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幼兒行為分析:孩子自尊心過強

家長敘述:

我女兒今年四歲多了,剛上幼稚園時,在班上因為幫老師做事、勇敢發言、吃飯好、做運動好而經常被老師表揚,

在家我們也常鼓勵她,她的確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但現在她卻只聽表揚不聽批評,自尊心特別強,而且,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自己親自做,做不好也不肯承認失敗,幹不了的事也要硬逞能。如果做什麼事情,她真的覺得是自己沒做好,就會很生氣,如果爸爸媽媽去表示關心、幫助她,她還會生氣地大喊:“你們走開,
別管我!”“我不喜歡你們!”比如,她戴髮卡好久弄不好,明明看得出來是方法錯了,我說媽媽來教你,她卻很生氣地推開我,跟我說你不要看著我行不行。偶爾她也會犯錯誤,把剛在地上玩過的玩具轉眼又堆在床上,批評她,她卻說你能不能不管我的事啊。家裡的許多事情她都要發表一下意見,連花盆擺在哪個位置,冬天買不買台加熱器她都參與,說的話被大人忽略或打斷一點兒就氣得要命。
如果其他小朋友哪裡長得好看,或一起玩時某方面表現得比她好,我們更是要格外注意不能當著她的面表揚別人,否則,她會氣瘋了一樣,反應特別大。孩子自尊心這麼強,我覺得反倒挺脆弱的,請老師給我一些更有效的建議,有什麼辦法能讓她改改呢?

專家解讀:

幼兒有自尊心的含義是指孩子對自我評價良好並且接納自我。自尊心強是幼兒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普遍特點。幼兒各方面經驗和能力都在逐步增強,自我意識也日漸增強,長了很多“本領”的他們,什麼事都想擺脫成人的關懷而由自己獨立完成,那些能力很強很優秀的孩子更是如此。

與此同時,他們的自我評價仍然很主觀,

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不切實際的過高評價,開始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班裡誰最聰明?我!誰最漂亮?我!自尊心過強的孩子覺得自己什麼事都能做好,而一旦失敗又不願認輸。

適當的自尊心往往體現為孩子的自信心,這是他們非常必要的。有自尊心的支撐,孩子會愛學習,肯做事,守規矩,能出成就,會自愛。然而,有的孩子自愛過度,就成了自尊心過分膨脹,膨脹後仍然要面對客觀現實,

當他們看清並不理想的結果時,又難以接受現實,也無法接受自己。得到尊重和鼓勵的孩子,才會感受到真正的自尊,發展出自信心。

若把兒童自尊心過強看成是不懂事和任性去批評、指責,則會更加刺傷他的自尊心,孩子也更容易產生自卑、退縮、緊張,甚至憎恨、敵對的情緒。幼兒自尊心過強或過弱都是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位前蘇聯的大教育家說過:“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另外一位國外的心理學家也說:“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

為人父母最需要感受到的是孩子自尊心成長的歷程和每時每刻的獨特狀態,或避讓或攙扶或慰藉,或什麼都不去做,只是一種無言而強有力的陪伴。

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而敏銳的,孩子的自尊心從他幼小的心靈出發,一路孤獨地、小心翼翼地探索著走向外部世界,因為得到溫暖的照顧和關愛,因為學到了外部世界的本領而積累著自信心,一步步向外走。而一點點的挫折和難題,責備和呵斥,對於幼兒來說都如臨深淵,尤其是來自于成年人的態度與評價對其影響巨大。成人需要細心呵護和自我控制,否則孩子就會傷到自尊,原路快速退縮回去,孩子會變得不自信。

在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某一段時間,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只相信自己,甚至不相信父母,這對幼兒來說是非常不好甚至是危險的,很多孩子把這種不信任一直延續到成年。

人的一生的成長過程,是自尊心不斷開放不斷提升的過程,直到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這個世界,才真的獲得了成熟的尊嚴。這種成熟後的尊嚴將不再受到外界的限制和影響,風雨無阻地散發出人性最美好的光芒。

孩子自尊心成長的動力,不僅來自于家人的鼓勵,更來自於他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思索,使他感到有危機感的並不是與他人比較後的結果,而是他心裡本身就有一個很重要的他人,這個人就是孩子心裡的另一個自己。孩子時常會把自己做事的成果與自己心裡的標準相比,如果失敗了,心裡的自己就很不接受外在的自己,從而傷到自尊心,而這時外部世界的父母無論怎麼幫助孩子,怎麼關心孩子,孩子都會覺得這些人全是來嘲笑自己的。

