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舌尖上的傳承:白市驛板鴨大師傅任明貴

“我父親做板鴨那個時候,在食品站工作的小夥子去相親特別招人喜歡,逢年過節,拎只板鴨去送禮,是件相當有面子的事。”在九龍坡白市驛做了28年板鴨的任明貴說道。

任明貴(右一)正在給劃好的鴨醃料

任明貴,大家都叫他“任師傅”,從小跟著父親學習製作板鴨。年輕時,他是改制前白市驛板鴨廠的車間主任,見證過白市驛板鴨“一鴨難求”的風光與鼎盛;現在,他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市驛板鴨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學徒任明貴進食品廠成了全家人的驕傲

在白市驛鎮的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烘房裡,掛滿了被熏得黃燦燦的板鴨。每天清晨,51歲的任明貴騎摩托車趕到公司上班,負責給板鴨製作配料,對板鴨製作的各個工序進行監管和指導。看著烘房裡面掛滿的被熏得金黃金黃的板鴨,眼睛都快眯作一條縫了。

用竹片將鴨繃起來,等待烘乾

“我做了28年的板鴨,現在是白市驛板鴨製作技藝傳承人,還有專業加工資格證書。”任明貴因為做板鴨,成了全家人的驕傲。

任明貴和板鴨的故事,得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講起,23歲那年,任明貴進廠了,他進的不是一般的廠,那個廠,因製作板鴨而遠近聞名,那時,它叫白市驛食品站。“當年,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來,

在食品站門口排隊買板鴨。”任明貴說,這些人從主城各區趕來,大清早就來排隊,有些時候連板鴨的顏色都還沒熏得金黃就被人買走了,他們說怕晚了買不到了。

任明貴說,那時的白市驛板鴨,絕對算是個“奢侈品”,這與價格有關。“當年就兩塊錢1斤,是個什麼概念呢?那個時候人均工資才十多塊錢。最緊俏時,一般人就算你有錢也買不到,得廠長批條子。

”當年的食品站,在主城區有兩個直營門市賣板鴨,一個位於朝天門的食品大樓,另一個在蔬菜公司。每天,解放牌卡車一車一車地拉出去,駕駛員不歇腳,又趕回來拉第二批。

白市驛板鴨成品

這些事,充斥著任明貴年輕時的記憶,令他驕傲至今。因為爸爸在食品站做板鴨,

自己從小就想和爸爸一樣去做板鴨。剛進廠當學徒時,每天都跟著自己的師傅學習怎麼劃鴨、醃料、熏鴨,劃鴨劃得手酸也沒想過放棄。

傳承人任明貴不斷打拼成為板鴨製作技藝擔當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到要過年的時候,白市驛板鴨一天可以賣到一萬隻。“這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當年全是手工操作。我記得,殺鴨子的工人,殺鴨殺到手軟。到最後,一刀下去,根本殺不死那只鴨子,太累了。”任明貴說道,當時熏板鴨都是用的土灶,在每個灶上放著一個大鐵架,而每個鐵架上可以放七八十只鴨,然後把它們翻來覆去地熏均勻。

任明貴介紹以前熏板鴨用的工具

任明貴說,做板鴨有好幾道工序,劃鴨、醃料、烘乾、熏鴨,每一道程式都有技巧。這些要點,讓任明貴由一個學徒慢慢變成了師傅。到現在,共收了20幾個徒弟。每個徒弟都是他手把手教學。

23歲正式進廠,從板鴨學徒到板鴨老師傅,現在51歲的任明貴依然在白市驛做板鴨,並且是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公司的“板鴨技藝擔當”。大半輩子都在和板鴨打交道的任明貴,2014年被評為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市驛板鴨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師傅任明貴徒弟也成為板鴨製作技藝傳承人

