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建縣800年」用腳步丈量嘉定的老街,每一步都有故事

看一卷歷史書,不如到城市的老街上走走。因為老街的古建築會透出一股清秋般的蒼涼,

你能在上面看到歲月撫過的痕跡,觸摸到歷史的脈搏,讀到烙在它心靈深處的記憶。

州橋老街、南翔老街以及安亭老街是嘉定最負盛名、歷史悠久的地區。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從“胚胎”、“童年”、“興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一個豐富而獨特的江南水鄉的演變,

默默地記憶在了老街的巨大“肌體”裡。沿著老街的彈格路、青石板,抬頭仰望高高掛著的老店招牌,不經意地踏入賣古玩意的小店,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銀南翔

探尋小巷故事

南翔古鎮之所以有名,除了有千年古跡、百年老店、代有名人之外,

還有碧波漣漪的河流、縱橫交錯的小巷以及藏在幽深之處的名人故居。

俗話說:“銀南翔、賽蘇州”。在南翔寺周圍和古鎮的幾條主要老街(人民街、解放街)上集中了許多百年老店。

百年老店“大昌成”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由徽商陳義亭創辦,

以經營食品為主,兼營雜貨。“大昌成”的蛋糕、米花糖、雪餅、雲片糕、酒釀餅等味道好,有特色。“寶康”醬園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嘉定人,清末朝廷重臣王文韶和浙江巡撫廖壽豐聯合創辦。他們生產的“龍鳳牌”醬油、“鬱金香”酒名聞遐邇,興旺時員工有100多人。初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的“協記”綢布店,由徽商鬍子才創辦,主要經營絲織品、絲線等,自產自銷,規模最大時員工多達40餘人。

州橋頭

那一抹濃淡相宜的驚豔

州橋地區歷來是嘉定的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州橋和法華塔周邊,自然形成“一塔、二河、三街、四橋”的江南水鄉景致,

也就是嘉定人所稱的“州橋頭”。縣誌《張恒歌》詩雲:“登龍橋南法華塔,一級猶存百廛幣;香火消為市肆塵,喧囂何處安緇衲。”充分說明了當時州橋街景之繁華。

在“州橋頭”漫長的歷史歲月裡,不僅留下了南北朝至民國各時期的寶貴文化遺產,還造就了繁華的商業區。明清兩朝,由於商業的輻射,嘉定東門、南門相繼出現了花行、木行、孵坊、土布等市場,形成“嘉定百里而邑,市鎮星羅,物力之贏,舟車之所輳,遠近賴焉。”的興旺繁榮局面,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嘉定已成立了商會。至民國元年(1912)時,縣內共有商鋪2500餘家。

經過長年累月苦心經營,州橋地區不少商號還創出了品牌。清乾隆年間開設在東大街的文玉醬園其生產的人參蘿蔔、文玉醬瓜名聞遐邇;清朝百年老店“隆昌義南貨店”自製的“朝板糕”、“寸金糖”,為嘉定人喜愛;“喬泳興綢布店”、“甡號”的分店“東甡號”醬酒燭箔店,還有“居家米行”等都是邑人皆知的店鋪。其中“東甡號”所生產重達30斤的對燭,在當時廟會上可稱一絕。

西大街

十裡徜徉看昔日繁華景象

在漫長的嘉定歷史畫卷中,有著1500年歷史的護國寺和西門地區,不僅人群聚集最早,西門外大街(從西門外吊橋到高僧橋)長達1.48公里,也是60年前嘉定最長的大街;那裡彙集的許多古寺廟、古石橋、古街弄、古民居、古樹名木、古河道、古城樓……更是人文資源集聚。

舊時嘉定西門城外狹窄的街道上,商鋪參差相鄰,不太寬闊的外城河裡漂浮著首尾相連的木排,其中還有大小船隻來往穿梭。大街上除了鱗次櫛比的貨鋪,便是肩挑挎籃的人群,一派生機盎然的繁忙景象。

緊貼著練祁河北岸古老狹長的街道,一直綿延伸展到3裡外的高僧橋外,其中至虯橋不到1裡的街上,就有大小行莊250餘家。經營商店涵蓋了本地物產和米、棉花、木材,有醬園、南北貨店、銀樓、煙紙雜貨店、百貨文具店、豬肉店、羊肉店、豆腐店、切面店、茶館店、飯菜館、理髮館諸多行業,其中尤以米、布的交易為盛。在西門眾多的商鋪中,也湧現了不少“名、特、老”店號和產品,其中以暉吉醬園最負盛名。該店由祖籍安徽的黃姓商人開設。清宣統三年(1911)該園生產的飛鷹牌醬油和精製白鶴牌天花粉,分獲義大利都靈博覽會的金、銀獎牌。