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識非常完整,他的自尊心就是自然完好的,那麼,自我意識為什麼有時會被孩子分裂成了內外兩部分?家庭的和睦,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還有周圍環境給孩子的印象,使得孩子的自我意識或完整或分裂。要想更好地呵護孩子敏感的自尊心,就需要父母相親相愛,始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不僅應該説明和關心她,還需要更精細更輕柔一些,與孩子相處時細心觀察,用心交流。精細和輕柔是父母尊重、呵護幼兒自尊心的基點。

專家引導:

自尊心很強的孩子,越小的時候,心靈就越不對父母設防,卻也越容易受傷害。父母要多關心孩子內心的冷暖,多給她一些微笑和關懷的眼神,多給她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擁抱他,並說“孩子,媽媽愛你”。哪怕想要幫助孩子的時候,也是先把關注的眼神遞過去,判斷出孩子求助的眼神後再開始行動。行動的時候謹慎嘗試著去關心孩子,像資深的專業人員在處理技術難題一樣,比如媽媽可以指一下髮卡,指指自己,意思是需要幫忙嗎?父母在孩子可能需要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多對孩子說疑問句,而不是更多的陳述句。

同時,父母面對孩子的眼神一定要溫和而堅定,父母眼神猶疑著不敢看孩子,孩子從父母那裡得不到堅定的心意,她自己會更加感到不安心。

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說他不足的時候應從正面說而不是對比著說,句式應該是“你如果能怎麼樣媽媽就更喜歡了”,千萬不要說“你看××怎麼樣,你怎麼不行”。

自尊心強的孩子是最會看出他人的優點的,所以不用大人為她指點,這種指點最易傷害到她的自尊心。

多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訓斥、指責孩子;也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錯過的話或做錯過的事,使孩子感到難堪。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事,父母可以對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剛洗的雪白的床單啊!”然後,再用更文明並且有幽默感的語氣對孩子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請你給這些玩具再搬個家,我可以幫助你。”要做到既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那裡,又要保護她的自尊心。如果直接指責孩子,孩子會產生更強烈的自責情緒,他會覺得很難受,有時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對孩子還有很多禁忌的語言和語氣(這點在之前的推文裡有闡述),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心煩意亂、強制、厭惡的語氣對孩子說:“你怎麼天天問題這麼多?”“我正忙著呢,自己一個人玩”“你真是我的小麻煩,因為你我耽誤多少寶貴時間啊!”這些都是讓孩子自尊心受到打擊的殺傷性很強的話語。

父母最好能經常抽出時間傾聽孩子的訴說。

幼兒期間的孩子特別依戀父母,父母不僅是他們的衣食父母、血緣情感父母,孩子把父母當做他們的精神導師,有父母在他們才會更定神也更安寧。因此,父母應該每天花一點時間,面對面與孩子坐在一起,眼睛對著眼睛相互交流,每天都聽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與煩惱的事,不斷地提問孩子,和孩子一起探討面對難題該如何做。父母要耐心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或要求,認真聽取孩子想要告訴父母的事情,在孩子表達有些不清時,父母可以不詢問,等待孩子組織語言,在此期間父母可以與他進行充分的目光接觸,但不要打斷他。也許每天只要花十分鐘,如果極盡關注,哪怕只是一分鐘認真的注視,就能讓孩子極其信任父母,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極大的滿足和快樂。

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家裡有什麼事情都鼓勵孩子參加進來,讓孩子覺得父母真的把他當回事兒,他在家有位置,有分量。比如在給孩子佈置房間時徵求她的意見,問她喜歡什麼樣的小床,由她自己來決定窗簾的花色,想把玩具放在哪裡並說出道理,這樣,孩子覺得自己受到重視,自己的意見受到了關注,就會產生自尊感,並體驗到平等,同時也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另外一位國外的心理學家也說:“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

為人父母最需要感受到的是孩子自尊心成長的歷程和每時每刻的獨特狀態,或避讓或攙扶或慰藉,或什麼都不去做,只是一種無言而強有力的陪伴。

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而敏銳的,孩子的自尊心從他幼小的心靈出發,一路孤獨地、小心翼翼地探索著走向外部世界,因為得到溫暖的照顧和關愛,因為學到了外部世界的本領而積累著自信心,一步步向外走。而一點點的挫折和難題,責備和呵斥,對於幼兒來說都如臨深淵,尤其是來自于成年人的態度與評價對其影響巨大。成人需要細心呵護和自我控制,否則孩子就會傷到自尊,原路快速退縮回去,孩子會變得不自信。

在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某一段時間,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只相信自己,甚至不相信父母,這對幼兒來說是非常不好甚至是危險的,很多孩子把這種不信任一直延續到成年。