2009年,食品加工專業畢業的林楠來到了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因為工作的需要,林楠需要更加瞭解板鴨的製作,就開始跟著任明貴學做板鴨。“白市驛板鴨傳統製作工藝相當複雜,一隻板鴨需要多個工序,比經過現代化改造後的工廠生產,更考驗人的耐性。”

跟板鴨打了一個多月交道,林楠直說不容易,用傳統工藝製作板鴨,要注意選、劃、醃、繃、烘、熏6大步驟。每一個步驟實際操作起來,都跟自己在書本上學習的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多月過去,他還在劃的階段中練習。師傅的要求很嚴格,“我進板鴨房,他就守在旁邊,一刀下去,哪裡沒切到位,入骨的深度不夠,都要重來。”

漸漸地,林楠在做板鴨的過程中愛上了這個比自己想像中有趣的技藝。哪個步驟不到位,就纏著師傅任明貴教他,自己反復練習劃鴨、醃制、烘乾、定型、熏烤。當自己做的板鴨得到師傅的稱讚後,心裡十分高興。“就好比在學校考試得了滿分一樣開心。”林楠說道。

2014年,林楠被評為九龍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市驛板鴨製作技藝傳承人。現在,林楠是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他透露,順應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他們正在研發一些休閒小食品,在不改變傳統風味的前提下,利用板鴨製作技藝,製作一些板鴨休閒食品,讓這項製作技藝得到真正的傳承。

白市驛板鴨公司開發的休閒食品

“白市驛板鴨”的起源

據史料記載和調查證明,白市驛板鴨獨特的口味歷來深受人們喜愛,也因其誕生于白市驛地區,形成了著名的品牌。關於“白市驛板鴨”的歷史故事,有這樣幾種。

第一,據相關史料記載,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隊伍從湖廣打到重慶,白市驛當地的窮人攜土產去投奔張獻忠,途中有人將鴨殺了給張獻忠送去。由於路途遙遠,天氣炎熱,為了不使鴨變味,他們在鴨上抹鹽,並用竹片繃撐。後來,張獻忠見到這些人後,宴請眾人,並叫廚師將送來的鴨蒸好上席。張獻忠吃了鴨子後讚不絕口,受眾人之托將此鴨命名為“白市驛板鴨”。從此,板鴨的做法流傳開來。若按此計時,有300多年的歷史。

第二,1937年向楚編印的《巴縣誌》卷十一“農家副業”一章中,談及巴縣農家多養棚鴨,不缺乏製作熏烤板鴨的貨源;卷十二中又載:“至鄉間小工業,四十年前……白市驛之熏鴨,木洞鎮、冷水鄉之糖果,歲各貨數千金,皆手工業也……”以此推算,白市驛熏鴨早已著名於民間,經過以後的發展和修志過程中的反復考察,方記入“縣誌”。

第三,據白市驛經營板鴨店的商業人士介紹:清同治年間,白市驛的宰牛師傅張金山,在成都“卞一芳”餐館,見到掛著的用竹片繃撐的風鴨,但未經熏烤。張金山回來後,與開燒臘鋪的賴興成、杜三毛等人商議,決定按照本地醃制臘肉的做法,仿“卞一芳”的方法,合夥做板鴨生意,並試行工藝改革,增用火硝醃漬,再加上熏烤、烘炕。經過反復試製,終於製作出了獨具特色的“白市驛板鴨”。

這幾種傳說究竟誰準確,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其加工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這是可以肯定的。

記者:範坤民 小編:小小島

精彩回顧

根本殺不死那只鴨子,太累了。”任明貴說道,當時熏板鴨都是用的土灶,在每個灶上放著一個大鐵架,而每個鐵架上可以放七八十只鴨,然後把它們翻來覆去地熏均勻。

任明貴介紹以前熏板鴨用的工具

任明貴說,做板鴨有好幾道工序,劃鴨、醃料、烘乾、熏鴨,每一道程式都有技巧。這些要點,讓任明貴由一個學徒慢慢變成了師傅。到現在,共收了20幾個徒弟。每個徒弟都是他手把手教學。

