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大學生走進福州高校與企業:產教築夢 共育匠心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0日電(通訊員 彭金石)為深入調查產教深度融合模式,7月8日至14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匠心·匠新前往福州市,實地探究福建船政如何高效培養與輸送人才、企業如何高效對接並接納人才。

進而發現其創新協同發展思路,總結其產教深度融合模式,從而產生該模式的普適性思考,發現其不足之處,為實現校企雙贏、強化工匠精神、培養適合社會之需的人才盡一份力。

校徽下,隊旗旁,“匠心·匠新”即將出發。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龔子輿 攝

船政之行,實踐初始

7月10日下午,實踐隊實地參觀了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並對陳院長進行了採訪。

據介紹,學院被譽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發祥地,是“廠校合一”一體化的開創地,秉承著“社會需要什麼就教什麼”的辦學初衷、“學以致用、興邦濟世”的教育理念,目前主要實施的產教融合模式——二元制、訂單制、集團化辦學。

為使實踐隊更深入瞭解該模式,陳院長頂著烈日帶領實踐隊參觀了實驗中心以及實訓基地,

並親自示範使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因考慮到可能存在國有資產流失、打破規章制度等問題,如今集團化辦學在產權關係、利益分配、法人制度設計等方面,還較為敏感,仍需要進一步改進。”

陳院長正在為我們介紹學院發展歷程。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龔子輿 攝

船政文化,職教之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為了進一步探究現代產教深度融合模式,實踐團次日前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找尋職教發展的歷史足跡,感受船政文化的迷人魅力。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依山而建,氣勢磅礴。實踐團進入大廳,映入眼簾的是大型浮雕,展示著船政總體概況及其內涵;隨後步入樓上,

滿目圖文展板,介紹洋務運動興起背景,左宗棠、沈葆楨創立船政之艱辛,通過船政秦折、海底電費、船政成就等系統概括了船政的發展與成就;站立於各個船政輪機模型前,看到船政造船技術的發展過程及科技成果,實踐團成員心生敬意。

來到一間模擬舊時船政學堂的教室前,解說人員稱:“船政學堂教育在中國近代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開創‘廠校合一’辦學模式,

宣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採取入學招考、師夷長技、學用結合的新式教育模式,別於科舉之舊學,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用之才,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興起。”

教室中以銅鑄成的教師、學生人像栩栩如生,還原了舊時愛國志士為強大國家而不懈努力的場景。

實踐團成員在每一個展板前都駐足凝神,不由得感慨:“一部福建船政史,半部中國近代史。”船政以波瀾壯闊的歷程,獨特創新的辦學模式,濃烈赤誠的愛國情懷,在中國近代歷史中寫下光輝的一頁。

政策扶持,發展之力

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如何?為解答心中疑惑,實踐隊隨後來到福州市教育局。

職業教育處處長表示,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需要增加技術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給、高效供給,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自然隨之提高。

此外,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導致傳統的工作崗位正在逐漸減少,大量從事簡單操作的工人將面臨轉崗和失業,因此社會將增大對高水準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對職業教育發展的發展重視程度。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然後我國的國家政策還處於不配套的狀態,國外有很多配套政策,如德國配套政策做得很好。另外我國職業教育的師資結構、人事分配制度還處於很難改變的階段,職業學院必須受制於相關制度的約束。現如今國家和地方也正在出臺促進產校融合的政策。”處長笑著說,言語間透露出對職業教育發展的美好期望。

處長正在解說現代學徒制。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龔子輿 攝

新洋之旅,實踐終章。

為探究產教融合模式的具體開展情況,以及從企業角度對產教融合的看法,實踐隊13日來到與福建船政長期合作的福州新洋海事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對相關負責人林先生進行採訪。

據林總介紹,學校會面向合作企業在職員工招生,學生由校企兩方共同培養並獲得雙證書,學院也可引進企業的設備、技術等轉為自身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院校教師可在企業資金支持下將其專利智慧財產權投入市場;企業可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協定,學院按照企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結構進行人才培養,企業也會利用學校這個大平臺傳播企業文化,吸引、儲備院校人才,同時利用院校科研平臺等要素進行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當被問到合作存在的問題時,林總說:“學生來企業實習或頂崗也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由於兩方在學生實習期間的人身保障及生活成本保障未達成共識,沒有確立起可依據的規章制度,嚴重打擊學生爭取實習機會的積極性。”

林總正在講解校企合作細節。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龔子輿 攝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產教融合向更深層次發展成為必然趨勢。福建船政利用其創新性、開放性等特點將產教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果,但合作仍存在動力不足、未建立良性運行機制等問題,因此產教融合模式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校企雙方不斷探索,亦需要政策扶持。

獨特創新的辦學模式,濃烈赤誠的愛國情懷,在中國近代歷史中寫下光輝的一頁。

政策扶持,發展之力

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如何?為解答心中疑惑,實踐隊隨後來到福州市教育局。

職業教育處處長表示,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需要增加技術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給、高效供給,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自然隨之提高。

此外,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導致傳統的工作崗位正在逐漸減少,大量從事簡單操作的工人將面臨轉崗和失業,因此社會將增大對高水準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對職業教育發展的發展重視程度。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然後我國的國家政策還處於不配套的狀態,國外有很多配套政策,如德國配套政策做得很好。另外我國職業教育的師資結構、人事分配制度還處於很難改變的階段,職業學院必須受制於相關制度的約束。現如今國家和地方也正在出臺促進產校融合的政策。”處長笑著說,言語間透露出對職業教育發展的美好期望。

處長正在解說現代學徒制。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龔子輿 攝

新洋之旅,實踐終章。

為探究產教融合模式的具體開展情況,以及從企業角度對產教融合的看法,實踐隊13日來到與福建船政長期合作的福州新洋海事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對相關負責人林先生進行採訪。

據林總介紹,學校會面向合作企業在職員工招生,學生由校企兩方共同培養並獲得雙證書,學院也可引進企業的設備、技術等轉為自身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院校教師可在企業資金支持下將其專利智慧財產權投入市場;企業可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協定,學院按照企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結構進行人才培養,企業也會利用學校這個大平臺傳播企業文化,吸引、儲備院校人才,同時利用院校科研平臺等要素進行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當被問到合作存在的問題時,林總說:“學生來企業實習或頂崗也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由於兩方在學生實習期間的人身保障及生活成本保障未達成共識,沒有確立起可依據的規章制度,嚴重打擊學生爭取實習機會的積極性。”

林總正在講解校企合作細節。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龔子輿 攝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產教融合向更深層次發展成為必然趨勢。福建船政利用其創新性、開放性等特點將產教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果,但合作仍存在動力不足、未建立良性運行機制等問題,因此產教融合模式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校企雙方不斷探索,亦需要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