機制,為器官提供血液,從而提高器官功能。

該設備的問世,是醫學研究史上首次實現器官在“離體狀態”下長時間保持功能與活力。這將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間相互作用、器官離體治療、器官功能修復等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技術平臺。也能為生命科學的相關學科,如生理學、病理學、毒理學、藥學、病原學、腫瘤學、生物工程學等,提供了嶄新的科學研究平臺,具有巨大的研究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能為生命科學的相關學科提供嶄新的科學研究平臺

“這項技術是對現有器官移植技術顛覆性創新,更是我國學者對器官移植領域的重大貢獻。”著名器官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學浩“點贊”這項新技術。他指出,該項技術將使器官功能得到最大的保護,器官的損傷將降至最低,甚至有可能降低排斥反應的發生,將能極大改善器官移植受體的療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在手術成功後合影

【新聞背景】現代器官移植63年前問世

1954年12月23日,在美國波士頓的彼得•布倫特•布裡漢姆醫院,約瑟夫•穆瑞、約翰•梅瑞爾和哈特維爾•哈里森醫師在一對同卵雙胞胎之間進行了腎移植,移植的腎臟存活了8年。這次手術被後人視為現代器官移植的開始。

1963年,美國的湯瑪斯•斯塔瑞教授在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例肝臟移植。

1963年,美國的詹姆斯•哈迪醫生做了第一例肺移植。

1967年,南非的克利斯蒂安•博納德博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

196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瑞茲等人進行了第一例心肺聯合移植。

時至今日,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設備的改進,腎、肝、心、肺、骨髓及小腸、關節、甲狀旁腺、胰腺、骨髓的移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作者| 程景偉

編輯 | 小依

我系發哥!專程為你發佈廣東地界內的大件事!記得戳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