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篇解讀《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

文/主播|陶榮榮

出自|《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原文

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

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詳解

《孫子兵法》第一篇講計,第二篇講預算,第三篇就講攻城。這是次序。

李筌注解說:“合陣為戰,圍城曰攻。”所以這篇在《作戰篇》之後。

曹操注解說:“欲攻敵,必先謀。”

謀什麼呢?王皙注解說:“謀利害關係,趨利避害。打仗不是為了殺敵,因為殺敵要付出代價,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曉之以利害,讓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財全貨的盡歸於我。

這就是孫子的“求全”思想。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注解說:“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把敵人圍起來,讓他絕望,認清形勢,投降,那是最好不過。他若作困獸之鬥,我們攻城擊破他,那就要付出代價,得到的也不是全城,而是一個破城。更何況,戰場上什麼都可能發生,不一定能勝利。

曹操伐江南,劉琮投降,

曹操就得了徐州,還得了蔡瑁、張允的水軍。這是全國為上。之後孫權不降,就有了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從此再未能進軍吳國。

楚漢相爭,劉邦派酈食其,說降了齊國,這是全國為上。

齊王田廣降了漢王。酈食其向齊王保證說:“如果漢軍來攻,您就把我扔鍋裡煮了!”自己留下做人質,每天與齊王置酒高會。齊王也聽酈食其的,撤除了齊國守備。

沒想到韓信聽說酈食其一介書生,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說降了龐大的齊國,功勞比他還大!為了搶功勞,韓信按謀士蒯通之計,突然發兵攻打在曆下的齊軍。齊國沒有防備,被韓信一鼓而下。齊王以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把他扔鍋裡活活煮死了。齊王自己,也在其後的戰亂中被殺。

韓信是不是不懂全國為上的道理呢?當然不是,

他在之前取燕國,就是挾虜魏王豹、擒夏說、斬成安君的兵威,用廣武君計,派一個使臣,拿一封信,說降了燕國。

齊國也降了,但不是降的他,是別的同事說下來的,他便要打,要“破國次之”。他把已經屬於劉邦的齊國打下來,殺掉的齊軍,也是已經屬於劉邦的兵馬,再轉頭要脅劉邦封他為齊王。可以說,這時候韓信就已經埋下他之後的殺身滅族之禍了。

王夫之說韓信死得不冤,因為他不是真心地忠誠于劉邦,而是隨時和劉邦講斤兩,要條件。齊國是講忠義的實在人,降了就是降了,絕無二心。韓信為了搶功勞,揮師擊降,害得酈食其被烹,田氏滅宗,血流成河,他真是陰毒之人。所以韓信死得不冤,齊王田廣和酈食其,才是真的冤啊!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這都是戰鬥編制,“軍”,是一萬二千五百人,“旅”,是五百人,“卒”,一百人,伍,是最小戰鬥單位,五個人。這就是說,不管到哪一級,一國、一軍、一旅、一卒、一伍,都要求全,以不戰而勝之為妙。

所以百戰百勝不是什麼好事。用李克對魏文侯的話來說:“數勝必亡”。為什麼呢,每一次戰勝都有代價,有消耗。百戰則民疲,百勝則主驕。你又疲憊又驕傲,對方則憋足了勁要雪恥,可能下一仗就翻盤了。再說了,都百戰百勝了,還在打,可見這勝的品質不高,沒解決問題。

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傳檄而定,寫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戰而定,打一仗就解決問題。百戰百勝,那本身就是問題。

原文

故上兵伐謀。

詳解

“上兵伐謀”,不是說打仗要用計謀,是說要破壞敵方的計謀。計謀雙方都有,雙方都是謀定而後動,把敵方的謀伐掉,他就動不了了。

最典型的戰例是東漢時寇恂討伐高峻。高峻派他的謀士皇甫文做使者來謁見。寇恂二話不說就把他殺了,給高峻送去一封信,說你的軍師無禮,已經斬了。你要投降就趕快,不投降就固守吧!高峻即日就開城投降了。

諸將看不懂,問寇恂:這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為什麼這還沒開戰,您斬了他的使臣,他卻連滾帶爬地投降了呢?

寇恂說,這皇甫文,是高峻的軍師,是他的主心骨。高峻派他來,就是來查探虛實,回去定計決策的。“留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放他回去,他就能給高峻定計;把他殺了,高峻就沒了主意,也沒了膽量。這就叫上兵伐謀!

