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公安部公佈10類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手段|防範電信詐騙須做到“四要四不要”

作者 法制日報記者張昊

公安部近日公佈近期高發的十類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手段,提醒社會公眾謹防上當受騙。

十大騙術早知道

01

假冒公檢法詐騙

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檢察官”“法官”等角色,謊稱受害人涉嫌洗錢、販毒等嚴重犯罪,誘導受害人將資金轉入實為騙子持有的所謂“安全帳戶”,此類詐騙造成損失金額最大。

防騙提醒

警方不會通過電話做筆錄,逮捕證由警方在逮捕現場出示,不會通過傳真發放,更不會在網上查到。公檢法機關從未設立所謂的“安全帳戶”,更不會通過電話安排當事人轉帳匯款到“安全帳戶”。

02

冒充熟人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非法管道,獲得受害人熟悉的親友的手機號碼、社交帳號密碼,掌握受害人的社會關係,從而騙取信任,進而編造“發生意外急需用錢”“資金周轉”“代繳話費”等理由,誘使受害人轉帳。

防騙提醒

凡是親友間涉及借款、匯款等問題,一定要通過撥打對方常用號碼或者視頻聊天等方式,核實對方身份後再做決定。

03

利用偽基站實施詐騙

犯罪分子使用偽基站,冒用銀行、運營商等客服電話號碼發送短信給受害人,以帳戶積分兌換獎品等為由誘導受害人點擊短信中的木馬連結。用戶一旦點擊,犯罪分子就能在後臺獲取使用者的銀行帳戶資訊和密碼,進而盜取其帳戶資金。

防騙提醒

當收到“銀行卡密碼升級”“積分兌換”“中獎”等含有連結的短信時,要通過銀行、運營商的官方網站或客服電話進行核實,不要輕易點擊短信中的連結。

04

兼職詐騙

犯罪分子許諾在各種網路平臺刷得消費記錄後,將返還本金並支付傭金。受害人完成前幾單任務後都會很快收到回報,而當做更多工時,騙子就會切斷與受害人的聯繫,就此消失。

防騙提醒

求職者不要輕信網路上“高傭金”“先墊付”等兼職工作,不要輕信沒有留固定電話和辦公位址的招聘廣告。

05

考試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得考生資訊,有針對性地發送短信或郵件,聲稱“提供考題”“改分”“辦假證”等,引誘考生匯款。

防騙提醒

漏題、改分、改檔案、偽造資格證等行為本身就是非法的,請堅持用自己的實力說話。

06

校園貸詐騙

防騙提醒

學生申請借款或分期購物時,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備還款能力。對於關乎自身資訊、財產安全的事,要多方求證,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一面之詞,輕易透露個人資訊,甚至將身份證借與他人使用。發現危險,及時報警。

07

民族資產解凍騙局

犯罪分子先編造一個民族資產秘密流落海外的故事,然後聲稱受國家委託對這些海外資產進行解凍,號召受害人繳納手續費或資料費,稱成功後每人可以拿到高額善款補助。除了“民族資產解凍”,犯罪分子還會編造所謂“養老”“扶貧”等噱頭吸引投資實施詐騙。

防騙提醒

此類詐騙的受害人多為中老年人,他們遠離社會輿論,缺乏辨別詐騙的能力,年輕人要多關愛長輩,及時傳達安全防範知識。此外,留意父母長輩的網路支付使用情況,保障財產安全,及時止損。

08

投資返利詐騙

此類騙局通常標榜具有海外背景,從事的行業能賺取巨額利潤,投資者將獲得高額投資回報。投資初期,犯罪分子會按時返利,讓投資者嘗到甜頭,繼續追加投資後,將血本無歸。

防騙提醒

投資理財前,要對所投資專案多諮詢評估,做到深思熟慮,謹慎對待。特別要警惕網路上各類標榜“低投入、高收益、無風險”的投資理財專案,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報,謹防被騙。

