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吉利以全球協同效應制定遊戲規則

時代週報記者 劉陽 發自杭州

盤點大眾旗下的品牌,

已經有奧迪、斯柯達、賓利、蘭博基尼、布加迪、保時捷等等;如今中國汽車民營企業代表之一的吉利也效仿這家“德國戰車”,不僅“孩子”多,而且個個有一技之長,派往不同的細分市場去“打架”。

事實證明,吉利的這種並購策略,正是其選擇快速向全球公司轉型的一條捷徑。從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成績來看,吉利總計實現銷售53萬輛,同比增長接近90%,行業排名前進4位到第6位,自主品牌則是第一位。

如今吉利已經成為中國汽車行業首家跨國公司,而且持續六年進入世界500強榜單。

吉利的成功經驗是什麼?中國其他自主品牌車企是否可以效仿?8月4日下午,在吉利汽車杭州灣研發中心,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張愛群等一眾高管,就李書福布下的這個中國“大眾”版圖,給出了詳細解讀。

向全球公司轉型

吉利汽車的全球市場佈局早就開始啟動。

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團正式完成對福特汽車公司旗下富豪轎車公司的全部股權收購。當時吉利的發展很不樂觀,富豪也是賠錢在苦苦支撐,吉利最後通過借貸資金收購了富豪,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冒險的做法。今天看來,吉利的眼光是長遠的,富豪不僅提升了吉利的全球品牌力,也給吉利灌入了大量先進的汽車製造技術。

隨後,吉利還收購了澳大利亞著名的自動變速箱生產商DSI。

因為福特減產和雙龍倒閉等眾多原因導致其面臨破產,吉利以很低的價格收購了DSI,並且學到了一定的自動變速箱技術,後來又以很高的價格把DSI賣給了雙林集團,狠賺了筆差價。

2013年,吉利收購倫敦黑色計程車生產商英國錳銅控股,並將後者全部業務與核心資產盡收囊中。2017年6月23日,吉利又與馬來西亞DRB-HICOM集團簽署最終協定,收購DRB旗下寶騰汽車49.9%的股份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通過此舉,吉利正可把旗下品牌右舵版本投產到寶騰,並借助於馬來西亞當地逐漸開放的政策優惠,打開整個東南亞的市場。而蓮花將會被吉利重新設計和升級後繼續銷售歐洲市場,另外,蓮花所擁有的跑車技術將會被吉利吸取和利用,未來可能通過這些技術打造一個全新的品牌在國內銷售。吉利的收購還有很多,甚至收購了矽谷的飛行汽車公司,

為未來可能存在的細分市場進行佈局。

這樣,吉利集團擁有了吉利、領克、富豪、倫敦計程車、路特斯等汽車品牌,覆蓋主流品牌、豪華品牌、超豪華品牌,戰線擴張至歐洲、東南亞。同時,在產業協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吉利的全球化佈局。有分析指出,吉利在開放合作中通過跨國並購整合資源,實現全球協作發展,代表了我國製造業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摸索和嘗試。

合資公司節約大筆費用

吉利眾多的並購整合操作中,最經典的,就是對富豪的兼收並蓄。今年8月4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再次與富豪汽車簽約,成立一家技術合資公司。新公司按照50:50的股比,通過相互授權的方式,實現整車架構技術、高效清潔動力總成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共用與零部件聯合採購。

其實,吉利控股收購富豪7年來,雙方已經簽署過多份技術轉讓協定,甚至雙方共同開發了全新的中級車模組架構CMA,吉利在CMA架構上打造領克品牌,富豪則在CMA架構上打造40系列產品。這一次的“親上加親”,吉利在研發、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全球協同效應會進一步顯現。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張愛群在吉利全球協同發展新路徑專題研討會上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吉利-富豪技術合資公司是中國汽車企業首次與國際豪華汽車品牌建立全面技術授權、協同採購的戰略合作關係。吉利和富豪將共同承擔未來的研發費用和相應的採購成本,旗下的前沿技術也將通過技術合資公司授權,在吉利控股集團內跨品牌共用。”

自德國大眾來到中國,與上汽進行合資,中國的汽車合資史已經有32年,生產技術,主要由外方公司向合資或中方公司進行轉讓。但是,這種方式,除了技術轉讓費外,每生產一輛車,還需要支付相應的技術費用,可謂花費巨大。吉利則徹底地改變了遊戲規則,吉利-富豪通過交叉授權,每輛車都不再需要給錢了。

雖然,戴姆勒曾經無償向北汽股份轉讓賓士E級車加長版V212平臺技術,寶馬也向華晨轉讓過N20發動機技術,這些都屬於外方向中方進行的完全技術轉讓,但是,“合資公司使合作有了更加統一規範的形式,雙方共同派遣團隊在合資公司裡,對技術合作、供應鏈開拓,形成更加緊密及時的協同。”張愛群這樣解釋說。

探索全球協作發展模式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汽車領域專家李萬里在研討會上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企業海外並購的重點不只是並購技術或者品牌,更是獲得技術創新能力,重在提升持續競爭力。通過並購與整合形成的協同再創新能力,形成品牌與技術的全球協同發展,這才是提升中國企業持續競爭力的關鍵。”

