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九寨溝地震七日祭

8月8日晚9時19分,

大地震顫,巨石滾落。

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又一次讓全國的目光投向四川。

災難帶給人們無盡的傷痛,也帶來了絕地而起的重生。

對記者們來說,每一次災難報導都是一種考驗和自我較量。

今天,九寨溝地震發生第七日,

我們告訴你,在那些動人的文字、感人的圖片報導背後,

他們的感動與思考。

梁現瑞在九寨溝採訪震後電力搶修

這一次,想哭就哭吧

梁現瑞

在十年的記者生涯中,“8.8”九寨溝地震是我經歷的第三場7.0級以上的地震,

前兩次分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強烈地震,其間還間或有一些別的災害,比如前不久的茂縣疊溪山體高位垮塌。

從某種程度上說,作為一名記者,我是在報導災難中不斷成長起來的。站在從業十年的歷史節點上,回首過往災難報導的歷程,反觀這一次的災難報導,深感其間的變化之大。

其中最明顯的是,災難發生後,滿屏“**不哭”“**堅強”的災難腔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更人性化的故事,

更理性的聲音。

一篇篇聚焦個人命運的真實故事,頻頻出現在各個新聞埠,文內直面生命的逝去,人類在大自然破壞力面前的渺小與無力。

這些生死故事中,主角悲痛,記者心痛,讀者淚目,一種共同的情緒在指尖蔓延、激蕩,正是這種“共情”的態勢,催生著心靈的“共鳴”,在讀者與記者之間,在中國與世界之間。

反觀彼時,我們缺乏的或許正是這種“共情”和“共鳴”,

當媒體在大喊“**不哭”的時候,我們的讀者、報導物件正處於失去親人和財產的悲痛當中,不同的情緒如同一座大山,將我們和讀者隔開了。

一個正常的人,遭遇了突然的災難,甚至失去了至親至愛的人,他們的情緒失控,會哭,會喊 ,這原本是人之常情,沒有一個人,一個國家可以例外。

這一次,我們靜下心來,直面眼淚,想哭就哭吧。

理性,要求記者擯棄英雄主義,採訪報導不添亂,

追求新聞文明,還災難一個全息的景觀足矣,這是災難報導走向成熟的表現。

最溫暖人心的力量

徐中成

8日晚9點過,地震發生後,作為在阿壩州駐站的記者,我第一時間拿起背包就跑到州政府那裡。確認消息後,我緊跟著出發去九寨溝縣。

9日淩晨3點過,抵達九寨溝關門子處時,這裡山體嚴重垮塌,阻斷道路30多米。趕去搶險救災的若爾蓋救援隊隊長王勇對集合的隊員們說,

“不能再等,要趕快去重災區。路斷了,我們走路沖過去!”這個瘦瘦高高的藏族漢子帶領的救援隊有民兵、醫生和公安幹警、消防戰士共30多人。

四周是不斷滑落的碎石,說實話,我心裡也有點發虛。但第一時間深入到震中核心區,探究災情真相,是我的職業使命。沒什麼可猶豫的,沖吧!

危險的垮塌地段,我們相互攙扶,深一腳淺一腳,有序爬過塌下的巨石堆和大樹。暗黑的夜,遠處還不時傳來山石垮塌的巨響聲。王勇一邊組織大家一路小跑,一邊鼓勵掉隊的隊員,“一個都不能掉隊。”急促的腳步聲,成了這個黑夜最溫暖的聲音。

近20公里、3個多小時的急行軍,我們終於趕到受災嚴重地——九寨天堂。這一生,沒想到在這個時候自己也這麼能走、能跑。

那天,在九寨天堂看到那對夫妻遊客時,感覺有點特別,一是男的頭上有紗布包紮,說明受傷了。二是很多遊客都急著排隊坐車離開,他們沒有排隊,也沒有離開的意思,顯得很另類。職業的敏感讓我想要去接近他們。

結果,這果然是很有故事的一對。

丈夫為了保護妻子,在山搖地動時,他用身子護住妻子。在逃離時,他的鞋子掉了,地上又全是玻璃渣,酒店廚師把他們背出來,疏散出來。遊客還給他們送衣服。消防、酒店工作人員冒險給他們找身份證等物品。一路上,很多人幫他們,讓他們感到很溫暖。他們也願意,把撤離機會先讓給酒店的其他遊客。