09

保健品購物詐騙

防騙提醒

經常給家中老人說一些老人被詐騙的例子,讓他們不要相信保健品推銷,一旦發現受騙要立即報警。

10

引誘裸聊敲詐勒索

犯罪分子非法獲得被害人資訊後,通過社交軟體建立聯繫,步步引誘受害人“裸聊”,從而獲取受害人不雅照片、視頻進行敲詐。

防騙提醒

應遠離網路不良行為,不向陌生人洩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資訊。

安全底線須守住

公安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說,無論犯罪分子如何巧立名目、花言巧語,只要守住下列安全底線,就可以讓犯罪分子無計可施。

要做到“四要”,即:轉帳前要通過電話等方式核實確認;手機和電腦要安裝安全軟體;QQ、微信要開啟設備鎖及帳號保護,提高帳戶安全等級;網上聊天時要留意系統彈出的防詐騙提醒。

同時要做到“四不要”,即:不要連接陌生WIFI,有些WIFI容易導致支付帳號密碼被盜;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驗證碼;不要將支付密碼與帳號登錄密碼設為同一個;不要將身份證等個人身份資訊保存在手機裡。

防騙提醒

漏題、改分、改檔案、偽造資格證等行為本身就是非法的,請堅持用自己的實力說話。

06

校園貸詐騙

防騙提醒

學生申請借款或分期購物時,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備還款能力。對於關乎自身資訊、財產安全的事,要多方求證,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一面之詞,輕易透露個人資訊,甚至將身份證借與他人使用。發現危險,及時報警。

07

民族資產解凍騙局

犯罪分子先編造一個民族資產秘密流落海外的故事,然後聲稱受國家委託對這些海外資產進行解凍,號召受害人繳納手續費或資料費,稱成功後每人可以拿到高額善款補助。除了“民族資產解凍”,犯罪分子還會編造所謂“養老”“扶貧”等噱頭吸引投資實施詐騙。

防騙提醒

此類詐騙的受害人多為中老年人,他們遠離社會輿論,缺乏辨別詐騙的能力,年輕人要多關愛長輩,及時傳達安全防範知識。此外,留意父母長輩的網路支付使用情況,保障財產安全,及時止損。

08

投資返利詐騙

此類騙局通常標榜具有海外背景,從事的行業能賺取巨額利潤,投資者將獲得高額投資回報。投資初期,犯罪分子會按時返利,讓投資者嘗到甜頭,繼續追加投資後,將血本無歸。

防騙提醒

投資理財前,要對所投資專案多諮詢評估,做到深思熟慮,謹慎對待。特別要警惕網路上各類標榜“低投入、高收益、無風險”的投資理財專案,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報,謹防被騙。

09

保健品購物詐騙

防騙提醒

經常給家中老人說一些老人被詐騙的例子,讓他們不要相信保健品推銷,一旦發現受騙要立即報警。

10

引誘裸聊敲詐勒索

犯罪分子非法獲得被害人資訊後,通過社交軟體建立聯繫,步步引誘受害人“裸聊”,從而獲取受害人不雅照片、視頻進行敲詐。

防騙提醒

應遠離網路不良行為,不向陌生人洩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資訊。

安全底線須守住

公安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說,無論犯罪分子如何巧立名目、花言巧語,只要守住下列安全底線,就可以讓犯罪分子無計可施。

要做到“四要”,即:轉帳前要通過電話等方式核實確認;手機和電腦要安裝安全軟體;QQ、微信要開啟設備鎖及帳號保護,提高帳戶安全等級;網上聊天時要留意系統彈出的防詐騙提醒。

同時要做到“四不要”,即:不要連接陌生WIFI,有些WIFI容易導致支付帳號密碼被盜;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驗證碼;不要將支付密碼與帳號登錄密碼設為同一個;不要將身份證等個人身份資訊保存在手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