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物|李宇春:沉默在音樂中發出最大聲

《聖經》裡說“Why Me”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的人生遇到了很多困難,最後他忍不住問上帝:“為什麼是我?”而李宇春發出這一追問時,則是以一種“ 贏”的姿態去冷靜探討。

“探索”是李宇春在描述自己的音樂旅程時不斷提及的一個詞,

也是李宇春在12 年的演藝生涯中持續進行的狀態。從2005 年她一夜成為超級偶像,到如今看上去已經足夠成功,她不斷追問著:“Why Me ?”她這樣解釋自己的追問:“我21歲開始思考‘Why Me’,當時想得很簡單—我要如何證明自己;到了現在我還在思考。它是一種謙卑的自問: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我應得的。不管面對歡呼還是批評,永遠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
這才是人生的價值。”

一個羞澀的女孩兒,和普通人沒什麼不一樣

李宇春一直給人酷酷的的感覺,始終堅持自我。但是在某檔真人秀上,李宇春隨身帶著一隻小猴子,睡覺的時候把小猴子放在枕邊,起來後還要跟小猴子玩兒一會兒,讓我們看到了她內心的柔軟時刻;在很多場合,

她對小朋友“偏愛有加”,親親抱抱舉高高,溫柔細膩。她時刻把愛用最直接和溫情的方式體現,不強烈不刻意,然而真誠篤定。曾經與李宇春在坎城電影節共同頒獎的伊朗電影導演阿巴斯看到了她身上的這種一體兩面:“ 一個羞澀、清新的中國女孩兒,卻在正式頒獎之時變得光彩照人。”

李宇春始終強調自己在生活中是一個普通人。“可能我的工作給我帶來了一些特殊性。

但就我自己來說,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普通人。除了工作,我更享受的是我自己在家裡面看電影、看書、煮菜,當然還有創作音樂。我和普通人並沒有太多不一樣。”在李宇春的身上,一種矛盾又統一的特質似乎一直存在。在舞臺之下,李宇春一直是一個沉默甚至容易羞澀的人。而站在舞臺上,李宇春在音樂中似乎獲得了一種力量。“音樂可以是性☆禁☆感的、悲傷的、有力量的,
在那個音樂之下,不會有不自在的感覺,從來就沒有。”音樂人宋柯認為她是舞臺上的王者、天生的偶像,:“ 我就感覺,我的眼睛就離不開李宇春。她一上舞臺你就一直盯著她看,腦袋不會想別的事。”

是所有源於熱愛的偏執和投入

之前李宇春一直覺得自己與時尚行業格格不入,

但理解和熱愛的強烈感覺也出現于與設計大師高緹耶的一次相逢。整個下午,高緹耶一直在非常認真地工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甚至一直跪在地上幫李宇春整理裙腳。那一刻她被擊中了。“他對他熱愛的東西也是很偏執的,很投入其中的”。她想到了自己對音樂的偏執與投入,一種共情因而產生。

第二次產生這種共情是為今年的坎城電影節挑選禮服。她看到MaisonMargiela名為“濾鏡”的禮服時,閱讀了設計師的創作故事,充滿了訝異。“他將這套衣服起名為’濾鏡’,因為我們生活在濾鏡之中。整個故事探討的是人與社交媒體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都連接得更方便,更快捷,是不是有一種新的圍牆把我們圍起來?我們會不會變得更加孤獨?點贊真的是一種價值的體現嗎?我看到這些敘述的時候挺驚訝的,有一個人和我想的幾乎一模一樣,原來不止我一個人在想這件事情。”這些圍繞網路、個體、身份、標籤而來的思索,在李宇春的腦中匯成了一股信息的洪流。

與其談起我的成功,倒不如問我拒絕了些什麼

她以一種幾乎有違於這個時代的認真,打磨著自己的新專輯。接連推掉了接踵而來的片約與綜藝節目邀請,然而李宇春從來不是一個害怕嘗新的人。為數不多的在秀場或是片場時光,是為了觀察和感受另一個行業的氛圍,看著形形色色的工作人員從她身邊走過,她仿佛看到一扇扇新世界大門正向自己開啟。“要創作出令所有人共鳴的歌,就要融入社會。”

作為一個開過無數場演唱會的歌手,她曾經認為秀場後臺會與演唱會的幕後類似:雖然千頭萬緒、紛忙不堪,然而自有其運行軌跡。當自己置身其中,看到這種幾乎可以用“混亂”來描繪的狀態,她感到一種久違的新奇。在工作上,她一直保有這種清醒。雖然參演過幾部電影,參與了《如夢之夢》 的排演和巡演,但李宇春一直覺得自己仍未擺脫表演的困惑。工作之餘只要有時間她都會與之前結識的表演老師溝通指教。