寇恂的案例,是一個極端案例,直接把主謀殺掉了。一般情況下可沒這樣的機會,還是注意分析判斷,破壞敵方計謀。

第二個案例是“折衝樽俎”的典故。折衝,是古代一種戰車,叫折衝騎,阻擋對方衝鋒,對方沖過來,擋住他,就像把刀折斷一樣,折斷他的衝鋒。樽俎,是酒器。折衝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談判中制敵取勝。講的是春秋齊國晏嬰的故事。

晉平公想攻打齊國,派範昭為使去刺探。齊景公設宴招待。酒至半酣,范昭對齊景公說:“想討您杯中酒喝行不?”景公說:“這有何不可!來人,把我杯中酒倒給客人。”

範昭一口幹了景公的酒,下人正要給雙方斟酒,晏子卻喝道:“且慢!給國君換一個新杯子!”

范昭不高興,佯醉起舞,又對太師說:“我想跳支舞,能為我奏成周之樂嗎?”太師冷冷地說:“這個我們沒人會奏。”把範昭給氣走了。

酒宴畢,齊景公問:“今天你們怎麼回事,這大國使者,來觀摩我們的政治,你們惹他生氣,有什麼好處呢?不是惹麻煩嗎?”

晏子說:“就是給他觀政嘛。您看這範昭,絕非不懂禮貌之人,是故意要跟我們挑事。君臣有別,要國君杯裡的酒,就是挑釁試探。所以我給您換一個杯子,不跟他喝一個杯中的酒,亂了尊卑。”

太師說:“成周之樂,是天子之樂,不是人臣能舞的,當然不能給他奏。”

范昭回到晉國,回報晉平公說:“齊不可伐。我想侮辱他的國君,被晏子識破了。想犯亂他的禮儀,又被太師識破了。齊國有賢臣啊!”

孔子讚歎這件事說:“不越樽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

舉杯談笑間,就伐掉了晉攻齊之謀,退了千里之外的敵軍。這就是“上兵伐謀”。

第三個案例是春秋時秦伐晉。晉將趙盾領軍拒敵,上軍佐臾駢說:“秦軍遠來,不能持久,我們深溝高壘把他耗走就行了。”

秦軍戰也不得,退也不能。秦伯問士會怎麼辦。士會說:“這一定是臾駢的主意。不過晉軍中還有一將叫趙穿,是趙盾的堂侄,又是晉君的女婿,此人不懂軍事,恃寵而驕,好勇而狂,而且他最不服的就是臾駢當了上軍佐。咱們去騷擾趙穿的部隊,他肯定會出戰。”

依計而行,騷擾趙穿。趙穿追出來沒追上,回去大怒,說:“裹糧坐甲,就是為了殺敵。敵人來了不打,這是要幹什麼呢?!”手下人說,這是在等待時機。趙穿說:“我不管他們有什麼謀,他們不打,我自己打!”於是率本部出戰。趙盾聽說趙穿沖出去了,拿他沒辦法,還得救他,只得全軍出動,跟秦軍大戰一日,不分勝負。

寇恂之伐謀,直接把敵軍主謀殺掉了。晏子之伐謀,是伐掉了敵人未成之謀。士會之伐謀,是破了敵人已成之計,不能因為你的隊友是豬,你就跟著做豬。

這三個案例,都是“上兵伐謀”的典型案例。

-END-

為你讀歷史∣一個瞭解歷史的埠

“軍”,是一萬二千五百人,“旅”,是五百人,“卒”,一百人,伍,是最小戰鬥單位,五個人。這就是說,不管到哪一級,一國、一軍、一旅、一卒、一伍,都要求全,以不戰而勝之為妙。

所以百戰百勝不是什麼好事。用李克對魏文侯的話來說:“數勝必亡”。為什麼呢,每一次戰勝都有代價,有消耗。百戰則民疲,百勝則主驕。你又疲憊又驕傲,對方則憋足了勁要雪恥,可能下一仗就翻盤了。再說了,都百戰百勝了,還在打,可見這勝的品質不高,沒解決問題。

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傳檄而定,寫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戰而定,打一仗就解決問題。百戰百勝,那本身就是問題。

原文

故上兵伐謀。

詳解

“上兵伐謀”,不是說打仗要用計謀,是說要破壞敵方的計謀。計謀雙方都有,雙方都是謀定而後動,把敵方的謀伐掉,他就動不了了。

最典型的戰例是東漢時寇恂討伐高峻。高峻派他的謀士皇甫文做使者來謁見。寇恂二話不說就把他殺了,給高峻送去一封信,說你的軍師無禮,已經斬了。你要投降就趕快,不投降就固守吧!高峻即日就開城投降了。

諸將看不懂,問寇恂:這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為什麼這還沒開戰,您斬了他的使臣,他卻連滾帶爬地投降了呢?

