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神秘獨特的阿昌族婚禮習俗:串門對山歌相識相戀

阿昌族是全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人口數為39555人。新華鄉是保山市阿昌族聚居最多的鄉,座落於騰沖市南部,是保山、德宏兩州市和騰沖、龍陵、梁河三縣(市)區交匯地。

目前,新華鄉有阿昌族人口2246人,485戶,居住於山區或半山區,分佈于梅子坪社區蒼蒲河村民小組,中心社區大坡村民小組,柔佛巴魯社區黃葉林、壩角村民小組。占三個社區總人口32.7%,全鄉總人口12.2%。該鄉於2016年2月,在柔佛巴魯社區壩角自然村建成全國首個鄉級阿昌文化展覽館。

新華鄉阿昌族世代傳承著絢麗、神秘、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風民俗原始古樸,崇尚自由戀愛,不受父母包辦。阿昌族婚俗是阿昌民俗的主要組成部分,阿昌族婚禮將神秘有趣的民族節日,豪放、歡快的民族歌舞,撩人心弦的民族音樂,古樸悠遠的民族禮儀,精美絕倫的民族服飾融入婚禮之中。由於阿昌族沒有文字,所以婚俗禮儀完全靠祖先口授身傳傳承至今。

(一)串門對山歌(相識、相戀)

阿昌族的小夥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趕街、節慶日以及晚上串門時用對山歌方式來互相認識的,尤其以晚上串門對山歌最為普遍。吃過晚飯,待姑娘睡覺後,小夥子們邀約著來到姑娘家。小夥子對著緊閉的大門吹響葫蘆簫(阿昌族小夥子談戀愛,

白天吹三葉簫,晚上吹葫蘆簫)。姑娘一聽到簫聲,立刻起床梳妝打扮,在閨房等候。姑娘的媽媽或嫂嫂聽到簫聲,點亮堂屋裡的燈,點燃火塘裡的火,打開大門讓小夥子們進家來坐。小夥子們進到堂屋後,姑娘的媽媽或嫂嫂就進屋去休息。為了讓長者睡好覺,小夥子們在半小時內一般不說話。半個鐘頭一過,小夥子馬上用歌邀請姑娘出閨房遞煙,
雙方圍坐在火塘邊對歌,一般對歌會一直持續到深夜,甚至天明。通過對唱山歌可以讓雙方相識、增進相互瞭解。當倆人感情深了,小夥子就單獨到姑娘家去串門,並用“換手藝”的方式來試探男女雙方心意。

換手藝(相送、回禮、再贈送、再回禮)

如果小夥子在串門後鍾情某個姑娘,就用遞煙的方式來試探姑娘心意,請對方收下煙盒。此為“相送”。

若是女方對男方有意,便收下男方的煙盒。過幾天把自身已經用過的綴著螞蚱花的披巾,以及香煙、火柴等,用紙包好,再用染了色的彩線捆好後結個活扣送給小夥子,以表示對他有愛慕之心。此為“回禮”。

男方收到女方的“回禮”後,就在自己親手雕刻的銀簪上拴兩朵有彩色珠子的螞蚱花,連同手鐲、銀鏈、銀扣等,與糖一起包好,親手送給姑娘,表示自己真心愛姑娘。此為“再贈送”。

如果姑娘真的有心和小夥子成親,就用自己親手紡織的布做成對襟衣送給小夥子;如果姑娘不是真心要跟小夥子成親,就買一個枕頭相送,以示賠禮道歉,請男方另擇佳偶,稱為“刹水”,雙方可以友誼相處。姑娘做出的回應,為“再回禮”。

跑婚 搶親(三媒六證)

跑婚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戀愛建立了真感情,不告知父母,到雙方約定之日當晚,小夥子邀約夥伴在事先約定的地點等候姑娘,姑娘待父母熟睡後,偷偷將錢分別放在自己枕頭下、家堂上香爐腳和甑子底下,然後帶上隨身行李到約定地點與小夥子會合,一起到其家中。

搶親分兩種,一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父母又硬要為姑娘選定其他女婿。在兩個男子喜歡一個姑娘的情況下,其中一個男子便約同伴把姑娘搶回家中,未搶到姑娘的另一個男子,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姑娘被搶走,而不能半路截取,這是阿昌族的規矩。二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之機,半路截住,拉起就跑。

