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門傳承了200多年的老手藝,只有一位70高齡的老人還在延續,如今可能真的要失傳了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 美學。

最美微雜誌

古時候的書法創作

一般以濃墨為主

在書法家眼裡

墨,最見精神和力度

墨,是書寫的原料

雖黝黑,卻純淨

亦如製作者的心

.....

作為書畫的原料,墨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手工生產

大機器的咆哮

讓手工制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廣東省興寧市福興新聯村,

張姓人家聚集地,有著兩百多年的制墨歷史,被後來人稱為“墨煙張”。即使在2012年成為梅州市非遺項目,卻依舊難以阻擋歲月的洪流。制墨工藝逐漸消失,在上世紀80年代,制墨工廠就逐漸關閉。

“墨煙張”這門制墨工藝,其實一開始是從外面傳進來的。

相傳在200多年前,

有一位制墨工匠經過當地,因身體不適,只好暫時停下休息。後來病情加重,附近的百姓伸出援助之手把他接到家裡,請郎中為他治病。在百姓們的精心照料下,工匠的身體得到了恢復。為了報答他們的恩情,於是把自己的技藝“燒煙制墨法”留傳下來。從此大社下的群眾開始興起燒煙制墨業,“墨煙張”因此得名。

如今全村只有一個75歲的張洪昌,

會整套“墨煙張”墨條工藝了。

“那時候,連飛過墨煙張的禾花雀都是黑的!”這句話在當地,被人們當做諺語一樣傳下來了。然而時至今日,很多年輕人只聽父輩們口口相傳,卻始終沒有見過,也就失去了對制墨的興趣。

張洪昌16歲就跟隨父輩在制墨廠制墨了

後來隨著手工制墨逐漸被大機器取代

於是也乾脆不做了

就在老人感歎“墨煙張”這門傳統工藝將後繼無人時,一個年輕人來到了他面前。

2016年,墨煙張後人,美術老師、青年版畫家張清林,決定復活這門古老的手工藝。於是從廣州回到故鄉,追尋制墨歷史,拜訪制墨老藝人,

並學習傳統松煙制墨之法。他希望自己能從中一窺門徑,繼承並發揚先輩們的手工藝。

經過多次的交流,老人同意再親自制一次墨,把這門技藝傳下去。

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

屋內的破敗讓人唏噓不已

老人再一次回到這裡

繁華不再,只剩下

未曾打掃過的一層灰漬

柴 火 熬 膠

“還是辛苦點翻出以前的大鍋大灶來熬,以前一直都是這樣做的。”老人說。

從舊倉庫裡找出40年前剩下的松煙和牛皮

篩選,稱重,洗淨

用水泡兩天后,放大鍋裡溫火熬制

耗時兩天,並且要在一旁

不斷攪拌,加水

等到熬成皮羹似,再過濾雜質

趁 熱 撈 煙

撈煙,是制墨過程最為關鍵的技藝。稠膠加上適量的松煙,一直攪拌成團,做成一個個墨球。這當中一切的把握,沒有敲門,全靠自己的經驗。

幾十公斤的墨煙,對於年愈70的老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隨時可能體力不支。而這種活,以前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來做。

捶 鍛

剛剛揉搓好的大墨球

在還未完全成型的時候

需要用大鐵錘反復捶打

這一錘一打,需要上千次

而大鐵錘的重量,有20公斤

很難想像,手工藝人們

就是靠著一雙手

完成了墨餅的製作

醒 墨

經過捶打的墨餅

不能直接使用

需要晾乾一個晚上

讓其自行發生變化

炭 火 烤 墨

第二天一大早

把晾乾的墨餅放置火爐上

用炭火將其水分蒸發

也可以加入適當的樟腦,麝香等藥材

這樣生產出來的墨可以止血、

治皮膚瘡毒、腮腺炎。

分量捶打、揉形入模

將大塊的墨餅分成若干小塊

用秤砣稱重

得益于先輩們的高超智慧

先輩們製作的制墨凳子

不僅可以稱重,也可以壓模

一步到位

開 模

經過不停的打磨,墨條慢慢成形,有了初始的形狀。

墨條出模後還需要修形、晾曬、描金、上光……最後松煙香墨才能最終成型。一塊完整的墨煙就製成了。

時隔多年後,老人再一次的製作了墨煙。老人高興的說,這應該算是四十年來做得最好的一鍋松煙墨了。

儘管“墨煙張”工藝留傳了200多年,製作出來的墨煙也非常好用。書寫流暢,可以隨心所欲,毫無阻塞之感。

但是老人也很無奈,“我最憂心的就是,這手藝似乎就要在墨煙張消亡,其實墨煙張已經名不副實四十年了。”

