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爸媽食堂”為社區老人送上愛心午餐

爸媽食堂用餐的老人

國際線上報導:“我叫楊秀英,

76歲,第一天我就到這裡來了,吃的有蔬菜,兩葷兩素,還有一個湯。(吃一頓)三塊錢。”這位講話的老人是南京市棲霞區五福家園社區的一位居民。老人的腿腳不方便,老伴已經去世,現在跟兒子住在一起。從事裝修行業的兒子每天早上6點出門,晚上8、9點才能回家,照料母親的時間很有限。2015年,南京愛德基金會聯合阿裡巴巴集團發起“爸媽食堂”社會公益專案,為南京市兩千多位社區高齡、孤寡、獨居、殘疾、失能等困境老人提供綜合居家養老服務,
讓更多有需要的老人享受到公益午餐和專業養老服務。楊秀英老人每月只需交60元錢,就能每天到自己的社區吃一頓味道不錯的營養午餐。對於拿低保的她來說,這樣的一頓午餐實在是既方便又實惠。她說,如果“爸媽食堂”將來還能提供晚餐的話,她肯定會第一個報名。

“我叫張世芳,今年62歲,我住在棲霞五福家園。

我是鄉村醫生,因為我特別喜歡老人,喜歡跟他們在一起,願意跟他們接觸,(所以)社區搞這個活動時,我第一個報名的,然後參加了一個星期的學習班,拿了一個上崗證。”張世芳是南京棲霞區五福家園社區“爸媽食堂”項目的一名志願者。每天中午11點,她都會準時來到這裡,燒好開水,給前來用餐的老人們飲用,等到老人們到齊後,她再將熱騰騰的飯菜送到他們的餐桌上。老人們用餐完畢後,
她還要留下來打掃衛生,擦桌掃地,清洗碗筷。對於高齡、行動不便的老人,張世芳則將飯菜送到他們家中,上門送餐的時候如果遇到老人身體有不適或者緊急情況,當過醫生的她還能為老人進行診治和搶救。

“爸媽食堂·困境老人社區關懷計畫”起源於2013年由愛德基金會聯合江蘇新聞廣播發起的“937愛的午餐”公益眾籌,該項目在棲霞區堯化街道為200多位空巢、獨居、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公益午餐和專業社工服務,

深受當地老人好評。

2014年12月,“愛的午餐”升級版——“爸媽食堂”策劃誕生,南京棲霞區虛擬養老院受委託統籌實施,通過專案化運作方式,配備營養師、督導、社工,成立專業執行組,考察南京市60多家助餐點,調研選拔32家養老服務合作組織,建立“南京市爸媽食堂執行團隊”,從專案申報、單位資質審核、助餐點調研、專案指導、日常跟進、實地監督等方面全方位對專案進行規劃、監督、管理,

讓老人吃上可口、健康、營養的公益午餐。

項目自推出後,有超過6萬家淘寶網商參與項目捐助,共籌得善款約500萬元,在南京市成功開設爸媽食堂助餐點56家,覆蓋全市9個區,29個街道,50多個社區,服務老人達50萬餘人次。這也是南京首個大型互聯網公益眾籌項目。

上門送餐是“爸媽食堂”為不方便出門就餐的老人提供的另一項服務。今年28歲的王娜是愛德國際仁穀專案公共事務部主任,畢業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她從事養老行業已經5年,並獲得了中級社工師資格。她說,與在爸媽食堂用餐相比,送餐服務還能為老人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更好地服務于困境老人,“其實我們送餐呢並不僅僅說是老人家你吃個飯,吃飽了就好,我們還有通過助餐服務,衍生出很多關心、關愛服務,比如說我們在上門的時候跟老人聊聊天,看看他最近的生活怎樣,是否有一些困難。如果有一些是我們能幫助他解決的,我們會想辦法協調。比如說他血壓不是很好,我們會找一些社區醫生進行上門探訪。有一些老人可能沒有辦法洗澡,我們會想著是不是能找一些愛心人士進行助浴等等,會拓展很多服務專案。”

在王娜看來,中國正面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中國的養老服務越做越好,但在養老的專業化方面還有待提高。王娜說,在她的周圍,有很多像她和楊豔一樣的年輕人。而年輕人的加入,為養老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在我周圍有很多90後的同事,他們對養老一樣有很大的熱情。老人跟每一個家庭息息相關。我的父母也在一天天從低齡老人變成高齡老人。我在工作中也接觸到很多老人,我覺得我們作為晚輩,應該對我們這些前輩給予支援與幫助。未來我們也會老的,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努力的話,等我老的時候,生活的品質會更好。我們希望更多老年人能夠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畢業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她從事養老行業已經5年,並獲得了中級社工師資格。她說,與在爸媽食堂用餐相比,送餐服務還能為老人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更好地服務于困境老人,“其實我們送餐呢並不僅僅說是老人家你吃個飯,吃飽了就好,我們還有通過助餐服務,衍生出很多關心、關愛服務,比如說我們在上門的時候跟老人聊聊天,看看他最近的生活怎樣,是否有一些困難。如果有一些是我們能幫助他解決的,我們會想辦法協調。比如說他血壓不是很好,我們會找一些社區醫生進行上門探訪。有一些老人可能沒有辦法洗澡,我們會想著是不是能找一些愛心人士進行助浴等等,會拓展很多服務專案。”

在王娜看來,中國正面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中國的養老服務越做越好,但在養老的專業化方面還有待提高。王娜說,在她的周圍,有很多像她和楊豔一樣的年輕人。而年輕人的加入,為養老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在我周圍有很多90後的同事,他們對養老一樣有很大的熱情。老人跟每一個家庭息息相關。我的父母也在一天天從低齡老人變成高齡老人。我在工作中也接觸到很多老人,我覺得我們作為晚輩,應該對我們這些前輩給予支援與幫助。未來我們也會老的,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努力的話,等我老的時候,生活的品質會更好。我們希望更多老年人能夠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