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地震現場探訪|九寨溝景區外最後一家餐廳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張恒地震後第五天,徐賢翠正守著九寨溝景區外最後一家營業的餐廳。

這家餐廳所在的區域是九寨溝景區外最繁華路段, 上百家餐廳、超市、賓館沿著301國道一一排開,從景區溝口貫連到九寨溝千古情的表演場館,旺季時,上萬遊客在這裡觀看表演,隨後流入到整條大街,但如今,只能看到徐賢翠的蒸籠孤零零的在人行道一側冒著白煙 。

九寨溝景區外最後一家餐廳的菜譜簡單,只有包子、蒸餃、豆漿、粉和麵條,

包子8元一屜,蒸餃10元一屜,豆漿2元一碗。麵條是地震後第三天徐賢翠才敢做的——煮粉不用開抽油煙機,煮麵條需要,抽油煙機聲音很大,聽不到外面的聲音,徐賢翠害怕。

地震發生時,一位顧客和徐賢翠磨著40元的折扣,數秒過後,所有的遊客轟地湧出店門,把人行道擠得密密麻麻,徐賢翠店內的兩千多元餐費也沒有來得及收,第二天,她還在餐廳背後看到了一天前就餐的遊客,

但她沒好意思去索要餐費。

徐賢翠是想走的,但是把在店內幫忙的兒子送走後,她決定留下來。一個理由是救援的人也需要吃點熱乎的飯;另一個理由是,留下來,每天總算是還能有點收入。

徐賢翠開的是一家成都家常飯店,2017年以前,只有一間20平米左右的門面。2017年,徐賢翠又租下來旁邊兩間門面,總計三間,房租一年24萬。計算上裝修的費用,今年徐賢翠投入了超過30萬元的資金,

其中一部分資金是徐賢翠借的。這是個有風險的事情,但是徐賢翠還是把店開了起來,“老人都老了,兩個小孩也都上大學了,以後用錢的時候還多”,徐賢翠表示。

徐賢翠靠著九寨溝謀生已經有10年時間了,2006年徐賢翠來到九寨溝,開始在溝口擺攤買水果,2012年徐賢翠在這條大街上開了第一家店,2017年,這家店的面積擴大到三倍。在這條大街上,上百家店主都和徐賢翠一樣,

依靠著九寨溝謀生。

一輛道路維修車輛停在了店門口,車上的道路搶修工人下車買了包子和蒸餃。這些救援者、志願者、維修人員以及記者是徐賢翠最後的顧客,雖然人數少,但一天還是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徐賢翠打算守到這些人離開的時候,“等到那個時候,九寨溝就真的沒有人了”,徐賢翠對經濟觀察網表示。

明年還是否要來把店開起來?徐賢翠心裡沒有底,她也不知道九寨溝需要多長時間的才能恢復。

但是家裡還需要用錢,欠的外債也需要慢慢還,“如果明年不開店了,我就打算出去打工。”徐賢翠說道。

(徐賢翠和她的餐廳)

(此前人滿為患的地段已經空空蕩蕩 )

(地震中受損的餐廳 )

(此前人滿為患的地段已經空空蕩蕩 )

(地震中受損的餐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