寇恂說,這皇甫文,是高峻的軍師,是他的主心骨。高峻派他來,就是來查探虛實,回去定計決策的。“留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放他回去,他就能給高峻定計;把他殺了,高峻就沒了主意,也沒了膽量。這就叫上兵伐謀!

寇恂的案例,是一個極端案例,直接把主謀殺掉了。一般情況下可沒這樣的機會,還是注意分析判斷,破壞敵方計謀。

第二個案例是“折衝樽俎”的典故。折衝,是古代一種戰車,叫折衝騎,阻擋對方衝鋒,對方沖過來,擋住他,就像把刀折斷一樣,折斷他的衝鋒。樽俎,是酒器。折衝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談判中制敵取勝。講的是春秋齊國晏嬰的故事。

晉平公想攻打齊國,派範昭為使去刺探。齊景公設宴招待。酒至半酣,范昭對齊景公說:“想討您杯中酒喝行不?”景公說:“這有何不可!來人,把我杯中酒倒給客人。”

範昭一口幹了景公的酒,下人正要給雙方斟酒,晏子卻喝道:“且慢!給國君換一個新杯子!”

范昭不高興,佯醉起舞,又對太師說:“我想跳支舞,能為我奏成周之樂嗎?”太師冷冷地說:“這個我們沒人會奏。”把範昭給氣走了。

酒宴畢,齊景公問:“今天你們怎麼回事,這大國使者,來觀摩我們的政治,你們惹他生氣,有什麼好處呢?不是惹麻煩嗎?”

晏子說:“就是給他觀政嘛。您看這範昭,絕非不懂禮貌之人,是故意要跟我們挑事。君臣有別,要國君杯裡的酒,就是挑釁試探。所以我給您換一個杯子,不跟他喝一個杯中的酒,亂了尊卑。”

太師說:“成周之樂,是天子之樂,不是人臣能舞的,當然不能給他奏。”

范昭回到晉國,回報晉平公說:“齊不可伐。我想侮辱他的國君,被晏子識破了。想犯亂他的禮儀,又被太師識破了。齊國有賢臣啊!”

孔子讚歎這件事說:“不越樽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

舉杯談笑間,就伐掉了晉攻齊之謀,退了千里之外的敵軍。這就是“上兵伐謀”。

第三個案例是春秋時秦伐晉。晉將趙盾領軍拒敵,上軍佐臾駢說:“秦軍遠來,不能持久,我們深溝高壘把他耗走就行了。”

秦軍戰也不得,退也不能。秦伯問士會怎麼辦。士會說:“這一定是臾駢的主意。不過晉軍中還有一將叫趙穿,是趙盾的堂侄,又是晉君的女婿,此人不懂軍事,恃寵而驕,好勇而狂,而且他最不服的就是臾駢當了上軍佐。咱們去騷擾趙穿的部隊,他肯定會出戰。”

依計而行,騷擾趙穿。趙穿追出來沒追上,回去大怒,說:“裹糧坐甲,就是為了殺敵。敵人來了不打,這是要幹什麼呢?!”手下人說,這是在等待時機。趙穿說:“我不管他們有什麼謀,他們不打,我自己打!”於是率本部出戰。趙盾聽說趙穿沖出去了,拿他沒辦法,還得救他,只得全軍出動,跟秦軍大戰一日,不分勝負。

寇恂之伐謀,直接把敵軍主謀殺掉了。晏子之伐謀,是伐掉了敵人未成之謀。士會之伐謀,是破了敵人已成之計,不能因為你的隊友是豬,你就跟著做豬。

這三個案例,都是“上兵伐謀”的典型案例。

-END-

為你讀歷史∣一個瞭解歷史的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