雖然經歷了驚心動魄的生死時刻,但在採訪時,夫妻倆不時對我微笑,平和的神情也讓我很感動。

活著,還能彼此依偎,這是最溫暖人心的力量了。

難忘的3個瞬間

付真卿

從地震發生到現在,3個瞬間,終身難忘。

第一個瞬間是8月9日下午,達州消防支隊的苟鳳林向我們揮手道別,然後轉身。當時我們正在往熊貓海的路上,兩處巨大的塌方體中間。大約十幾分鐘前發生了一次強餘震,兩邊的亂石堆都在冒白煙,遠處轟隆作響。

我承認,當時腿軟了一下。這是我記者生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脅。說句不怕死很容易,但真正遇上了,沒有不怕的。

現場有7個記者,26名消防隊員。簡單商量後,苟鳳林他們決定要繼續向前。要不要跟?我們7個人都有些猶豫,天馬上就要黑了。最後是苟鳳林給了大家一個臺階,“記者同志就不要去了。”

返回的路上,心裡是有些懊惱的,覺得自己關鍵時刻慫了,腦子中不斷閃回苟鳳林跟轉身離去的畫面。或許我們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人再正常不過的選擇,但做出另外選擇的那26個人,無疑是真的英雄。

第二個瞬間是10日中午,西林鳳騰的直升機裹著狂風降落在五花海觀景臺上,在場所有人都在振臂高呼,那個場景,真心是燃爆了。幾分鐘前,我看到直升機在五花海上盤旋時,心裡就在嘀咕,他不會真的想降下來吧,因為那個觀景台實在太小了。

更讓人吃驚的是,直升機竟然是來救我們的。“你們統計一下,這裡有多少人?”這是消防隊員下飛機跑過來說的第一句話。後來才知道,那架直升機在救援熊貓海被困的10名群眾途中路過五花海,發現下面有人,以為也是被困群眾。不放棄任何一個人,這或許是地震中最美麗的一個誤會。

第三個瞬間是8月13日晚上,我在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專家陳曉清的電腦上,看到了當天他拍下的五花海的照片,那抹清澈多彩的藍。

三天前經過五花海時一潭渾水帶給我的壓抑,瞬間一掃而空。

對於九寨溝,我是有特殊情感的。我大學專業是旅遊管理,九寨溝就是四川旅遊的王牌,是景區規劃的典範。很多同學都來這裡做過教學實習,我自己也來過兩次,對這裡的每一個海子都很熟悉,很清楚九寨溝對於當地,對於阿壩州甚至整個四川的意義。

我並不擔心災區的房屋設施修復,不擔心受災群眾的安置,這些都是人力所能為之,但九寨歸來不看水,需要的是上天的恩賜。

所以,看到海子裡的水重新變藍,像過去一般似真似幻,對九寨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消息。

鏡海邊 那些花兒朵朵

吳楚瞳

我喜歡花。那些花兒,總能讓人感受到生活與生命的美好。

8月10日下午,和同事挺進九寨溝。我們的任務,是拍攝並記錄九寨溝的海子現狀。

第一個海子是蘆葦海,從火花海奔流而下的激流,讓許多蘆葦倒伏。海子裡的水正在慢慢變得碧藍,九寨溝的傷,雖在目之所及處,但我最初的疼痛,竟緣自那些倒伏的蘆葦。

在溝裡,我們經歷了兩次餘震,遇到餘震斷路三次堵車。我們徒步跑過亂石灘,也試過的正在滾石頭的山體下,邊觀察邊搬開大石頭以便車輛通車。我們路過了很多人惋惜的火花海和諾日朗瀑布,於我而言,只是盡一個記者的本份,忠實地記錄著所有已經變化或者變化著的美景。

在每一個海子,我都在觀察著所有的綠樹草叢,尋找著倖存的花兒。九寨溝每一個海子的美,都因為這一切顯得更美。

終於,在鏡海邊,公路的護欄外,臨近海子的地方地方,有一大叢粉色的花兒,在風中輕輕搖曳。我不知道這些花兒的名字,但她們就那樣在流水潺潺的海子邊,不管不顧地盛開著、美麗著,仿佛什麼也沒有發生。

恍惚間,讓你覺得,九寨溝,還是原來的樣子。

鏡海再往前的路斷了,當地人告誡我們不能再往前走,翻過前面的山就是震中。我停下來,用手機錄了一段小視頻。

我想要一直記得那些花兒的姿態,記得鏡海邊的流水聲;記得,九寨溝,一直那麼美!