不論跑婚還是搶親,姑娘一進小夥子家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讓姑娘包上高包頭。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男方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老林,直到家裡與女方家長談判結束,才能雙雙回家。因雙方終要結成親戚,所以無論原來怎麼鬧,都需在跑婚和搶親後的第二天,由男方請兩個通信人告知女方父母。有 “三媒六證”的說法,意為第三天男方聘請三個媒人(其中一個媒人專門承擔燒菜做飯事務)向女方父母求和說親,女方這邊請三個證人,證人工錢由男方給,說親時女方父母會故意刁難,男方會盡力滿足其所提出的要求。說親時,談判時間一般三至六天,但一經達成協議,雙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親如一家。

(二)合親(合天婚、提親、明家族、擇日子)

男方帶上禮品約上幾個親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踩路,若去女方家的路途中遇到老鼠過路、蛇過路等不吉利的情況,男方仍堅持到女方家,不會提及路上所見情形,但男方下次不再向女方提及婚事;若在途中沒有遇上不吉利之物,將視為天遂人意,寓意男女雙方婚後會事事如意。此為“合天婚”。

男方帶著糖果、香煙、美酒等禮品,第二次登門女方家商議訂婚事宜,男方所備禮品需為雙份,奉為 “好事成雙”的口氣。待男方回寨時女方會另備禮物回贈男方。此為“提親”。

“一女出嫁,九族該知”,根據提親時商定的日期,由男方到女方家設宴款待女方親朋,並置辦幹禮(香煙、糖果)、水禮(鮮肉)若干份分發給女方親朋,但對較親密的親朋均需有“水禮”。此為“訂婚”,也為“明家族”。

訂婚後,男女雙方在一起共同商定一個雙日子,為“良辰吉日”。此為“擇日子”。

正式婚禮(玩花筷、橋崗、挎紅、打新房、開拜、行滿月禮)

婚禮前第一天,女家請客,有些村寨新郎需到女方家住上一晚。當天接親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們戲弄的物件,新郎到了新姑娘家,姑娘們會用一盆盆冷水潑新郎,直至新郎渾身濕透。據說這是讓新郎清醒頭腦,以後見到別的姑娘不能動心;因濕(食)同音,也喻為衣食無憂。

下午,男方的媒人領著八至十個老人和兩個取婚婆挑著禮品送彩禮來了。送進彩禮,擺席吃飯。席間,新郎要到每桌前彎彎腰,說:“家常素飯隨便請!”就這樣認了親戚。姑娘們乘新郎不注意時給新郎抹黑臉和戴花帽,逗得大家哄堂而笑。姑娘們笑彎了腰,說:“大家記不得新姐夫,頭戴花帽,臉黑掉一半的就是!”

姑娘們找來兩顆細長、葉茂的金竹,在竹梢尖拴上當地盛產的水果、鮮花和蔬菜,以此加大難度來讓新郎夾酒席上的菜,當新郎好不容易夾住指定的菜時,姑娘們抖動竹稍,故意使新郎夾不到菜,逗得在場親朋哈哈大笑。此為“玩花筷”。

姑娘們還會將新郎身上掛上算盤和秤,拉著他到院子裡去示眾,表示新郎今後要精打細算過日子。這一天,姑娘們使出渾身解數來逗新郎,除了以上所述的玩法,還有“過橋”、“揭蓮花碗”等等,花樣繁多。

待姑娘們鬧夠新郎後,所有在場的親朋好友身穿彩色民族服飾,合著現場豪放、歡快的阿昌音樂,愉悅地蹬起窩羅來,又唱又跳,整個場面精彩、壯觀,其樂無窮!

要轉回家時,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說:“我要回去了!”二老就說幾句吉利話,岳母給姑爺一匹自己織的布,岳父給姑爺一些錢。這時調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豬骨頭掛在新郎肩上說:“肉我們吃光了,剩下的骨頭、皮子請你帶回去!”又引起一陣大笑。此時,新郎可以給姑娘們點小禮錢,才能讓在場的親友把骨頭卸下來。

第二天(結婚當天)吃過早飯,由福氣雙全的已婚婦女(之前專為新姑娘訂被子)把新姑娘從父母房間裡牽到堂屋、父母面前行跪拜禮,禮畢把新姑娘交給新郎家的兩個娶親婆,之後隨著迎親隊伍往新郎家走。路上,凡過橋,新郎在橋頭上要供煙絲、檳榔、小銀幣,這叫上“橋崗”。凡經過寺廟,兩個新人需對著寺廟磕頭。

