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下代艦載機上艦兩款現役都不合適?技術推理結果頗令人意外

重型戰鬥機是指空重15噸以上,滿載起飛30噸以上的雙發戰鬥機。目前中國已經獲得了殲-20隱身重型戰鬥機,而且已經服役。四代機,國外叫五代機,在三代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隱形戰鬥機。

因為隱形設計會極大的破壞原有的氣動佈局,不得已選擇多種技術來補償。目前世界上做這一補償方式的有三個國家,分別是中美俄,在技術上,美俄都採用發動機噴口適量技術。

雖然美國和俄羅斯都採用發動機噴口向量技術,但是區別卻很大。

美國普惠採用的是錐形上下左右四面向量噴口,而俄羅斯採用的是360度轉向噴口適量技術。現在說不上那種更好,對普通網友來說,一定認為美國的技術更先進。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美國錐形向量噴口雖然具有一定的隱形能力,但是損失了不小的發動機動力。這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俄羅斯360度轉向向量噴口,雖然在隱形上存在缺陷,但是在動力上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隱形技術不光是在物理折射,在材料噴塗上照樣可以做到。也就是在發動機噴口位置做成菊型後塗上隱形材料。美國F-35和中國殲-20都採用這一技術,但是俄羅斯至今沒見使用,在實驗後期能否看到也未可知。

世界上能夠裝備第五代戰鬥機的發動機目前只用中美俄三國,美國F-119裝備了F-22和F-35。俄羅斯AL-41裝備T-50。中國的WS-15裝備殲-20 。中國WS-15據傳也有360偏轉10度的三維向量技術,

但是未經官方證實。在後期裝備得殲-20上也沒見到。按說WS-15有適量技術,殲-20不該設計前鴨翼,作為機動補償才對,從殲-20設計上看,前鴨翼,做上下機動補償,全動後尾翼做左右機動補償。這種設計是補償發動機沒有向量推進噴口的一直解決辦法,這種辦法相當於F-22的向量噴口技術。因此從飛機設計上看,我們可以推斷出WS-15未必具備向量噴口技術。

我們在看看中國另一款四代隱身戰鬥機殲-31,

不管是機翼佈局還是設計理念,都感覺好於殲-20 。可惜它的定位是沈飛自主研發的外貿型飛機,而不是屬於國家定型產品。未來發展前景不明確。裝備兩台RD-93發動機的殲-31其動力綜合略超美國F-35戰鬥機動力,基本相當。

中國航母服役後,

下一代隱身戰鬥機必然會被提上日程,因為美國F-35已經上艦。但是根據美國反應來看,中型戰鬥機上艦,並沒有收到良好效果,不管是載彈量還是航程都不能令美國海軍滿意。因此作為後發優勢的殲-31上艦就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無疑增加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因為從殲-15上艦來看,我海軍發展思路是以重型戰鬥機上艦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不管是殲-20還是殲31不是說絕對不能上艦。經過改裝都可以上艦,但是上艦後會產生的戰術評估損益效果因為設計不同而迥異罷了。會根據設計和製造的不同,出現不同短板。

既然殲-31不行,那麼我們只能看殲-20了。最近90周年建軍展覽,展出方把殲-20和殲31模型都放在航母範本上展出。很多媒體和網友推測,殲-20可能上艦的消息。在之前一直有軍事專家評論稱殲-20機體結構不適合上艦,這下網友終於找到說法了。

其實部分軍事專家的看法是對的,殲-20原型來自於殲-10,其機身碩長,而且後三角翼設計都不適合上艦,大家看到法國陣風也可以上艦,但是陣風的設計機身很短,機翼掛在武器過重不至於機頭上揚。也許有些人看到這裡就會說,隱形戰鬥機不需要機翼掛彈。這你就錯了,隱形戰機,不但要做隱形突擊,更要幹三代機的貨。在消除了雷達干擾後的戰場環境,隱形飛機完全可以像三代機一樣機翼掛在彈藥,滿載起飛。這時候你的機身碩長和後三角翼設計顯示出缺點了,而且殲-20機身是四代機中最大尺寸的,這對於航母寸土寸金的佈局來說也不是好消息。