讓人哽咽的力量

熊筱偉

有一種說法:在惡劣環境下,人更容易表現出惡的一面。

至少在地震後的九寨溝,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發現熊貓海有人被困,兩個環衛工忘了自己都是被困人員,不拼命往溝外跑不說,居然還反起走,冒著橫飛亂石往溝裡爬了1個多小時,抬出一條橡皮艇把人接出來;

被困了2天,終於見到直升機的時候,有人堅持要把有限座位讓給其他人,即便餘震不斷,自己也要留在最後,只是因為“我老婆先走了,我不能再先走。”

……

這些行為,都基於太樸素的想法,樸素到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為啥子自己有危險,還要想到別人的死活,還要為了別人不顧自己的死活。“沒啥子想法,在這個情況下就這個樣子做”,是他們最多的回答。

我並不想探討人性善惡的大命題,只是覺得在生死攸關的時候,能有人用盡自己的生命,去溫暖一個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一幕幕場景本身,就有一股讓人哽咽的力量。

災難報導和普通的新聞報導不同,它更需要愛心。尊重生命,尊重逝者家屬的感受,尊重讀者的接受力。我們的記者,用克制的採訪和細膩的筆觸,傳遞出愛。

不打擾的溫柔

李欣憶

九寨溝地震首批遇難者名單公佈時,11個月大的女嬰瑤瑤出現在第二個。看到名單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止不住往外湧,這個被導遊張立、遊客林旭、騎摩托車的藏族大哥接力救援的孩子,還是沒能闖過難關。

很快,我開始收拾衣物。這份職業催促我,必須趕快冷靜下來,尋找瑤瑤的親人,做更多的採訪,必要時可能需要去趟瑤瑤在松潘縣進安鎮的家。

我們找遍了成都、綿陽、九寨溝縣、松潘縣的醫院,找遍了松潘縣進安鎮的大街小巷,找遍了接力救援的導遊、遊客……費盡心力,我們終於拿到了瑤瑤父母及外公的聯繫方式。

但是,在可以展開採訪的關鍵時候,我卻始終撥不出那一串號碼。

說什麼呢?安慰嗎?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

聊什麼呢?回憶嗎?任何回憶都是撕開的傷口。

抱歉,我們最終讓讀者看到的是一篇殘缺的報導。因為不打擾的溫柔,將影響新聞的豐滿。

但,這是一種選擇。

也許是萍水相逢的我們,能為瑤瑤和她的家人留下的,最後的溫柔。

以後每年去拍重生的九寨

華小峰

災難面前,用鏡頭記錄新聞現場,是我的職業本能。這一次,我的鏡頭對準了另一名攝影師——桑吉。

桑吉從2008年8月8日開始,在九寨溝管理局擔任專職攝影師,沒想到9年後,在同一天,他遇到了這麼大的地震。

“這9年時間,九寨溝的春夏秋冬、山山水水我全部都拍過。”扛著三腳架的桑吉冒著餘震的危險,和同事一道翻越震後的火花海底部,近距離拍完火花海奇特地貌後對我說。

地震發生後,作為九寨溝的專職攝影師,桑吉內心的焦灼是不言而喻的。8日當晚,借著月光就背起相機進入了景區。到現在,桑吉已經4進九寨溝景區腹地,拍下了大量的震後九寨溝現狀圖像,塌方嚴重的地方,他就使用無人機航拍,在震後的第二天進入火花海拍攝時,遇到了強烈的餘震,桑吉手指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告訴我:“這塊石頭差點就把我打飛,事後想起太后怕了。”

桑吉家就在九寨溝,地震發生後,看到自己家人沒問題,就趕緊集中寨子裡的年輕人,把寨子裡的老人先疏散到安全地,讓人開起裝載機就往景區方向搶通。

“我也不曉得,也許拍這些照片會在進一步制定一些方案會有一些根據吧!”“震後這幾天,寨子裡的人或多或少都來看火花海,畢竟九寨溝帶給了他們太多。”說完這些,滿臉疲憊的桑吉眼裡已經浸滿了淚水。

而我,也只能埋下頭,裝著撥弄手中的相機,不好意思讓他看到我眼裡泛起的淚花。

我和桑吉約定,以後每年,一起拍重生的九寨。

王勇一邊組織大家一路小跑,一邊鼓勵掉隊的隊員,“一個都不能掉隊。”急促的腳步聲,成了這個黑夜最溫暖的聲音。

近20公里、3個多小時的急行軍,我們終於趕到受災嚴重地——九寨天堂。這一生,沒想到在這個時候自己也這麼能走、能跑。

那天,在九寨天堂看到那對夫妻遊客時,感覺有點特別,一是男的頭上有紗布包紮,說明受傷了。二是很多遊客都急著排隊坐車離開,他們沒有排隊,也沒有離開的意思,顯得很另類。職業的敏感讓我想要去接近他們。