新郎新娘一跨進家門,新郎的親朋好友紛紛給一對新人挎上紅色的布匹或是綢緞,邊挎紅邊唱著祝福曲調:你的某某(稱呼)義重情深,把紅彩挎上你身,你的友情迎來花燭夜,洞房之中敘友情,自從今日挎紅後,祝你們相依相伴到白春;雙手把紅來打開,給你新女挎彩帶,東園桃樹西園李,今日移到一個栽,自從今日給你挎紅後,望你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此為“挎紅”,意為祝福新人夫妻恩愛,今後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接著雙雙拜堂成親,舉行儀式後男女雙方親人對兩位新人進行訓話,教說新人要夫妻恩愛,永結同心,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和鄰里和睦相處等內容。

吃過晚飯,年輕男女在新郎家堂屋裡,用三張方桌把新人圍在中間,然後親朋好友使出各種奇招逗兩位新人。此為“打新房”。

婚後的第二天,新媳婦把事先準備好的禮物(衣物、鞋子)贈給男方親人,這是新媳婦對男方親人真誠表達自己的一點心意,親人們不需給錢,開心收下就好。此為“開拜”。

接下來新郎和新媳婦敬酒認親,須向男方親人、朋友敬上醇香四溢的米酒和香甜可口的糖茶,受敬酒、敬茶之人可往新媳婦的酒盤子裡放上“認親錢”,也可回贈幾句祝福話語。敬酒儀式結束,意味著剛過門的新媳婦已正式認識了男方親友。

婚後第三天(或是在本月),小倆口必須帶上“明家族”時的禮品份數回新媳婦娘家一轉,與娘家親人話話家常,娘家親人們會為小倆口準備些小雞讓他們帶回去,此為“行滿月禮”。到此,婚禮即告結束,倆人開始新的生活。

(三)阿昌族家庭特點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結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此為“違禮金”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阿昌族同姓忌婚配。

阿昌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包括父子兩代或父子孫三代。新華的阿昌族還有家族組織,同一姓氏組成一個“家會”,有漢文會章,由年高有望之人任族長。婦女地位極低,一切大小事情由男子作主。認為“母牛頂擔田頭瘦,婦女當家家不富”。財產由幼子繼承。長子和次子在婚後可得一部分財產,皆另立門戶。有女無子,可以招贅(招贅的男方不能是長子),女婿有繼承權,但社會地位較低,其子女須隨母姓。無嗣,可抱養子,有與親生子女同等權利和義務。絕嗣戶或外遷戶的財產,全部歸近親所有,若無近親則歸家族,無家族者歸村寨公有。

對婚俗的保護迫在眉睫

阿昌族婚禮過程極富傳統,是阿昌族傳統民俗的大展示,具有神秘、獨特的屬性,阿昌族婚禮過程由歌舞、樂器、服飾、禮儀、飲食文化等多種內容構成,集民族民間展示一地,山歌、民歌、情歌對唱、蹬窩羅、葫蘆笙等民族歌舞彙聚一堂,是阿昌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阿昌族聚會的主要方式,對阿昌族歷史、文化、民俗、美學等諸多方面有較強的研究價值。

由於新華阿昌族雜居在漢族間,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婚禮習俗易產生相互融合,逐漸失去自身獨有的個性,隨著阿昌青年人受教育水準的提高,很難接受本民族傳統婚禮習俗,傳統婚禮舉辦的次數減少,阿昌族沒有文字記載傳統婚禮整個過程,在歷代傳承中傳統的婚俗過程被一一簡化,婚禮製品、器具等殘缺不全,甚至連服飾都難以保留,傳承難度較大,一旦新華阿昌婚俗習俗消亡,會造成阿昌歷代口傳留下來的人類文化財富流失,之後恢復起來將非常困難。顯而易見,對阿昌族婚俗婚禮的保護迫在眉睫。(騰沖市新華鄉政府 畢春豔)

連同手鐲、銀鏈、銀扣等,與糖一起包好,親手送給姑娘,表示自己真心愛姑娘。此為“再贈送”。

如果姑娘真的有心和小夥子成親,就用自己親手紡織的布做成對襟衣送給小夥子;如果姑娘不是真心要跟小夥子成親,就買一個枕頭相送,以示賠禮道歉,請男方另擇佳偶,稱為“刹水”,雙方可以友誼相處。姑娘做出的回應,為“再回禮”。

跑婚 搶親(三媒六證)