艦載機是未來航母作戰的主要利器,馬虎不得,匆忙湊活上艦,必然會留下戰術隱患。其實還有一種解決辦法,就是集大家所長,用殲-31外型,使用進口蘇-35S一起簽約的117S發動機做一次大改。這種方法在美國F-18 大黃蜂上就是用過,從F-14退役後,美國航母就沒有重型艦載機使用,美國海軍對中型的F-18使用頗感無奈,航程和載彈量都不能滿足使用。最後波音不得不對F-18 做出重新設計的要求,也就是現在的FA-18EF超級大黃蜂,外型氣動不做大的改變,但是機身做了擴大,更換了更大推力發動機。

那麼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的技術推理:以殲-31為原型,裝上俄羅斯兩台117S發動機。這樣殲-31就從中型戰鬥機變成重型戰鬥機,沈飛本身就改造過殲-15,對艦載機技術十分熟悉,做這些也算是水到渠成。因此,殲31不管從外形啟動佈局,還是發展思路都是上艦的良選。當然這還是要看海軍和軍隊高層的選擇。而且117S發動機360度向量推力技術正好可以補償殲-31因為隱身犧牲的氣動機動性。

作者:核子獵潛艇(楊斌國)原創寫作,沒有授權,不得轉載。

經過改裝都可以上艦,但是上艦後會產生的戰術評估損益效果因為設計不同而迥異罷了。會根據設計和製造的不同,出現不同短板。

既然殲-31不行,那麼我們只能看殲-20了。最近90周年建軍展覽,展出方把殲-20和殲31模型都放在航母範本上展出。很多媒體和網友推測,殲-20可能上艦的消息。在之前一直有軍事專家評論稱殲-20機體結構不適合上艦,這下網友終於找到說法了。

其實部分軍事專家的看法是對的,殲-20原型來自於殲-10,其機身碩長,而且後三角翼設計都不適合上艦,大家看到法國陣風也可以上艦,但是陣風的設計機身很短,機翼掛在武器過重不至於機頭上揚。也許有些人看到這裡就會說,隱形戰鬥機不需要機翼掛彈。這你就錯了,隱形戰機,不但要做隱形突擊,更要幹三代機的貨。在消除了雷達干擾後的戰場環境,隱形飛機完全可以像三代機一樣機翼掛在彈藥,滿載起飛。這時候你的機身碩長和後三角翼設計顯示出缺點了,而且殲-20機身是四代機中最大尺寸的,這對於航母寸土寸金的佈局來說也不是好消息。

艦載機是未來航母作戰的主要利器,馬虎不得,匆忙湊活上艦,必然會留下戰術隱患。其實還有一種解決辦法,就是集大家所長,用殲-31外型,使用進口蘇-35S一起簽約的117S發動機做一次大改。這種方法在美國F-18 大黃蜂上就是用過,從F-14退役後,美國航母就沒有重型艦載機使用,美國海軍對中型的F-18使用頗感無奈,航程和載彈量都不能滿足使用。最後波音不得不對F-18 做出重新設計的要求,也就是現在的FA-18EF超級大黃蜂,外型氣動不做大的改變,但是機身做了擴大,更換了更大推力發動機。

那麼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的技術推理:以殲-31為原型,裝上俄羅斯兩台117S發動機。這樣殲-31就從中型戰鬥機變成重型戰鬥機,沈飛本身就改造過殲-15,對艦載機技術十分熟悉,做這些也算是水到渠成。因此,殲31不管從外形啟動佈局,還是發展思路都是上艦的良選。當然這還是要看海軍和軍隊高層的選擇。而且117S發動機360度向量推力技術正好可以補償殲-31因為隱身犧牲的氣動機動性。

作者:核子獵潛艇(楊斌國)原創寫作,沒有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