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獻忠橫行天下,殺人如麻,一輩子就怕1個人,一見他就畢恭畢敬

明朝末年,西北一帶連遭大旱災。農民饑寒交迫,生存艱難。朝廷不但無力賑災,為了應付關外遼東的建州女真,還要向民間徵收繁重的遼餉。百姓忍無可忍,被迫在生死線上發出最後的呐喊。

波瀾壯闊的明末農民戰爭爆發了。1627年,陝西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率先起義,揭開了西北農民起義的序幕。

緊隨其後,高迎祥、王嘉胤等人先後聞風而動,千里西北大地一時烽火連天。從1627年到1644年,17年時間裡,十余支大大小小的義軍隊伍在中原大地縱橫馳騁,

南征北戰。明王朝調集精兵良將大肆鎮壓,幾乎動用傾國之力,仍然事倍功半。經過殘酷的生存淘汰戰,李自成、張獻忠等幾支隊伍,愈戰愈強,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把崇禎送上了斷頭臺。

在義軍頭領中,要論能力之強、事業之大,

當屬李自成無疑。要論口碑之惡劣、聲名之狼藉不堪,恐怕張獻忠高票當選。無論正史野史,各種明清史料中,張獻忠都是作為一個兇殘暴虐的魔頭形象出現。他嗜殺成性,無論是敵兵還是百姓,讀書人還是官紳,都難逃他的魔掌。其中雖不乏誇大造謠之詞,但無風不起浪,張獻忠秉性兇暴,是毫無疑問的。

不過,狂妄暴躁的張獻忠,平生卻最為敬畏一個人。這個人既是他命中的貴人,又是他的福星。每每在張獻忠走投無路的生死關頭,這個人就會如觀音菩薩一般及時出現,保佑八大王脫離苦海。他曾救過張獻忠一命,還曾在張的隊伍山窮水盡時,幫他化險為夷,度過艱難歲月。這個人就是明朝總兵官陳洪範。

張獻忠出身貧苦,年輕時曾在延安府當過兩天捕快。後來因犯事丟了飯碗,又跑到延綏鎮總兵王威麾下當了兵。大概張獻忠天生適合當老闆的潛質在作祟,打工期間老是不安分守己,結果觸犯軍法,按律當斬。就在張獻忠的腦袋即將搬家時,福星登場,參將陳洪范正好來拜訪總兵王威,

見到了張。他認為張獻忠相貌奇特,日後能成大事,就跟王總兵說了個情,從屠刀下救了張獻忠。

崇禎十一年,各路義軍在朝廷全力打擊下進入低潮。李自成被打成光杆司令跑進了原始森林,張獻忠身負重傷,實力大損。其他各支義軍也死的死降的降。張獻忠進退維谷,不知何去何從。這時,他打聽到老朋友陳洪范在經略熊文燦手下任總兵,立即準備一份厚禮送給陳,讓他出面引見,居中調停,讓張獻忠部順利被朝廷招安,免遭被殲滅的命運。張獻忠趁機休養生息,次年再度造反。

這個陳洪範兩度出手救了張獻忠,張一輩子對他感恩戴德,敬若神明。陳洪範卻毫髮無損逃過了嚴苛的崇禎帝的責罰,說他老油條當之無愧。後來明亡之後,陳洪範又見風使舵,投降了清軍。

讓他出面引見,居中調停,讓張獻忠部順利被朝廷招安,免遭被殲滅的命運。張獻忠趁機休養生息,次年再度造反。

這個陳洪範兩度出手救了張獻忠,張一輩子對他感恩戴德,敬若神明。陳洪範卻毫髮無損逃過了嚴苛的崇禎帝的責罰,說他老油條當之無愧。後來明亡之後,陳洪範又見風使舵,投降了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