跑婚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戀愛建立了真感情,不告知父母,到雙方約定之日當晚,小夥子邀約夥伴在事先約定的地點等候姑娘,姑娘待父母熟睡後,偷偷將錢分別放在自己枕頭下、家堂上香爐腳和甑子底下,然後帶上隨身行李到約定地點與小夥子會合,一起到其家中。

搶親分兩種,一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父母又硬要為姑娘選定其他女婿。在兩個男子喜歡一個姑娘的情況下,其中一個男子便約同伴把姑娘搶回家中,未搶到姑娘的另一個男子,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姑娘被搶走,而不能半路截取,這是阿昌族的規矩。二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之機,半路截住,拉起就跑。

不論跑婚還是搶親,姑娘一進小夥子家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讓姑娘包上高包頭。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男方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老林,直到家裡與女方家長談判結束,才能雙雙回家。因雙方終要結成親戚,所以無論原來怎麼鬧,都需在跑婚和搶親後的第二天,由男方請兩個通信人告知女方父母。有 “三媒六證”的說法,意為第三天男方聘請三個媒人(其中一個媒人專門承擔燒菜做飯事務)向女方父母求和說親,女方這邊請三個證人,證人工錢由男方給,說親時女方父母會故意刁難,男方會盡力滿足其所提出的要求。說親時,談判時間一般三至六天,但一經達成協議,雙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親如一家。

(二)合親(合天婚、提親、明家族、擇日子)

男方帶上禮品約上幾個親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踩路,若去女方家的路途中遇到老鼠過路、蛇過路等不吉利的情況,男方仍堅持到女方家,不會提及路上所見情形,但男方下次不再向女方提及婚事;若在途中沒有遇上不吉利之物,將視為天遂人意,寓意男女雙方婚後會事事如意。此為“合天婚”。

男方帶著糖果、香煙、美酒等禮品,第二次登門女方家商議訂婚事宜,男方所備禮品需為雙份,奉為 “好事成雙”的口氣。待男方回寨時女方會另備禮物回贈男方。此為“提親”。

“一女出嫁,九族該知”,根據提親時商定的日期,由男方到女方家設宴款待女方親朋,並置辦幹禮(香煙、糖果)、水禮(鮮肉)若干份分發給女方親朋,但對較親密的親朋均需有“水禮”。此為“訂婚”,也為“明家族”。

訂婚後,男女雙方在一起共同商定一個雙日子,為“良辰吉日”。此為“擇日子”。

正式婚禮(玩花筷、橋崗、挎紅、打新房、開拜、行滿月禮)

婚禮前第一天,女家請客,有些村寨新郎需到女方家住上一晚。當天接親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們戲弄的物件,新郎到了新姑娘家,姑娘們會用一盆盆冷水潑新郎,直至新郎渾身濕透。據說這是讓新郎清醒頭腦,以後見到別的姑娘不能動心;因濕(食)同音,也喻為衣食無憂。

下午,男方的媒人領著八至十個老人和兩個取婚婆挑著禮品送彩禮來了。送進彩禮,擺席吃飯。席間,新郎要到每桌前彎彎腰,說:“家常素飯隨便請!”就這樣認了親戚。姑娘們乘新郎不注意時給新郎抹黑臉和戴花帽,逗得大家哄堂而笑。姑娘們笑彎了腰,說:“大家記不得新姐夫,頭戴花帽,臉黑掉一半的就是!”

姑娘們找來兩顆細長、葉茂的金竹,在竹梢尖拴上當地盛產的水果、鮮花和蔬菜,以此加大難度來讓新郎夾酒席上的菜,當新郎好不容易夾住指定的菜時,姑娘們抖動竹稍,故意使新郎夾不到菜,逗得在場親朋哈哈大笑。此為“玩花筷”。

姑娘們還會將新郎身上掛上算盤和秤,拉著他到院子裡去示眾,表示新郎今後要精打細算過日子。這一天,姑娘們使出渾身解數來逗新郎,除了以上所述的玩法,還有“過橋”、“揭蓮花碗”等等,花樣繁多。

待姑娘們鬧夠新郎後,所有在場的親朋好友身穿彩色民族服飾,合著現場豪放、歡快的阿昌音樂,愉悅地蹬起窩羅來,又唱又跳,整個場面精彩、壯觀,其樂無窮!