結果,這果然是很有故事的一對。

丈夫為了保護妻子,在山搖地動時,他用身子護住妻子。在逃離時,他的鞋子掉了,地上又全是玻璃渣,酒店廚師把他們背出來,疏散出來。遊客還給他們送衣服。消防、酒店工作人員冒險給他們找身份證等物品。一路上,很多人幫他們,讓他們感到很溫暖。他們也願意,把撤離機會先讓給酒店的其他遊客。

雖然經歷了驚心動魄的生死時刻,但在採訪時,夫妻倆不時對我微笑,平和的神情也讓我很感動。

活著,還能彼此依偎,這是最溫暖人心的力量了。

難忘的3個瞬間

付真卿

從地震發生到現在,3個瞬間,終身難忘。

第一個瞬間是8月9日下午,達州消防支隊的苟鳳林向我們揮手道別,然後轉身。當時我們正在往熊貓海的路上,兩處巨大的塌方體中間。大約十幾分鐘前發生了一次強餘震,兩邊的亂石堆都在冒白煙,遠處轟隆作響。

我承認,當時腿軟了一下。這是我記者生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脅。說句不怕死很容易,但真正遇上了,沒有不怕的。

現場有7個記者,26名消防隊員。簡單商量後,苟鳳林他們決定要繼續向前。要不要跟?我們7個人都有些猶豫,天馬上就要黑了。最後是苟鳳林給了大家一個臺階,“記者同志就不要去了。”

返回的路上,心裡是有些懊惱的,覺得自己關鍵時刻慫了,腦子中不斷閃回苟鳳林跟轉身離去的畫面。或許我們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人再正常不過的選擇,但做出另外選擇的那26個人,無疑是真的英雄。

第二個瞬間是10日中午,西林鳳騰的直升機裹著狂風降落在五花海觀景臺上,在場所有人都在振臂高呼,那個場景,真心是燃爆了。幾分鐘前,我看到直升機在五花海上盤旋時,心裡就在嘀咕,他不會真的想降下來吧,因為那個觀景台實在太小了。

更讓人吃驚的是,直升機竟然是來救我們的。“你們統計一下,這裡有多少人?”這是消防隊員下飛機跑過來說的第一句話。後來才知道,那架直升機在救援熊貓海被困的10名群眾途中路過五花海,發現下面有人,以為也是被困群眾。不放棄任何一個人,這或許是地震中最美麗的一個誤會。

第三個瞬間是8月13日晚上,我在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專家陳曉清的電腦上,看到了當天他拍下的五花海的照片,那抹清澈多彩的藍。

三天前經過五花海時一潭渾水帶給我的壓抑,瞬間一掃而空。

對於九寨溝,我是有特殊情感的。我大學專業是旅遊管理,九寨溝就是四川旅遊的王牌,是景區規劃的典範。很多同學都來這裡做過教學實習,我自己也來過兩次,對這裡的每一個海子都很熟悉,很清楚九寨溝對於當地,對於阿壩州甚至整個四川的意義。

我並不擔心災區的房屋設施修復,不擔心受災群眾的安置,這些都是人力所能為之,但九寨歸來不看水,需要的是上天的恩賜。

所以,看到海子裡的水重新變藍,像過去一般似真似幻,對九寨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消息。

鏡海邊 那些花兒朵朵

吳楚瞳

我喜歡花。那些花兒,總能讓人感受到生活與生命的美好。

8月10日下午,和同事挺進九寨溝。我們的任務,是拍攝並記錄九寨溝的海子現狀。

第一個海子是蘆葦海,從火花海奔流而下的激流,讓許多蘆葦倒伏。海子裡的水正在慢慢變得碧藍,九寨溝的傷,雖在目之所及處,但我最初的疼痛,竟緣自那些倒伏的蘆葦。

在溝裡,我們經歷了兩次餘震,遇到餘震斷路三次堵車。我們徒步跑過亂石灘,也試過的正在滾石頭的山體下,邊觀察邊搬開大石頭以便車輛通車。我們路過了很多人惋惜的火花海和諾日朗瀑布,於我而言,只是盡一個記者的本份,忠實地記錄著所有已經變化或者變化著的美景。

在每一個海子,我都在觀察著所有的綠樹草叢,尋找著倖存的花兒。九寨溝每一個海子的美,都因為這一切顯得更美。

終於,在鏡海邊,公路的護欄外,臨近海子的地方地方,有一大叢粉色的花兒,在風中輕輕搖曳。我不知道這些花兒的名字,但她們就那樣在流水潺潺的海子邊,不管不顧地盛開著、美麗著,仿佛什麼也沒有發生。

恍惚間,讓你覺得,九寨溝,還是原來的樣子。

鏡海再往前的路斷了,當地人告誡我們不能再往前走,翻過前面的山就是震中。我停下來,用手機錄了一段小視頻。

我想要一直記得那些花兒的姿態,記得鏡海邊的流水聲;記得,九寨溝,一直那麼美!

