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動不動就要虐哭合資車,國產車真的很強悍嗎

引言:胡編亂造不尊重歷史、過度神化的“抗戰雷劇”被停播,你再也看不到手撕鬼子,1V30的神劇,雖然抗日神劇不再侮辱我們的智商,但是在新聞界,卻悄然掀起了另一種神風,故意吹噓甚至神話自主品牌的新聞層出不窮,

大有三年內取締合資品牌之意,雖然自主品牌現階段發展不錯,但是類似抗日神劇的腦殘行銷,我們也要杜絕

自主品牌發展迅速

自主品牌將近20年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來20年間的變化巨大,1996年自主品牌銷量只有9萬台左右,

2014年就已經到了523萬台,20年中翻了60倍,2010年自主品牌進入井噴期,各大品牌頻頻發力,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提升配置與性能,也算是獲得消費者的親睞,獲得了很大的進步,而筆者也為我們的自主品牌感到驕傲!

惡意不實之風,必須杜絕

但是市場上卻給我傳導這一觀點“自主品牌正在碾壓合資車”,比如說“國產又一力作,性能完勝豐田霸道”“幹翻豐田,20款國產車亮相”“這幾款國產SUV,豐田霸道不跪都不行”,乍一看以為自主品牌超越合資車,而2010年才開始迅速發展的國產車,到現在為止,只不過7年的時間,就想幹掉百年大眾、路虎以及世界巨頭豐田,頗有抗日神劇之意。

國產車與合資尚有差距,理性思考最重要

科技與愛國無關,即使包容國產車,也要有個度,包容過度就會像抗日神劇一般被時代抹去,當年保時捷CEO眾泰展臺蜜汁一笑,是對國產工業最大的嘲諷,雖然眾泰收穫了30萬訂單,但是失去的卻是無形的品牌價值。而這種不正之風必須要刹住,否則會給汽車工業帶來更多的不利。

我們無論是傳播還是選購產品,都要理性去思考。

現階段主流市場依然被合資品牌所主導,國產車主導的10萬級市場已經成功,但是衝擊20萬以上市場尚有難度,中高端車型依然由合資車型霸佔,而短期內想要打破這一局面難度不小,

國產車想要成長,必須是穩紮穩打,在保證自身品質的前提下,加大研發力度,克服一系列技術難題,才能用真正的實力與合資車抗衡,而不是打嘴炮,單純的意淫改變不了實質性現狀。

變速箱是最大瓶頸

要說是什麼在限制自主品牌的發展,我的答案是變速箱,縱觀主流市場,都有自己可靠穩定的自動變速箱,因為隨著市場的發展手動變速箱已經無法滿足更高要求的消費者,日系有愛信、德系有ZF、法系/美系都有自行研發的變速箱,雖然各大市場會通過交叉採購的方式發展,但是想要腰板子硬,還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縱觀整個國內車市,尚未有一台優秀可靠的AT變速箱大量裝機,雖然東安6AT已經下線,但是可靠性以及耐久性尚未測試。

發動機是品牌向上的難關

發動機不是制約品牌發展的一項,卻是阻礙向上發展的地方,更多的消費者喜歡合資車並不是沒有道理,賓士、豐田、本田的引擎可靠性已經性能確實十分優秀,不僅動力澎湃而且燃油經濟性也十分讓人滿意,相比之下自主品牌也才剛剛擺脫逆向研發的帽子,雖然性能上有很大的突破,但是燃油經濟性上還是短板。而這個短板在短期內無法改變。

尚未形成平臺化生產

國內品牌尚未形成體系,縱觀整個國內車市,只有奇瑞率先打開了平臺化造車的門路,奇瑞的T1X、M1X平臺已經相繼投產,而其他品牌平臺體系尚未健全,相反合資品牌都已經有自己獨特的平臺化生產體系,在一個平臺上可以產出不同類型的車型,比如說大眾的MQB平臺,可以有SUV、轎車、MPV,還可以有更高端的豪華車,平臺化生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保證車企的利潤,同時達到最大的零部件通用率,對消費者來說是個好事兒,但是在這方面,國產車仍須努力。

缺乏用車、玩車文化

正是因為國產車起步晚,所以說我們缺乏優秀賽車文化,縱觀整個車壇,多個頂級賽事都由歐美主導,一方面因為其造車歷史文化悠久,另一方面是法規的支持,而這兩點我們都不具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用車文化屬於萌芽期,急需向歐美借鑒、成長。

小結:對於自主品牌,可以努力,可以包容,但是過分的包容就相當於毒害,我始終相信適當的鞭策可以督促自主品牌的成長,但是每當看到抗日神劇一般的文案,總想質問一句“你確定發展不足20年的自主品牌,真的比百年合資車企更牛-X嗎”

我的答案是變速箱,縱觀主流市場,都有自己可靠穩定的自動變速箱,因為隨著市場的發展手動變速箱已經無法滿足更高要求的消費者,日系有愛信、德系有ZF、法系/美系都有自行研發的變速箱,雖然各大市場會通過交叉採購的方式發展,但是想要腰板子硬,還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縱觀整個國內車市,尚未有一台優秀可靠的AT變速箱大量裝機,雖然東安6AT已經下線,但是可靠性以及耐久性尚未測試。

發動機是品牌向上的難關

發動機不是制約品牌發展的一項,卻是阻礙向上發展的地方,更多的消費者喜歡合資車並不是沒有道理,賓士、豐田、本田的引擎可靠性已經性能確實十分優秀,不僅動力澎湃而且燃油經濟性也十分讓人滿意,相比之下自主品牌也才剛剛擺脫逆向研發的帽子,雖然性能上有很大的突破,但是燃油經濟性上還是短板。而這個短板在短期內無法改變。

尚未形成平臺化生產

國內品牌尚未形成體系,縱觀整個國內車市,只有奇瑞率先打開了平臺化造車的門路,奇瑞的T1X、M1X平臺已經相繼投產,而其他品牌平臺體系尚未健全,相反合資品牌都已經有自己獨特的平臺化生產體系,在一個平臺上可以產出不同類型的車型,比如說大眾的MQB平臺,可以有SUV、轎車、MPV,還可以有更高端的豪華車,平臺化生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保證車企的利潤,同時達到最大的零部件通用率,對消費者來說是個好事兒,但是在這方面,國產車仍須努力。

缺乏用車、玩車文化

正是因為國產車起步晚,所以說我們缺乏優秀賽車文化,縱觀整個車壇,多個頂級賽事都由歐美主導,一方面因為其造車歷史文化悠久,另一方面是法規的支持,而這兩點我們都不具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用車文化屬於萌芽期,急需向歐美借鑒、成長。

小結:對於自主品牌,可以努力,可以包容,但是過分的包容就相當於毒害,我始終相信適當的鞭策可以督促自主品牌的成長,但是每當看到抗日神劇一般的文案,總想質問一句“你確定發展不足20年的自主品牌,真的比百年合資車企更牛-X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