要轉回家時,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說:“我要回去了!”二老就說幾句吉利話,岳母給姑爺一匹自己織的布,岳父給姑爺一些錢。這時調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豬骨頭掛在新郎肩上說:“肉我們吃光了,剩下的骨頭、皮子請你帶回去!”又引起一陣大笑。此時,新郎可以給姑娘們點小禮錢,才能讓在場的親友把骨頭卸下來。

第二天(結婚當天)吃過早飯,由福氣雙全的已婚婦女(之前專為新姑娘訂被子)把新姑娘從父母房間裡牽到堂屋、父母面前行跪拜禮,禮畢把新姑娘交給新郎家的兩個娶親婆,之後隨著迎親隊伍往新郎家走。路上,凡過橋,新郎在橋頭上要供煙絲、檳榔、小銀幣,這叫上“橋崗”。凡經過寺廟,兩個新人需對著寺廟磕頭。

新郎新娘一跨進家門,新郎的親朋好友紛紛給一對新人挎上紅色的布匹或是綢緞,邊挎紅邊唱著祝福曲調:你的某某(稱呼)義重情深,把紅彩挎上你身,你的友情迎來花燭夜,洞房之中敘友情,自從今日挎紅後,祝你們相依相伴到白春;雙手把紅來打開,給你新女挎彩帶,東園桃樹西園李,今日移到一個栽,自從今日給你挎紅後,望你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此為“挎紅”,意為祝福新人夫妻恩愛,今後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接著雙雙拜堂成親,舉行儀式後男女雙方親人對兩位新人進行訓話,教說新人要夫妻恩愛,永結同心,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和鄰里和睦相處等內容。

吃過晚飯,年輕男女在新郎家堂屋裡,用三張方桌把新人圍在中間,然後親朋好友使出各種奇招逗兩位新人。此為“打新房”。

婚後的第二天,新媳婦把事先準備好的禮物(衣物、鞋子)贈給男方親人,這是新媳婦對男方親人真誠表達自己的一點心意,親人們不需給錢,開心收下就好。此為“開拜”。

接下來新郎和新媳婦敬酒認親,須向男方親人、朋友敬上醇香四溢的米酒和香甜可口的糖茶,受敬酒、敬茶之人可往新媳婦的酒盤子裡放上“認親錢”,也可回贈幾句祝福話語。敬酒儀式結束,意味著剛過門的新媳婦已正式認識了男方親友。

婚後第三天(或是在本月),小倆口必須帶上“明家族”時的禮品份數回新媳婦娘家一轉,與娘家親人話話家常,娘家親人們會為小倆口準備些小雞讓他們帶回去,此為“行滿月禮”。到此,婚禮即告結束,倆人開始新的生活。

(三)阿昌族家庭特點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結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此為“違禮金”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阿昌族同姓忌婚配。

阿昌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包括父子兩代或父子孫三代。新華的阿昌族還有家族組織,同一姓氏組成一個“家會”,有漢文會章,由年高有望之人任族長。婦女地位極低,一切大小事情由男子作主。認為“母牛頂擔田頭瘦,婦女當家家不富”。財產由幼子繼承。長子和次子在婚後可得一部分財產,皆另立門戶。有女無子,可以招贅(招贅的男方不能是長子),女婿有繼承權,但社會地位較低,其子女須隨母姓。無嗣,可抱養子,有與親生子女同等權利和義務。絕嗣戶或外遷戶的財產,全部歸近親所有,若無近親則歸家族,無家族者歸村寨公有。

對婚俗的保護迫在眉睫

阿昌族婚禮過程極富傳統,是阿昌族傳統民俗的大展示,具有神秘、獨特的屬性,阿昌族婚禮過程由歌舞、樂器、服飾、禮儀、飲食文化等多種內容構成,集民族民間展示一地,山歌、民歌、情歌對唱、蹬窩羅、葫蘆笙等民族歌舞彙聚一堂,是阿昌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阿昌族聚會的主要方式,對阿昌族歷史、文化、民俗、美學等諸多方面有較強的研究價值。

由於新華阿昌族雜居在漢族間,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婚禮習俗易產生相互融合,逐漸失去自身獨有的個性,隨著阿昌青年人受教育水準的提高,很難接受本民族傳統婚禮習俗,傳統婚禮舉辦的次數減少,阿昌族沒有文字記載傳統婚禮整個過程,在歷代傳承中傳統的婚俗過程被一一簡化,婚禮製品、器具等殘缺不全,甚至連服飾都難以保留,傳承難度較大,一旦新華阿昌婚俗習俗消亡,會造成阿昌歷代口傳留下來的人類文化財富流失,之後恢復起來將非常困難。顯而易見,對阿昌族婚俗婚禮的保護迫在眉睫。(騰沖市新華鄉政府 畢春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