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一樣的成功:學生時代在宿舍創業,堅守17年終見曙光

圖片提供:Aleksandar Savic

商業世界對科技類初創公司的癡迷通常都集中在一種固定類型的成功故事上——那就是初創公司的創始人獲得大筆風投資金來實現高速增長,然後憑藉這樣的高增長完成上市或將公司轉讓。

但是,成功還有其他許多途徑,並不是每一條路都和風投資金有關,而且其中的一些最終還能給創業者帶來更高的收益。

布萊恩·維斯就是一例。1999年,在伊利諾斯州北部中心學院的學生宿舍裡,他建立了Student Brands,目的是讓學生們在學習上互相幫助。網路熱潮如火如荼時,他請家人的一位朋友給Student Brands投資,以便他聘請一位開發人員。但這位朋友只給了維斯一條重要建議——學習程式設計並且自己建立網站。很快,維斯的網站Oppapers.com每個月就能通過廣告賺400美元,這對上世紀90年代的一位大學生來說儼然是一座小寶庫。

即使網路泡沫破裂時,大學期間的維斯也一直經營著這家網站,原因是它幾乎沒有任何開銷(學生們通過電子郵件把寫在Word文檔裡的學習建議發過來,再由維斯和另一位創始人手動上傳,後來他們開發出了自動上傳工具)。2005年,這家公司開始採用付費訂閱模式,頭一年就賺了6萬美元。到2007年,在洛杉磯一間寓所裡運營的Student Brands已經收到逾100萬美元訂閱費(大學畢業後,

維斯到了洛杉磯,在新線電影公司從事行銷諮詢工作)。

到2011年,維斯的這項大學生事業已經足夠成功,從而終於讓他決定將其“專業化”——租一間辦公室,建立25個人的團隊,落實各項工作。在這個過程中,Student Brands吸納了一系列教育技術服務業務,包括同為Web 1.0產物的Monografias.com和Bartelby.com。現在,這家公司經營著20多個網站。

但維斯仍念念不忘以前白手起家的日子,因此在2015年他聘請Savings.com前首席運營官湯瑪斯·斯瓦拉到Student Brands擔任總裁,

自己任董事長。去年Student Brands實現收入2000萬美元。今年,當Barnes & Noble Education懷揣做大數字業務的意願找上門來時,維斯抓住了這個機會。Barnes & Noble Education以5850萬美元現金的代價收購了Student Brands。維斯說,他相信Student Brands“找到了一個絕對完美的未來合作夥伴。”

Student Brands沒有外部投資者,維斯持有逾八成股權,他通過這次轉讓至少獲利4700萬美元(斯瓦拉和另外兩位創始人克裡斯·尼爾森和陶德·克萊門斯持有剩餘少數股份)。

和某些風投支持的收購相比,雖然前者的標價是Student Brands的兩倍,但維斯的個人收益超過了那些創業者。他還避開了實現矽谷式高增長帶來的壓力,而這種高增長通常是“不成功則成仁”的結果。在那樣的模式下,初創企業很快就會知道自己是燎原野火,還是稍縱即逝的一道亮光。維斯選擇的則是持續17年的緩慢燃燒。

現在,維斯新建立的旅遊科技公司Solve進入了美國最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他也得以體驗矽谷對待輕重緩急事務的風格。這家新公司在500座機場提供快速入境和通關、交通運輸以及國際旅客行李搬運服務。維斯說,在曼谷這樣的城市,兩位旅客Solve的收費100美元,在倫敦希斯羅機場收費225美元,它的服務已經吸引了商務旅客和通過旅行社出遊的老年旅客。

Y Combinator讓維斯從新的角度瞭解到了如何發展一家公司。他計畫從“戰略天使投資人”或者能提供具體行業經驗的人那裡籌集一些外部資金。進入Y Combinator前Solve一直可以做到資金自給,而且今年2月成立後就一直有收入。維斯還不打算完全採用增長高於一切的矽谷思維模式。

他說:“我覺得在融資方面我可能比其他一些人更謹慎,因為我們未必需要這樣做,而且這絕不是我考慮的指標,我絕不會說‘我們籌集了多少多少萬美元,嗯,現在我們成功了’。這真的只是個開始。”

當了17年的老闆後,維斯說對於企業經營中的波折他已經形成了健康的心態,“這絕對會讓我保持理智而現實的態度”。

作者:Erin Griffith

譯者:Charlie

審稿:夏林

他也得以體驗矽谷對待輕重緩急事務的風格。這家新公司在500座機場提供快速入境和通關、交通運輸以及國際旅客行李搬運服務。維斯說,在曼谷這樣的城市,兩位旅客Solve的收費100美元,在倫敦希斯羅機場收費225美元,它的服務已經吸引了商務旅客和通過旅行社出遊的老年旅客。

Y Combinator讓維斯從新的角度瞭解到了如何發展一家公司。他計畫從“戰略天使投資人”或者能提供具體行業經驗的人那裡籌集一些外部資金。進入Y Combinator前Solve一直可以做到資金自給,而且今年2月成立後就一直有收入。維斯還不打算完全採用增長高於一切的矽谷思維模式。

他說:“我覺得在融資方面我可能比其他一些人更謹慎,因為我們未必需要這樣做,而且這絕不是我考慮的指標,我絕不會說‘我們籌集了多少多少萬美元,嗯,現在我們成功了’。這真的只是個開始。”

當了17年的老闆後,維斯說對於企業經營中的波折他已經形成了健康的心態,“這絕對會讓我保持理智而現實的態度”。

作者:Erin Griffith

譯者:Charlie

審稿: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