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南有個家族,富了400年,12代子孫皆富豪,被人尊稱活財神

中國有句老話,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意思就是,隨著子孫後代的辛勤努力或者無度揮霍,一個家族都很難久窮或久富。然而,我國卻有這樣一個家族,不僅富過了三代,而且祖孫十幾代都是富豪。

歷經四百年,現在還有他們的蹤跡。

這個家族,就是遠近聞名的河南鞏義市康氏家族。康百萬莊園,就是康家的標誌性建築。其實,“康百萬”並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明清以來,對以康百萬家庭第十四代康應魁為代表的整個康氏家族的統稱。

明清期間,康百萬和沈萬三、阮子蘭被大家稱為三大活財神。

康氏家族到底有多富?當時有一句話這樣描述:“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鼎盛時期的康百萬家族良田千頃,富甲河南、山東、陝西三省,康家的商船,行洛、黃、運、沂、涇、渭六河,財富無數。

這座莊園坐落于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數百年來,他見證過康式家族最輝煌的時候,也看著康式家族走向落魄,

這座莊園至今仍在,成了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下面就來看看這個祖傳十八代的康氏家族究竟有多強大和它強大的理由。

明洪武七年,康守信隨母由山西洪洞遷於鞏縣。此後,康守信得子得孫,康氏家族愈發壯大。

到康氏家族的六世祖康紹敬,在明朝曾擔任過驛丞,後來擔任管理地方水陸交通與官鹽、稅務的官員,官雖不大,但為後裔經商致富奠定了基礎。

到了第六代康紹敬當家,他兼任當地的水陸交通和鹽業、稅務等方面的官職,又借地域產品生產優勢想出賺錢良方:組織一行康家子弟將河南的糧、棉、油等物資運往山東銷售,接著將山東的鹽及海產品運至河南銷售。

後到清鎮壓白蓮教之際,康氏家族利用清廷鎮壓白蓮教的機會“盡忠發財”,康氏家族憑藉土地致富,憑藉“貢獻”得官,多次得到皇帝的賞賜,最高時官至三品。

很多事都是盛極而衰,康氏家族也不例外。1900年,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慈禧被迫離京,在帶領光緒帝隆裕皇后等人前往西安避禍的途中,康家掌櫃‘康鴻猷’連續捐了兩個一百萬給慈禧太后。

對於當時山窮水盡的慈禧等人而言,這兩百萬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連慈禧都驚歎,這個小小的地方,居然還會有百萬富翁。回京後的慈禧多次提及這個雪中送炭的“康百萬”,康氏家族也因此被世人皆知。

雖然說康氏家族借慈禧金口而名揚天下,但獲得這一名譽的代價是整個家族的積蓄,實在是斷其筋骨之傷,再難崛起。民國23年,輝煌幾百年的康氏家族終於開始走下坡路。康氏家族第十八代家主‘康子昭’的輕生,徹底結束了康氏家族曾有的輝煌。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康氏家族的400年興盛不衰有很多因素:勾結官吏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他們家族特有的治家理念和經商之道。康氏家訓《留余》正文為:留耕道人《四留銘》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

據史料記載,康應魁75歲生日那年,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在寒暄祝賀、酒過三巡之後,康應魁一把火當眾燒掉了族人和鄉親欠債的帳目,正是印證了康家留餘匾上“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的訓導。

“留余”適用於所有時代,做事一定要留有餘地、獨贏不如眾贏、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一個家族能保持四百多年的興盛,這不得不說康氏家族的治家之道高明所在。

實在是斷其筋骨之傷,再難崛起。民國23年,輝煌幾百年的康氏家族終於開始走下坡路。康氏家族第十八代家主‘康子昭’的輕生,徹底結束了康氏家族曾有的輝煌。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康氏家族的400年興盛不衰有很多因素:勾結官吏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他們家族特有的治家理念和經商之道。康氏家訓《留余》正文為:留耕道人《四留銘》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

據史料記載,康應魁75歲生日那年,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在寒暄祝賀、酒過三巡之後,康應魁一把火當眾燒掉了族人和鄉親欠債的帳目,正是印證了康家留餘匾上“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的訓導。

“留余”適用於所有時代,做事一定要留有餘地、獨贏不如眾贏、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一個家族能保持四百多年的興盛,這不得不說康氏家族的治家之道高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