安亭老街

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

安亭老街歷史悠久,早在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就在這裡建造了菩提禪寺,從此四周鄉民聚居,逐漸成鎮。到了明朝中期,歸有光從昆山移居此地收徒授課,四鄉學子紛紛前來投于門下,一時間聲名大振。

舊時的安亭老街以河為界分成東西兩岸,街是用卵石鋪平的彈硌街,沿街是大小不一的瓦房,開著醬油店、柴火店、雜貨店、酒店、菜館、茶館、點心店、豆腐店、水果店、肉店、染坊、米店等,可謂商賈雲集,生意興旺。

早晨,街上熱鬧非凡,下午則慢慢沉寂下來。孩童放學回家經過老街時,總有好奇者不時朝著各色商店裡張望。即使一個補鐵鍋的攤位,也總會吸引好奇的孩子:老鐵匠呼哧呼哧地拉著風箱,燒旺的煤爐上面放著一口小坩鍋,鍋裡鐵水燒紅後倒在鐵鍋壞了的地方,一會兒,漏洞就補上了。諸如此類的小攤比比皆是,讓老街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除此之外,老街還有一個獨特的景點,那就是一棵生長在一座600多年石拱橋石縫裡的花石榴,常吸引年輕人前去留影,透過石榴樹張望過往船隻,則是另一番情趣。

往期精彩回顧

市鎮星羅,物力之贏,舟車之所輳,遠近賴焉。”的興旺繁榮局面,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嘉定已成立了商會。至民國元年(1912)時,縣內共有商鋪2500餘家。

經過長年累月苦心經營,州橋地區不少商號還創出了品牌。清乾隆年間開設在東大街的文玉醬園其生產的人參蘿蔔、文玉醬瓜名聞遐邇;清朝百年老店“隆昌義南貨店”自製的“朝板糕”、“寸金糖”,為嘉定人喜愛;“喬泳興綢布店”、“甡號”的分店“東甡號”醬酒燭箔店,還有“居家米行”等都是邑人皆知的店鋪。其中“東甡號”所生產重達30斤的對燭,在當時廟會上可稱一絕。

西大街

十裡徜徉看昔日繁華景象

在漫長的嘉定歷史畫卷中,有著1500年歷史的護國寺和西門地區,不僅人群聚集最早,西門外大街(從西門外吊橋到高僧橋)長達1.48公里,也是60年前嘉定最長的大街;那裡彙集的許多古寺廟、古石橋、古街弄、古民居、古樹名木、古河道、古城樓……更是人文資源集聚。

舊時嘉定西門城外狹窄的街道上,商鋪參差相鄰,不太寬闊的外城河裡漂浮著首尾相連的木排,其中還有大小船隻來往穿梭。大街上除了鱗次櫛比的貨鋪,便是肩挑挎籃的人群,一派生機盎然的繁忙景象。

緊貼著練祁河北岸古老狹長的街道,一直綿延伸展到3裡外的高僧橋外,其中至虯橋不到1裡的街上,就有大小行莊250餘家。經營商店涵蓋了本地物產和米、棉花、木材,有醬園、南北貨店、銀樓、煙紙雜貨店、百貨文具店、豬肉店、羊肉店、豆腐店、切面店、茶館店、飯菜館、理髮館諸多行業,其中尤以米、布的交易為盛。在西門眾多的商鋪中,也湧現了不少“名、特、老”店號和產品,其中以暉吉醬園最負盛名。該店由祖籍安徽的黃姓商人開設。清宣統三年(1911)該園生產的飛鷹牌醬油和精製白鶴牌天花粉,分獲義大利都靈博覽會的金、銀獎牌。

安亭老街

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

安亭老街歷史悠久,早在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就在這裡建造了菩提禪寺,從此四周鄉民聚居,逐漸成鎮。到了明朝中期,歸有光從昆山移居此地收徒授課,四鄉學子紛紛前來投于門下,一時間聲名大振。

舊時的安亭老街以河為界分成東西兩岸,街是用卵石鋪平的彈硌街,沿街是大小不一的瓦房,開著醬油店、柴火店、雜貨店、酒店、菜館、茶館、點心店、豆腐店、水果店、肉店、染坊、米店等,可謂商賈雲集,生意興旺。

早晨,街上熱鬧非凡,下午則慢慢沉寂下來。孩童放學回家經過老街時,總有好奇者不時朝著各色商店裡張望。即使一個補鐵鍋的攤位,也總會吸引好奇的孩子:老鐵匠呼哧呼哧地拉著風箱,燒旺的煤爐上面放著一口小坩鍋,鍋裡鐵水燒紅後倒在鐵鍋壞了的地方,一會兒,漏洞就補上了。諸如此類的小攤比比皆是,讓老街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除此之外,老街還有一個獨特的景點,那就是一棵生長在一座600多年石拱橋石縫裡的花石榴,常吸引年輕人前去留影,透過石榴樹張望過往船隻,則是另一番情趣。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