讓人哽咽的力量

熊筱偉

有一種說法:在惡劣環境下,人更容易表現出惡的一面。

至少在地震後的九寨溝,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發現熊貓海有人被困,兩個環衛工忘了自己都是被困人員,不拼命往溝外跑不說,居然還反起走,冒著橫飛亂石往溝裡爬了1個多小時,抬出一條橡皮艇把人接出來;

被困了2天,終於見到直升機的時候,有人堅持要把有限座位讓給其他人,即便餘震不斷,自己也要留在最後,只是因為“我老婆先走了,我不能再先走。”

……

這些行為,都基於太樸素的想法,樸素到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為啥子自己有危險,還要想到別人的死活,還要為了別人不顧自己的死活。“沒啥子想法,在這個情況下就這個樣子做”,是他們最多的回答。

我並不想探討人性善惡的大命題,只是覺得在生死攸關的時候,能有人用盡自己的生命,去溫暖一個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一幕幕場景本身,就有一股讓人哽咽的力量。

災難報導和普通的新聞報導不同,它更需要愛心。尊重生命,尊重逝者家屬的感受,尊重讀者的接受力。我們的記者,用克制的採訪和細膩的筆觸,傳遞出愛。

不打擾的溫柔

李欣憶

九寨溝地震首批遇難者名單公佈時,11個月大的女嬰瑤瑤出現在第二個。看到名單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止不住往外湧,這個被導遊張立、遊客林旭、騎摩托車的藏族大哥接力救援的孩子,還是沒能闖過難關。

很快,我開始收拾衣物。這份職業催促我,必須趕快冷靜下來,尋找瑤瑤的親人,做更多的採訪,必要時可能需要去趟瑤瑤在松潘縣進安鎮的家。

我們找遍了成都、綿陽、九寨溝縣、松潘縣的醫院,找遍了松潘縣進安鎮的大街小巷,找遍了接力救援的導遊、遊客……費盡心力,我們終於拿到了瑤瑤父母及外公的聯繫方式。

但是,在可以展開採訪的關鍵時候,我卻始終撥不出那一串號碼。

說什麼呢?安慰嗎?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

聊什麼呢?回憶嗎?任何回憶都是撕開的傷口。

抱歉,我們最終讓讀者看到的是一篇殘缺的報導。因為不打擾的溫柔,將影響新聞的豐滿。

但,這是一種選擇。

也許是萍水相逢的我們,能為瑤瑤和她的家人留下的,最後的溫柔。

以後每年去拍重生的九寨

華小峰

災難面前,用鏡頭記錄新聞現場,是我的職業本能。這一次,我的鏡頭對準了另一名攝影師——桑吉。

桑吉從2008年8月8日開始,在九寨溝管理局擔任專職攝影師,沒想到9年後,在同一天,他遇到了這麼大的地震。

“這9年時間,九寨溝的春夏秋冬、山山水水我全部都拍過。”扛著三腳架的桑吉冒著餘震的危險,和同事一道翻越震後的火花海底部,近距離拍完火花海奇特地貌後對我說。

地震發生後,作為九寨溝的專職攝影師,桑吉內心的焦灼是不言而喻的。8日當晚,借著月光就背起相機進入了景區。到現在,桑吉已經4進九寨溝景區腹地,拍下了大量的震後九寨溝現狀圖像,塌方嚴重的地方,他就使用無人機航拍,在震後的第二天進入火花海拍攝時,遇到了強烈的餘震,桑吉手指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告訴我:“這塊石頭差點就把我打飛,事後想起太后怕了。”

桑吉家就在九寨溝,地震發生後,看到自己家人沒問題,就趕緊集中寨子裡的年輕人,把寨子裡的老人先疏散到安全地,讓人開起裝載機就往景區方向搶通。

“我也不曉得,也許拍這些照片會在進一步制定一些方案會有一些根據吧!”“震後這幾天,寨子裡的人或多或少都來看火花海,畢竟九寨溝帶給了他們太多。”說完這些,滿臉疲憊的桑吉眼裡已經浸滿了淚水。

而我,也只能埋下頭,裝著撥弄手中的相機,不好意思讓他看到我眼裡泛起的淚花。

我和桑吉約定,以後每年,一起拍重生的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