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加油九寨溝!這些抗震科技,給更多人生的希望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

在為九寨溝祈福的同時,建築安全也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之一,面對地震,我們所居住的建築至關重要,如何讓建築在地震面前更結實可靠,在抗震方面又有哪些黑科技呢?小編在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1.懸浮結構

目前,建築絕大部分是地基/地表一體式建築,在遭受的地震過程中,其結構並不能很好的抗震。

為了有效的將振波從地基和地表建築主體分離,工程師們提出了懸浮結構,這種結構由建築地基--減震球--球面滾動底座--柱基組成,能夠有效減少地震橫波對建築造成的危害。

2.減震裝置

相較於地震,在生活中我們感受最多的應該是汽車上的震動,

汽車由於安裝了減震裝置從而使我們的出行更加舒適,參考汽車,工程師們將減震裝置應用到了建築上,將減震器水準或傾斜放置在每一層中,減少建築物的形變和損傷。

3.風阻尼器

風阻尼器也叫定樓神球,是高層建築應對地震,吸收震波的一種裝置,

也是目前超高層建築的重要結構。風阻尼器由吊裝在樓體中上部一個幾百噸重的大鐵球通過傳動裝置經由彈簧,液壓裝置控制大鐵球的動作進而降低建築物的搖晃程度,達到抗震的目的。

4.形狀記憶合金

小時候,最愛看那些科幻片,印象最深的就是“終結者”那個怎麼也打不壞的金屬之軀,就像彈簧一樣,受到“虐待”之後能恢復原狀。這種金屬之軀叫形狀記憶合金,

是由鎳和鈦構成的,在受到外力發生形變時,能夠恢復原狀,如果應用到建築物中,能夠有效的避免樓體在地震中坍塌。

5.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面對地震,利用新技術建造的建築能夠有效的承受,但那些古代建築如何應對,是一個難題。目前,科學家們研究了一種新材料-FRP(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它是由纖維材料(碳纖維、玻璃纖維、芳綸纖維)與基體材料(樹脂)按一定比例混合後的高性能型材料。

FRP具有質輕而硬、不導電、強度高、耐腐蝕等特性,對古舊建築的維修加固有重大的意義。

6.仿生物材料

飛機是模仿鳥類的產物,雷達是模仿蝙蝠的產物,自古以來我們從動物身上探索出太多太多的科技。目前,材料學家發現蜘蛛絲的特性如果能成為建築材料會非常優異。在單位含量上對比,蜘蛛絲比鋼鐵還要堅韌,當受到外力拉扯時,蜘蛛絲的韌度會先提升;當力達到一定時,蜘蛛絲開始變得柔軟以應對形變;力再增大時,蜘蛛絲韌度又會提升。如果能生產出類似蜘蛛絲這樣的生物材料,建築就會在地震中更堅固。

7.自修復混凝土

混凝土作為世界上最廣泛的建築材料,絕大多數建築都離不開它。但混凝土容易開裂,過去修復裂縫的方法是“補丁”。目前,科學家們研究出一種新型“自修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嵌入可流動的修復劑,在外力作用下,一旦混凝土結構破壞,修復劑便從受損結構中流出並自動粘合,實現自我修復。

“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願更多更先進的抗震科技、測震科技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災難無情,人間有愛!願九寨溝平安,願不再有傷亡出現。

(內容綜合自人民日報、基建通,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在單位含量上對比,蜘蛛絲比鋼鐵還要堅韌,當受到外力拉扯時,蜘蛛絲的韌度會先提升;當力達到一定時,蜘蛛絲開始變得柔軟以應對形變;力再增大時,蜘蛛絲韌度又會提升。如果能生產出類似蜘蛛絲這樣的生物材料,建築就會在地震中更堅固。

7.自修復混凝土

混凝土作為世界上最廣泛的建築材料,絕大多數建築都離不開它。但混凝土容易開裂,過去修復裂縫的方法是“補丁”。目前,科學家們研究出一種新型“自修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嵌入可流動的修復劑,在外力作用下,一旦混凝土結構破壞,修復劑便從受損結構中流出並自動粘合,實現自我修復。

“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願更多更先進的抗震科技、測震科技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災難無情,人間有愛!願九寨溝平安,願不再有傷亡出現。

(內容綜合自人民日報、基建通,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