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宿舍” 本質上是大學開放問題

成都的一所高校拿出41間閒置的宿舍,在暑期對外開放為“共用宿舍”。不僅如此,該校還開放了文史館、食堂和體育場館。旅行的人入住“共用宿舍”跟住賓館程式一樣,要求刷身份證、交100元押金,

可以領到一張校園一卡通,除了住宿之外,憑一卡通可逛圖書館、就餐。“共用宿舍”第一天免費,以後每天25元。(8月14日《華西都市報》)

在共用經濟的風口之上,很多商業創意都標注了“共用”的標籤。即便如此,“共用宿舍”甫一出現,仍獲得了諸多叫好聲。

其實,共用也好,分享也罷,宿舍、食堂、場館等設施利用假期對外開放,滿足本校師生之外的社會人士需求,本質上是大學開放的議題。

大學校園要不要對外開放,近年來爭議頗多。在一些學校管理者看來,校園開放之後將導致校內秩序受到衝擊,並且會附帶安全、維護成本等一系列問題。而就校園之外的社會聲音來說,公共資源理應姓“公”,開放是一種應然。然而,幾天前“北大清華成旅遊熱點”的新聞圖片歷歷在目,

一刀切讓國內大學變成“沒有圍牆的大學”,似乎也不現實。

理論上講,大學要融入區域經濟社會,首先應該融入周邊社區;大學對外開放,首先是對周邊社會表示出熱忱的開放度,從而在開放中讓大學的文化底蘊與市民的文化需求相互動,形成一個區域文化共長的範式。這是大學的功能趣旨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成都這所推出“共用宿舍”的高校,

把文史館、食堂和體育場館等資源一併對外開放,是值得點贊的。然而,由於尚未有高校對外開放的系統性政策,“共用宿舍”就不可避免要面臨一些尷尬。開放並運營“共用宿舍”,必定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不收費,損失將逐漸增大;而若就這一新生事物收取一定費用,這筆費用未必在物價部門核准範圍之內,學校或許就涉嫌國有資產有償出租和對外亂收費——除了傳統觀念掣肘,
大學對外開放還涉及到這樣一個兩難的問題。

所以,符合開放條件的大學怎樣向社會開放,應該有系統性的鼓勵政策和明確的政策指引。這是“共用宿舍”這個新概念給我們提出來的新問題。

(燕趙都市報 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