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東吳大帝孫權

孫權字仲謀(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是三國時期政治家 。祖籍在現在的浙江富陽,

出生在現在的江蘇徐州市邳州,孫權據傳是春孫武的第22代孫,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孫權自出生就是紫髯碧眼,形貌奇偉和平常人不一樣。從小學文習武,追隨父親哥哥征戰天下。膽略超群。曹操曾誇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孫家以孫堅就任長沙太守崛起的。但後來孫堅被劉表擊敗死掉了,後來孫堅的長子孫策投奔袁術,當時的的孫家已經非常的沒落了。
孫策玉璽為質借兵打下了江東的基業,但是孫策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他為快速的壓制江東,採用了暴力的辦法,不服就殺殺到服為止。所以導致孫家根本沒有得到江東本土勢力的支援,江東的四大家族虞、魏、顧、陸幾乎都在孫家的對立面。孫家隨時都可能傾覆。之後孫策又被家客暗殺了。

西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死了,孫策在臨終前將 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然後又把印信交給了孫權,

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征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要比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我卻不如你。如今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一定要努力。孫策死的時候才二十六歲。不過孫權確實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孫權在剛接手江東時是個亂攤子:當地土豪叛亂不斷;周瑜程普等老將功高震主;不過孫權的政治手腕很厲害,他利用聯姻的手段致使,
虞、魏、顧、陸四大家族陸續開始為孫家效力,比較有名的有虞翻、陸遜、陸績、顧雍等等,他們都是東吳的中堅棟樑。只有穩定了本土勢力才可以逐鹿中原。這是他勇猛的父親與哥哥做不到的。

孫權想要創造父親和哥哥那樣的軍事功績來壓住其它將軍們。

不過他確不是一個軍事天才,在合肥敗給張遼之後,孫權再也沒有親自統兵,因為他心裡清楚自己的長處。但同時他迅速培養了自己的親信如周泰、淩統、丁奉、徐盛等人,借助周瑜去世的機會,他將軍權牢牢的握在手中,完成了權力過渡。西元222年,孫權被封為吳王,定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曹丕想要遙控江東,讓孫權把兒子送到魏國都城做人質。孫權總是找藉口推辭,
最後曹丕說孫權心不誠,於是派兵攻打江東。孫權為了對抗魏國,派人向劉備請求和好,劉備當時無法收回荊州,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後方同意了。江東和魏國斷交與劉備和好,讓曹丕很生氣,於是曹丕親自率領軍隊討伐東吳。孫權採納了徐盛的計策,一夜間在長江南岸用木樁和蘆葦造了無數的假城樓,連綿數百里遠。到了第二天曹丕以為江東早有準備,最後退兵而去。黃武八年(西元229年),吳國與蜀漢關係較好的時機,稱帝建立了吳朝,改元黃龍。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

晚年的孫權和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與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麼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後他醉酒之後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准殺。孫權是接替哥哥的位子,而不是接替父親的位子,後來孫家內部總有人想讓孫策的兒子孫紹接替孫權的位子,算是孫權把位子重新還給孫策一脈。但是孫權怎麼可能同意~,於是孫權乾脆把自己的侄子孫紹幽禁致死,對外還說這是哥哥唯一的血脈,一定要保護好,千萬不能出意外啊。這個做法讓孫家內部的很多人不滿意,包括自己的母親都一肚子意見。自古老年的皇帝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孫權也沒有逃脫這個規律。他專門設置了兩個官職:校事和察戰。來監視文武大臣,這讓很多的大臣無辜受到陷害,孫權晚年的這些錯誤也大大地傷了大臣們的心。孫權對自己的親人也不信任,孫權一生弄死了數個兒女,繼承人位置一換再換,導致最後繼承人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班底,出現權力交接失敗,吳宮政變不斷。西元251年的冬天,陰曆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便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託後事。第二年的四月,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終年71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所以後來便稱他為東吳大帝孫權。孫權自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後共52年,長達半個世紀左右,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孫權死後,基本上吳國就失去了活力,離滅亡不遠了。

黃武八年(西元229年),吳國與蜀漢關係較好的時機,稱帝建立了吳朝,改元黃龍。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

晚年的孫權和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與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麼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後他醉酒之後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准殺。孫權是接替哥哥的位子,而不是接替父親的位子,後來孫家內部總有人想讓孫策的兒子孫紹接替孫權的位子,算是孫權把位子重新還給孫策一脈。但是孫權怎麼可能同意~,於是孫權乾脆把自己的侄子孫紹幽禁致死,對外還說這是哥哥唯一的血脈,一定要保護好,千萬不能出意外啊。這個做法讓孫家內部的很多人不滿意,包括自己的母親都一肚子意見。自古老年的皇帝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孫權也沒有逃脫這個規律。他專門設置了兩個官職:校事和察戰。來監視文武大臣,這讓很多的大臣無辜受到陷害,孫權晚年的這些錯誤也大大地傷了大臣們的心。孫權對自己的親人也不信任,孫權一生弄死了數個兒女,繼承人位置一換再換,導致最後繼承人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班底,出現權力交接失敗,吳宮政變不斷。西元251年的冬天,陰曆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便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託後事。第二年的四月,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終年71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所以後來便稱他為東吳大帝孫權。孫權自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後共52年,長達半個世紀左右,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孫權死後,基本上吳國就失去了活力,離滅亡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