所有的這些都讓李宇春更清晰地意識到,站在演唱會後臺那種成竹在胸的感覺,來自一次次彩排帶來的安定,也離不了多年沉浸音樂事業的感受與經驗。

與世界的互動越多,才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感知,才能自由表達,接著才有好音樂。作為一個出道12年的歌手,如今對於李宇春來說,音樂是工作、是熱愛,同時亦是丈量生活的尺規。“有時候我可能真的想不起來2012年在幹什麼,但我能想到我2012年做的專輯叫《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她大部分時間沉默,永遠乾淨。但說起自己的每一張專輯,說起自己音樂生涯的每一個階段,李宇春都坦誠不已。2006年發行生命中第一張專輯。那時候她“完全不懂得如何做一張專輯”,因而《皇后與夢想》更像是唱片公司的包裝。她也自認當時“稱不上是一個創作者,更像是演繹者”。這種狀態持續了兩三年,李宇春從工作中汲取了經驗,豐富了音樂感知力,因而開始自己寫歌,卻並沒有系統的表達。從2011年《會跳舞的文藝青年》開始,李宇春開始建立整張音樂企劃的思路和概念,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音樂標誌。之後的《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1987我不知會遇見你》,延續了這種探索。而進到《野蠻生長》,李宇春覺得,自己又進入一個新的探索階段。

“我不希望自己是一個有桎梏的人,我希望自己是可以一直往前的,所以不管是做音樂也好,開演唱會也罷,大家業已習慣的模式或節奏,並不是我想一直保持的。所以,我總是希望可以求新求變,不拘泥在那個框裡。

攝影:劉頌 創意& 形象:易燕 編輯:陳希 文: 水母 化妝:琪琪 髮型:陳濤

服裝助理:趙旭、嘉玲、高書軍 燈光場地提供:上德大象 設計:曲鵬

“我怎麼又美又有趣~”聽說每天看我的人都有這個煩惱~

要不要一起玩?點一下訂閱就行。

她看到MaisonMargiela名為“濾鏡”的禮服時,閱讀了設計師的創作故事,充滿了訝異。“他將這套衣服起名為’濾鏡’,因為我們生活在濾鏡之中。整個故事探討的是人與社交媒體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都連接得更方便,更快捷,是不是有一種新的圍牆把我們圍起來?我們會不會變得更加孤獨?點贊真的是一種價值的體現嗎?我看到這些敘述的時候挺驚訝的,有一個人和我想的幾乎一模一樣,原來不止我一個人在想這件事情。”這些圍繞網路、個體、身份、標籤而來的思索,在李宇春的腦中匯成了一股信息的洪流。

與其談起我的成功,倒不如問我拒絕了些什麼

她以一種幾乎有違於這個時代的認真,打磨著自己的新專輯。接連推掉了接踵而來的片約與綜藝節目邀請,然而李宇春從來不是一個害怕嘗新的人。為數不多的在秀場或是片場時光,是為了觀察和感受另一個行業的氛圍,看著形形色色的工作人員從她身邊走過,她仿佛看到一扇扇新世界大門正向自己開啟。“要創作出令所有人共鳴的歌,就要融入社會。”

作為一個開過無數場演唱會的歌手,她曾經認為秀場後臺會與演唱會的幕後類似:雖然千頭萬緒、紛忙不堪,然而自有其運行軌跡。當自己置身其中,看到這種幾乎可以用“混亂”來描繪的狀態,她感到一種久違的新奇。在工作上,她一直保有這種清醒。雖然參演過幾部電影,參與了《如夢之夢》 的排演和巡演,但李宇春一直覺得自己仍未擺脫表演的困惑。工作之餘只要有時間她都會與之前結識的表演老師溝通指教。

所有的這些都讓李宇春更清晰地意識到,站在演唱會後臺那種成竹在胸的感覺,來自一次次彩排帶來的安定,也離不了多年沉浸音樂事業的感受與經驗。

與世界的互動越多,才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感知,才能自由表達,接著才有好音樂。作為一個出道12年的歌手,如今對於李宇春來說,音樂是工作、是熱愛,同時亦是丈量生活的尺規。“有時候我可能真的想不起來2012年在幹什麼,但我能想到我2012年做的專輯叫《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她大部分時間沉默,永遠乾淨。但說起自己的每一張專輯,說起自己音樂生涯的每一個階段,李宇春都坦誠不已。2006年發行生命中第一張專輯。那時候她“完全不懂得如何做一張專輯”,因而《皇后與夢想》更像是唱片公司的包裝。她也自認當時“稱不上是一個創作者,更像是演繹者”。這種狀態持續了兩三年,李宇春從工作中汲取了經驗,豐富了音樂感知力,因而開始自己寫歌,卻並沒有系統的表達。從2011年《會跳舞的文藝青年》開始,李宇春開始建立整張音樂企劃的思路和概念,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音樂標誌。之後的《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1987我不知會遇見你》,延續了這種探索。而進到《野蠻生長》,李宇春覺得,自己又進入一個新的探索階段。

“我不希望自己是一個有桎梏的人,我希望自己是可以一直往前的,所以不管是做音樂也好,開演唱會也罷,大家業已習慣的模式或節奏,並不是我想一直保持的。所以,我總是希望可以求新求變,不拘泥在那個框裡。

攝影:劉頌 創意& 形象:易燕 編輯:陳希 文: 水母 化妝:琪琪 髮型:陳濤

服裝助理:趙旭、嘉玲、高書軍 燈光場地提供:上德大象 設計:曲鵬

“我怎麼又美又有趣~”聽說每天看我的人都有這個煩惱~

要不要一起玩?點一下訂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