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晚清慈禧明明百萬大軍,為何不抵八國聯軍幾萬人?

虎門硝煙林則徐竟不知開花炮彈為何物?

在鴉☆禁☆片戰爭時,連主持海防的林則徐和造炮專家黃冕都不知“開花炮彈”為何物。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出師西征,在陝西鳳翔發現明末的“開花炮彈”,

不禁感慨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于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清政府在武器裝備指導思想上的保守,使清軍在鴉☆禁☆片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首先我們從武器上來看,清軍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刀矛弓箭等,
熱兵器(即火器)並不是中國發明研製的,而是仿造明代從西方引進的“鳥銃”、“佛郎機”、“紅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軍落後了200多年。

而英軍則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前者槍長1.16米,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3發/分鐘;後者槍長1.42米,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鐘。這樣的射速、射程都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

這簡直就是小槍對大炮!

其次,在主要火力,火炮方面。在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冶鐵技術進步顯著,為鑄造高品質的火炮提供了高純度的優質鐵;而當時中國的冶鐵技術落後,爐溫低,鐵的雜質多,使造出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放炮時很容易炸裂,傷及炮手,且填充的火藥量少,
威力不大。

在炮彈種類及品質上,英軍裝備的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性能不同的炮彈;而清軍使用的只有一種效能最差的實心彈,且有彈體粗糙和彈徑偏小的缺陷,影響了射程和射擊精確度。

清軍在火炮管理上也很落後,沒有建立定期造換制度,任憑風吹雨淋,炮身銹蝕,有的火炮竟是明代鑄造的,嚴重老化,幾乎不能用。

最重要的是在艦船,這是雙方武器裝備差距最大的地方。英國海軍居當時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戰軍艦仍為木制風帆動力,但性能卻遠在清軍水師之上。工業革命後期出現的蒸氣動力鐵殼輪船,也已開始裝備海軍。它們航速快、機動性強,大大加強了英國海軍的實力。

而當時清軍的水師主要有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兩支,

其任務並非出洋作戰,而是近海巡輯,守衛海岸,作戰對象也僅限於海盜。清軍水師的艦船最大的缺陷就是船小,清軍最大的戰艦,其噸位尚不及英軍的等外級軍艦,安炮最多的戰艦,其火炮數量也只相當於英軍安炮最少的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