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尋找青島最美“紅房子”,看紅磚如何砌成藝術!

青島的建築藝術,既有自己的風格體系,又是一座包羅萬象的藝術寶庫,集中反應了那個時期世界建築藝術的種種形態。紅瓦、綠樹、黃牆、碧海、藍天……五色構成了青島獨特城市美學主體,

同樣在青島城市肌理中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分外搶眼。今天,我們就去探尋青島建築中的小眾群體——紅磚建築,尋找青島最美的“紅房子”。

尋找青島的“紅房子”

1、真正的“紅房子”——賚壽藥房舊址

青島的紅磚建築雖是小眾群體,但也有相對的數量,真正稱作“紅房子”的卻只有一座,那就是位於廣西路31號的賚壽藥房舊址。這棟“紅房子”在青島建築史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是青島最具代表性的德國青年風格派建築,這種起源於1896年的新藝術運動,成為德國近代建築史上一支重要的革新力量,他的裝飾大大地簡化,細部紋樣多用自然曲線,整座建築充滿動感。從外觀來看,這種風格與德國傳統建築風格有所不同,與古典風格相去甚遠。

這座優秀建築建於1905年,最初為藥劑師阿達爾貝特▪拉爾茨開辦的賚壽藥房(Rote KreuzApotheke),其德文名譯為“紅十字藥店”,文保單位名單上的名稱為“醫藥商店舊址”,俗稱“紅房子”。德國學者華納猜測,該建築的設計師為庫爾特·羅克格(Curt Rothkegel)。

該樓建築面積約1996.07平方米,

使用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四層,包括一層地下室和閣樓,磚石鋼木混合結構。該建築立面為紅色牆體,間以清水粉牆和彩色方形牆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的拱形與曲線運用拱券柱石,鑲石磚花飾,突出建築外觀的華麗、新奇,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徵。

屋頂為蒙莎頂,配有拱形老虎窗,簷口用花崗石裝飾,簷高18米。簷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均以花崗岩裝飾。底層兩側小窗自然生動,券形窗洞內分左右兩個連續券狀洞,之間連接的是簡化卻誇張的愛奧尼柱式,柱身粗矮,兩頭稍細,

中間粗壯呈梭柱樣,且整石雕琢,饒有趣味。

牆面中用紅褐色方磚拼成橡樹葉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刻有紋章,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歐洲醫藥標誌圖案)。建築的側面也很有特點,柔美自然,變化豐富的山花,紅磚圍砌的大面積的線腳和平實的牆體產生對比。

德國學者華納稱讚該樓為“1914年之前所有私人住房中設計最出色者”。

2、華麗的“紅房子”——二提督樓

今天位於江蘇路12號這棟裝飾華麗的“紅房子”,其名稱和確切建造完成時間目前尚無法考證,這棟青島人俗稱“二提督樓”的建築,曾被認為是當時德國總督副手的私人官邸,由於缺少明確記載,可能僅是猜測!明確的所有人登記發現於1913年,當時在土地登記中顯示,這棟房屋的主人為前津浦鐵路北段總辦李德順,登記人為其德籍太太李柯氏。此後的記載就比較完整了,其他文章多有描述,這裡不再贅述。

該建築占地面積約1666.68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19.98平方米,猜測由德國膠澳建設管理局設計,建築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立面濃豔華麗,造型自由豐富,體現了濃濃的歐洲田園住宅的氣息。

建築為磚石結構。地上二層,有地下室和閣樓,平面採用自由式佈局。花崗岩墻基,清水牆,牆體變化豐富,立面不對稱、自由靈活,東側為歐洲古堡式六角形塔樓。

牆體多雕飾,入口右側上方設一雕有像樹葉紋樣的花崗岩浮雕構件,南側、西側設置精美的木扶手涼臺,簷下木架構外露。紅牛舌瓦折坡屋面。室內木板地,樓梯扶手、門窗、樑柱等處理細微,窗櫺為艦形圖案,青年風格派的影響表現在了細部裝飾上。整棟建築,紅磚濃豔,立面裝飾精美細膩,富於變化,融合了多種德意志建築元素,是一座非常精美且難得的紅磚建築。

3、優雅的“紅房子”——迪特裡希路捷成洋行別墅舊址

這座位於沂水路7號的別墅建築,掩映在濃濃綠蔭之中,不走近難觀端倪。這是一棟德租早期的老建築,雖然名氣不如相鄰的戈爾皮克-柯尼希別墅(沂水路3號),但其建築的精美程度卻絲毫不差。

建築最初為捷成洋行(Diederichsen Jebsen & Co. Tsingtau)經理的別墅,可以說是青島德租時期私人庭院別墅類建築的一個縮影和代表,體現了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建築樓高二層,花崗岩砌基,一層為清水牆,二層外牆為露半木構架形式,局部外挑,X型桁架斜撐結構具德租早期的建築特點,牆面局部裝飾帶有圖案的釉面瓷磚,南立面頂部原有塔樓(現已拆除),整棟建築典雅浪漫,屬德國極具特色的田園別墅代表。

4探尋青島“紅房子”

除上述所列紅磚建築之外,青島還有不少經典的“紅房子”,例如:安徽路5號的膠澳帝國郵政局舊址、中山路17號的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舊址(膠州旅館)、常州路25號的歐人監獄舊址、觀象二路基督教堂(又名聖保羅教堂)、青島日爾曼啤酒廠舊址、南海路的海濱旅館舊址等等,這些經典的建築共同構成了青島的紅磚建築家族,她們為青島的城市美學又增添了一抹靚色,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瞭解她們,臻愛她們,保護她們吧!