23歲正式進廠,從板鴨學徒到板鴨老師傅,現在51歲的任明貴依然在白市驛做板鴨,並且是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公司的“板鴨技藝擔當”。大半輩子都在和板鴨打交道的任明貴,2014年被評為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市驛板鴨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師傅任明貴徒弟也成為板鴨製作技藝傳承人

2009年,食品加工專業畢業的林楠來到了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因為工作的需要,林楠需要更加瞭解板鴨的製作,就開始跟著任明貴學做板鴨。“白市驛板鴨傳統製作工藝相當複雜,一隻板鴨需要多個工序,比經過現代化改造後的工廠生產,更考驗人的耐性。”

跟板鴨打了一個多月交道,林楠直說不容易,用傳統工藝製作板鴨,要注意選、劃、醃、繃、烘、熏6大步驟。每一個步驟實際操作起來,都跟自己在書本上學習的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多月過去,他還在劃的階段中練習。師傅的要求很嚴格,“我進板鴨房,他就守在旁邊,一刀下去,哪裡沒切到位,入骨的深度不夠,都要重來。”

漸漸地,林楠在做板鴨的過程中愛上了這個比自己想像中有趣的技藝。哪個步驟不到位,就纏著師傅任明貴教他,自己反復練習劃鴨、醃制、烘乾、定型、熏烤。當自己做的板鴨得到師傅的稱讚後,心裡十分高興。“就好比在學校考試得了滿分一樣開心。”林楠說道。

2014年,林楠被評為九龍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市驛板鴨製作技藝傳承人。現在,林楠是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他透露,順應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他們正在研發一些休閒小食品,在不改變傳統風味的前提下,利用板鴨製作技藝,製作一些板鴨休閒食品,讓這項製作技藝得到真正的傳承。

白市驛板鴨公司開發的休閒食品

“白市驛板鴨”的起源

據史料記載和調查證明,白市驛板鴨獨特的口味歷來深受人們喜愛,也因其誕生于白市驛地區,形成了著名的品牌。關於“白市驛板鴨”的歷史故事,有這樣幾種。

第一,據相關史料記載,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隊伍從湖廣打到重慶,白市驛當地的窮人攜土產去投奔張獻忠,途中有人將鴨殺了給張獻忠送去。由於路途遙遠,天氣炎熱,為了不使鴨變味,他們在鴨上抹鹽,並用竹片繃撐。後來,張獻忠見到這些人後,宴請眾人,並叫廚師將送來的鴨蒸好上席。張獻忠吃了鴨子後讚不絕口,受眾人之托將此鴨命名為“白市驛板鴨”。從此,板鴨的做法流傳開來。若按此計時,有300多年的歷史。

第二,1937年向楚編印的《巴縣誌》卷十一“農家副業”一章中,談及巴縣農家多養棚鴨,不缺乏製作熏烤板鴨的貨源;卷十二中又載:“至鄉間小工業,四十年前……白市驛之熏鴨,木洞鎮、冷水鄉之糖果,歲各貨數千金,皆手工業也……”以此推算,白市驛熏鴨早已著名於民間,經過以後的發展和修志過程中的反復考察,方記入“縣誌”。

第三,據白市驛經營板鴨店的商業人士介紹:清同治年間,白市驛的宰牛師傅張金山,在成都“卞一芳”餐館,見到掛著的用竹片繃撐的風鴨,但未經熏烤。張金山回來後,與開燒臘鋪的賴興成、杜三毛等人商議,決定按照本地醃制臘肉的做法,仿“卞一芳”的方法,合夥做板鴨生意,並試行工藝改革,增用火硝醃漬,再加上熏烤、烘炕。經過反復試製,終於製作出了獨具特色的“白市驛板鴨”。

這幾種傳說究竟誰準確,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其加工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這是可以肯定的。

記者:範坤民 小編:小小島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