與中國其他汽車公司不同,吉利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外延和內生兩種方式並重的發展道路,通過全球並購融入全球價值鏈。上述高管對記者表示,吉利一方面結合自身發展的戰略需要,在全球市場不斷尋找適合的並購物件,以實現外延式成長;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借助被收購公司的技術能力和組織資源,來提升自己的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利用能力,促進內生有機成長。

事實上,吉利一直通過產品的出口、海外建廠和跨國並購等形式,不斷向海外市場擴張,在全球尋找性價比最高的生產要素加以整合,在全球最適合的地點配置價值鏈的各個環節。

目前,吉利已經在研發基礎最好的地點設立了研發和設計中心、在勞動力性價比最高的地點設立了製造組裝基地、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建立了行銷服務基地。讓李書福本人都倍感驕傲的事實是,吉利正不僅融入全球價值鏈,而且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升級。

從1997年開始造車,到2011年,吉利用了將近15年的時間,實現了銷售1000萬輛、營業額1000億元;此後的5年,到2016年,就實現了2000億元的營業額;再經過僅僅一年的時間,到今年底,吉利的營業額很可能會超過3000億元。這種加速度的奔跑,正是吉利通過集中優勢、打通壁壘,全力推進技術的深度共用,從而讓其全球協同發展的效應日漸顯現。

“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這個作為李書福當初打造吉利的願景,如今正通過其全球協同效應逐步實現。同時,在如今這股汽車產業變革大潮中,吉利會否成為全球汽車工業中的一名有力領導者,值得期待。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合資公司節約大筆費用

吉利眾多的並購整合操作中,最經典的,就是對富豪的兼收並蓄。今年8月4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再次與富豪汽車簽約,成立一家技術合資公司。新公司按照50:50的股比,通過相互授權的方式,實現整車架構技術、高效清潔動力總成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共用與零部件聯合採購。

其實,吉利控股收購富豪7年來,雙方已經簽署過多份技術轉讓協定,甚至雙方共同開發了全新的中級車模組架構CMA,吉利在CMA架構上打造領克品牌,富豪則在CMA架構上打造40系列產品。這一次的“親上加親”,吉利在研發、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全球協同效應會進一步顯現。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張愛群在吉利全球協同發展新路徑專題研討會上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吉利-富豪技術合資公司是中國汽車企業首次與國際豪華汽車品牌建立全面技術授權、協同採購的戰略合作關係。吉利和富豪將共同承擔未來的研發費用和相應的採購成本,旗下的前沿技術也將通過技術合資公司授權,在吉利控股集團內跨品牌共用。”

自德國大眾來到中國,與上汽進行合資,中國的汽車合資史已經有32年,生產技術,主要由外方公司向合資或中方公司進行轉讓。但是,這種方式,除了技術轉讓費外,每生產一輛車,還需要支付相應的技術費用,可謂花費巨大。吉利則徹底地改變了遊戲規則,吉利-富豪通過交叉授權,每輛車都不再需要給錢了。

雖然,戴姆勒曾經無償向北汽股份轉讓賓士E級車加長版V212平臺技術,寶馬也向華晨轉讓過N20發動機技術,這些都屬於外方向中方進行的完全技術轉讓,但是,“合資公司使合作有了更加統一規範的形式,雙方共同派遣團隊在合資公司裡,對技術合作、供應鏈開拓,形成更加緊密及時的協同。”張愛群這樣解釋說。

探索全球協作發展模式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汽車領域專家李萬里在研討會上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企業海外並購的重點不只是並購技術或者品牌,更是獲得技術創新能力,重在提升持續競爭力。通過並購與整合形成的協同再創新能力,形成品牌與技術的全球協同發展,這才是提升中國企業持續競爭力的關鍵。”

與中國其他汽車公司不同,吉利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外延和內生兩種方式並重的發展道路,通過全球並購融入全球價值鏈。上述高管對記者表示,吉利一方面結合自身發展的戰略需要,在全球市場不斷尋找適合的並購物件,以實現外延式成長;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借助被收購公司的技術能力和組織資源,來提升自己的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利用能力,促進內生有機成長。

事實上,吉利一直通過產品的出口、海外建廠和跨國並購等形式,不斷向海外市場擴張,在全球尋找性價比最高的生產要素加以整合,在全球最適合的地點配置價值鏈的各個環節。

目前,吉利已經在研發基礎最好的地點設立了研發和設計中心、在勞動力性價比最高的地點設立了製造組裝基地、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建立了行銷服務基地。讓李書福本人都倍感驕傲的事實是,吉利正不僅融入全球價值鏈,而且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升級。

從1997年開始造車,到2011年,吉利用了將近15年的時間,實現了銷售1000萬輛、營業額1000億元;此後的5年,到2016年,就實現了2000億元的營業額;再經過僅僅一年的時間,到今年底,吉利的營業額很可能會超過3000億元。這種加速度的奔跑,正是吉利通過集中優勢、打通壁壘,全力推進技術的深度共用,從而讓其全球協同發展的效應日漸顯現。

“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這個作為李書福當初打造吉利的願景,如今正通過其全球協同效應逐步實現。同時,在如今這股汽車產業變革大潮中,吉利會否成為全球汽車工業中的一名有力領導者,值得期待。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