歐人監獄舊址帶有一座三層高的尖頂塔樓,具有中世紀城堡的風格,塔樓上分佈著一些豎向小窗,尖錐型的塔頂直插天際,給人一種陰森肅殺的感覺。

膠澳帝國郵政局舊址主體三層,磚木結構,牆基以花崗岩砌成,二三層為遊廊。牆面大部分為紅磚牆面,小部分為淺色清水粉牆,色彩豐富協調。

文中圖片均為自拍,未經作者本人同意,禁止轉載!違者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END -

致敬百年青島

讓青島人重新認識青島

歡迎關注“青之島”

德國學者華納稱讚該樓為“1914年之前所有私人住房中設計最出色者”。

2、華麗的“紅房子”——二提督樓

今天位於江蘇路12號這棟裝飾華麗的“紅房子”,其名稱和確切建造完成時間目前尚無法考證,這棟青島人俗稱“二提督樓”的建築,曾被認為是當時德國總督副手的私人官邸,由於缺少明確記載,可能僅是猜測!明確的所有人登記發現於1913年,當時在土地登記中顯示,這棟房屋的主人為前津浦鐵路北段總辦李德順,登記人為其德籍太太李柯氏。此後的記載就比較完整了,其他文章多有描述,這裡不再贅述。

該建築占地面積約1666.68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19.98平方米,猜測由德國膠澳建設管理局設計,建築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立面濃豔華麗,造型自由豐富,體現了濃濃的歐洲田園住宅的氣息。

建築為磚石結構。地上二層,有地下室和閣樓,平面採用自由式佈局。花崗岩墻基,清水牆,牆體變化豐富,立面不對稱、自由靈活,東側為歐洲古堡式六角形塔樓。

牆體多雕飾,入口右側上方設一雕有像樹葉紋樣的花崗岩浮雕構件,南側、西側設置精美的木扶手涼臺,簷下木架構外露。紅牛舌瓦折坡屋面。室內木板地,樓梯扶手、門窗、樑柱等處理細微,窗櫺為艦形圖案,青年風格派的影響表現在了細部裝飾上。整棟建築,紅磚濃豔,立面裝飾精美細膩,富於變化,融合了多種德意志建築元素,是一座非常精美且難得的紅磚建築。

3、優雅的“紅房子”——迪特裡希路捷成洋行別墅舊址

這座位於沂水路7號的別墅建築,掩映在濃濃綠蔭之中,不走近難觀端倪。這是一棟德租早期的老建築,雖然名氣不如相鄰的戈爾皮克-柯尼希別墅(沂水路3號),但其建築的精美程度卻絲毫不差。

建築最初為捷成洋行(Diederichsen Jebsen & Co. Tsingtau)經理的別墅,可以說是青島德租時期私人庭院別墅類建築的一個縮影和代表,體現了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建築樓高二層,花崗岩砌基,一層為清水牆,二層外牆為露半木構架形式,局部外挑,X型桁架斜撐結構具德租早期的建築特點,牆面局部裝飾帶有圖案的釉面瓷磚,南立面頂部原有塔樓(現已拆除),整棟建築典雅浪漫,屬德國極具特色的田園別墅代表。

4探尋青島“紅房子”

除上述所列紅磚建築之外,青島還有不少經典的“紅房子”,例如:安徽路5號的膠澳帝國郵政局舊址、中山路17號的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舊址(膠州旅館)、常州路25號的歐人監獄舊址、觀象二路基督教堂(又名聖保羅教堂)、青島日爾曼啤酒廠舊址、南海路的海濱旅館舊址等等,這些經典的建築共同構成了青島的紅磚建築家族,她們為青島的城市美學又增添了一抹靚色,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瞭解她們,臻愛她們,保護她們吧!

歐人監獄舊址帶有一座三層高的尖頂塔樓,具有中世紀城堡的風格,塔樓上分佈著一些豎向小窗,尖錐型的塔頂直插天際,給人一種陰森肅殺的感覺。

膠澳帝國郵政局舊址主體三層,磚木結構,牆基以花崗岩砌成,二三層為遊廊。牆面大部分為紅磚牆面,小部分為淺色清水粉牆,色彩豐富協調。

文中圖片均為自拍,未經作者本人同意,禁止轉載!違者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END -

致敬百年青島

讓青島人重新認識青島

歡迎關注“青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