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隆中對”並不是諸葛亮獨有,還有兩個,一個被推行,一個被拋棄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描述出的一個戰略遠景,分析了當時天下大勢,預見三分天下的可能,為劉備擬定了實現戰略藍圖的相應對策,諸葛亮也因此走上政治舞臺。

劉備、諸葛亮的這次對答非常經典:“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能對天下大勢分析的如此透徹的不只是諸葛亮一人,袁紹手下從事沮授也曾給袁紹勾畫了一個藍圖,雖然其中馬屁話居多,但仍不失為良策,只可惜袁紹目光短淺不能採納。沮授曾向袁紹進言說:“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

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渤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溯,名重天下。雖黃巾滑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複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複,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此策甚妙,可惜沮授對牛彈琴。

另外還有一人,也有著放眼天下的見識,這個人叫魯肅。魯肅曾對孫權說:“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魯肅的建議很中肯,孫權也一直在推行,雖沒有成就“高祖之業”,但在當時,這個建議還是明智的。

可見,這些有識之士,都有自己對天下大勢的獨到見解,都有己方在整個戰略佈局中的定位,體現了這些謀略之士的遠見卓識。

體現了這些謀略之士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