太公張蔭焦當年自刻的煙墨宣傳印版(左),祖傳的制墨模具(右)。

如今,飛過“墨煙張”上空的鳥兒

再也沒有被染成黑色

時代在變

只剩下75歲高齡的老人

依舊還記得

當初的揮汗如雨

欣慰的是

只要有人在做

總是有希望的

文:看道

看道原創編撰,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end-

東方的。生活的。最美微雜誌。

生 如 芥 子 有 須 彌

心 似 微 塵 藏 大 千

中國最有價值和影響力的生活美學傳播機構之一

每日分享最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新鮮資訊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商城,挑選最有品位的禮物~~

柴 火 熬 膠

“還是辛苦點翻出以前的大鍋大灶來熬,以前一直都是這樣做的。”老人說。

從舊倉庫裡找出40年前剩下的松煙和牛皮

篩選,稱重,洗淨

用水泡兩天后,放大鍋裡溫火熬制

耗時兩天,並且要在一旁

不斷攪拌,加水

等到熬成皮羹似,再過濾雜質

趁 熱 撈 煙

撈煙,是制墨過程最為關鍵的技藝。稠膠加上適量的松煙,一直攪拌成團,做成一個個墨球。這當中一切的把握,沒有敲門,全靠自己的經驗。

幾十公斤的墨煙,對於年愈70的老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隨時可能體力不支。而這種活,以前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來做。

捶 鍛

剛剛揉搓好的大墨球

在還未完全成型的時候

需要用大鐵錘反復捶打

這一錘一打,需要上千次

而大鐵錘的重量,有20公斤

很難想像,手工藝人們

就是靠著一雙手

完成了墨餅的製作

醒 墨

經過捶打的墨餅

不能直接使用

需要晾乾一個晚上

讓其自行發生變化

炭 火 烤 墨

第二天一大早

把晾乾的墨餅放置火爐上

用炭火將其水分蒸發

也可以加入適當的樟腦,麝香等藥材

這樣生產出來的墨可以止血、

治皮膚瘡毒、腮腺炎。

分量捶打、揉形入模

將大塊的墨餅分成若干小塊

用秤砣稱重

得益于先輩們的高超智慧

先輩們製作的制墨凳子

不僅可以稱重,也可以壓模

一步到位

開 模

經過不停的打磨,墨條慢慢成形,有了初始的形狀。

墨條出模後還需要修形、晾曬、描金、上光……最後松煙香墨才能最終成型。一塊完整的墨煙就製成了。

時隔多年後,老人再一次的製作了墨煙。老人高興的說,這應該算是四十年來做得最好的一鍋松煙墨了。

儘管“墨煙張”工藝留傳了200多年,製作出來的墨煙也非常好用。書寫流暢,可以隨心所欲,毫無阻塞之感。

但是老人也很無奈,“我最憂心的就是,這手藝似乎就要在墨煙張消亡,其實墨煙張已經名不副實四十年了。”

太公張蔭焦當年自刻的煙墨宣傳印版(左),祖傳的制墨模具(右)。

如今,飛過“墨煙張”上空的鳥兒

再也沒有被染成黑色

時代在變

只剩下75歲高齡的老人

依舊還記得

當初的揮汗如雨

欣慰的是

只要有人在做

總是有希望的

文:看道

看道原創編撰,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end-

東方的。生活的。最美微雜誌。

生 如 芥 子 有 須 彌

心 似 微 塵 藏 大 千

中國最有價值和影響力的生活美學傳播機構之一

每日分享最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新鮮資訊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商城,挑選最有品位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