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什麼?應該沒有人不喜歡辣條吧!

那天中午,在同事們的嘲笑中,我幹掉了一整袋辣條。隔壁一個姐姐還發了一條這樣的朋友圈:

不對啊,難道不應該是:

“好香,是什麼!”

“這種標誌性的油香味……是誰在吃辣條!”

“只有衛龍才會散發出這樣濃濃又不招人討厭的香精味道”

“我仿佛已經在回味辣條混著甜的味精鹹香了……”

難道對辣條,不都是人恒愛之嗎?因為它真的是從小到大陪伴我們最久的一種零食啊。

01

還記得第一次吃辣條的場景,那是讀小學的某一天。

在那之前我們的零食圈還鎖定在“南京板鴨”“5+2套餐”“無花果”範圍內……

沒錯,就是這些,還是小清新風的:

有天放學回家路上,我的小夥伴突然買了一包紅色的油油的零食,我看此非善物,表示不願意嘗試。

但當他打開吃的時候,我卻聞到了一絲引人入勝的甜味。

憑著我們無錫人對於甜味一貫的喜好,

我最後還是忍不住嘗了。

從此,之後的十多年裡,我的生活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它。

02

初中時,學校禁止售賣辣條,因為它實在不夠營養。

無奈辣條這種東西實在是太受人歡迎了,拋開家庭出身、成績差距,絕大部分的少男少女都愛,

於是心機的小賣部就把辣條藏到小黑框子裡賣。

記得當時每晚宿管來查房,舍友們總是很興奮“宿管來了,藏好藏好”。

現在想起來,我對辣條的情有獨鍾極有可能是源於那時候的偷食體驗。

也是那時候,現在如雷貫耳的“衛龍”橫空出世。

不同于辣條始祖“周長江”的辣得徹底,

衛龍濃濃的味精味,給人營造了一種很鮮甜的假像,吃一口放不下,緊接著要來第二口。

03

這股“衛龍”風一路跟著我們到了大學,每次買衛龍都是四倍數起,宿舍四人一個人都不能少,一包辣條簡直比一頓飯還能表現宿舍友愛。

2015年第一次聽說衛龍走出了國際,當時我正在外旅遊,見客棧桌上擺著一堆的衛龍,邊上一群老外吃得正high,他們告訴我,辣條這東西在國外已經賣到十多美元了!

對,這次不是烤鴨也不是左宗棠雞,是辣條沒錯,在國外的吃貨世界刮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有一陣子,最喜歡的就是在B站上看各種老外嘗試辣條,一副視死如歸的神態打開辣條,吃完又天花亂墜的誇讚……

當然,衛龍為了讓自己的包裝擔得起自己的國際地位,也是絞盡腦汁:

還看得出來是誰家的設計嗎?沒錯,就是喬爸爸家的。

名字也更是直接,人稱hotstrip——hot+strip,辣+條狀的東西。

你一定沒想過有朝一日戰鬥民族的領導人都會給辣條點贊,此時濃濃的民族驕傲感在燃燒!

不得不說,沒能將一個小眾的飲食類做大做好,不僅受到國內群眾的喜愛,還能另闢蹊徑打出國外市場,自己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整個產業的出口。

衛龍的牛逼程度,不言而喻。

現在別人問什麼才是中國味道,要說辣條真的是一點不過分。

但對我們來說,辣條更可怕之處在於,它穿越了十餘年,甩開了所有的童年味道,直到如今都勾著我們的魂,用舍友的話說就是,閑著沒事吃一包,那是時不時就能想到的滋味。

於是,又買了幾包,供室內傳閱……

當然,衛龍為了讓自己的包裝擔得起自己的國際地位,也是絞盡腦汁:

還看得出來是誰家的設計嗎?沒錯,就是喬爸爸家的。

名字也更是直接,人稱hotstrip——hot+strip,辣+條狀的東西。

你一定沒想過有朝一日戰鬥民族的領導人都會給辣條點贊,此時濃濃的民族驕傲感在燃燒!

不得不說,沒能將一個小眾的飲食類做大做好,不僅受到國內群眾的喜愛,還能另闢蹊徑打出國外市場,自己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整個產業的出口。

衛龍的牛逼程度,不言而喻。

現在別人問什麼才是中國味道,要說辣條真的是一點不過分。

但對我們來說,辣條更可怕之處在於,它穿越了十餘年,甩開了所有的童年味道,直到如今都勾著我們的魂,用舍友的話說就是,閑著沒事吃一包,那是時不時就能想到的滋味。

於是,又買了幾包,供室內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