人的一生的成長過程,是自尊心不斷開放不斷提升的過程,直到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這個世界,才真的獲得了成熟的尊嚴。這種成熟後的尊嚴將不再受到外界的限制和影響,風雨無阻地散發出人性最美好的光芒。

孩子自尊心成長的動力,不僅來自于家人的鼓勵,更來自於他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思索,使他感到有危機感的並不是與他人比較後的結果,而是他心裡本身就有一個很重要的他人,這個人就是孩子心裡的另一個自己。孩子時常會把自己做事的成果與自己心裡的標準相比,如果失敗了,心裡的自己就很不接受外在的自己,從而傷到自尊心,而這時外部世界的父母無論怎麼幫助孩子,怎麼關心孩子,孩子都會覺得這些人全是來嘲笑自己的。

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識非常完整,他的自尊心就是自然完好的,那麼,自我意識為什麼有時會被孩子分裂成了內外兩部分?家庭的和睦,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還有周圍環境給孩子的印象,使得孩子的自我意識或完整或分裂。要想更好地呵護孩子敏感的自尊心,就需要父母相親相愛,始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不僅應該説明和關心她,還需要更精細更輕柔一些,與孩子相處時細心觀察,用心交流。精細和輕柔是父母尊重、呵護幼兒自尊心的基點。

專家引導:

自尊心很強的孩子,越小的時候,心靈就越不對父母設防,卻也越容易受傷害。父母要多關心孩子內心的冷暖,多給她一些微笑和關懷的眼神,多給她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擁抱他,並說“孩子,媽媽愛你”。哪怕想要幫助孩子的時候,也是先把關注的眼神遞過去,判斷出孩子求助的眼神後再開始行動。行動的時候謹慎嘗試著去關心孩子,像資深的專業人員在處理技術難題一樣,比如媽媽可以指一下髮卡,指指自己,意思是需要幫忙嗎?父母在孩子可能需要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多對孩子說疑問句,而不是更多的陳述句。

同時,父母面對孩子的眼神一定要溫和而堅定,父母眼神猶疑著不敢看孩子,孩子從父母那裡得不到堅定的心意,她自己會更加感到不安心。

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說他不足的時候應從正面說而不是對比著說,句式應該是“你如果能怎麼樣媽媽就更喜歡了”,千萬不要說“你看××怎麼樣,你怎麼不行”。

自尊心強的孩子是最會看出他人的優點的,所以不用大人為她指點,這種指點最易傷害到她的自尊心。

多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訓斥、指責孩子;也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錯過的話或做錯過的事,使孩子感到難堪。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事,父母可以對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剛洗的雪白的床單啊!”然後,再用更文明並且有幽默感的語氣對孩子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請你給這些玩具再搬個家,我可以幫助你。”要做到既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那裡,又要保護她的自尊心。如果直接指責孩子,孩子會產生更強烈的自責情緒,他會覺得很難受,有時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對孩子還有很多禁忌的語言和語氣(這點在之前的推文裡有闡述),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心煩意亂、強制、厭惡的語氣對孩子說:“你怎麼天天問題這麼多?”“我正忙著呢,自己一個人玩”“你真是我的小麻煩,因為你我耽誤多少寶貴時間啊!”這些都是讓孩子自尊心受到打擊的殺傷性很強的話語。

父母最好能經常抽出時間傾聽孩子的訴說。

幼兒期間的孩子特別依戀父母,父母不僅是他們的衣食父母、血緣情感父母,孩子把父母當做他們的精神導師,有父母在他們才會更定神也更安寧。因此,父母應該每天花一點時間,面對面與孩子坐在一起,眼睛對著眼睛相互交流,每天都聽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與煩惱的事,不斷地提問孩子,和孩子一起探討面對難題該如何做。父母要耐心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或要求,認真聽取孩子想要告訴父母的事情,在孩子表達有些不清時,父母可以不詢問,等待孩子組織語言,在此期間父母可以與他進行充分的目光接觸,但不要打斷他。也許每天只要花十分鐘,如果極盡關注,哪怕只是一分鐘認真的注視,就能讓孩子極其信任父母,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極大的滿足和快樂。

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家裡有什麼事情都鼓勵孩子參加進來,讓孩子覺得父母真的把他當回事兒,他在家有位置,有分量。比如在給孩子佈置房間時徵求她的意見,問她喜歡什麼樣的小床,由她自己來決定窗簾的花色,想把玩具放在哪裡並說出道理,這樣,孩子覺得自己受到重視,自己的意見受到了關注,就會產生自尊感,並體驗到平等,同時也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