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對大運河與隋煬帝的評價為什麼越來越好?

隋煬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皇帝,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一直充滿了爭議與矛盾。而作為隋煬帝一生最重要的曠世功業,大運河自然也成為其“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的代表,後世對於大運河的評價也是充滿各種爭論。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唐朝初期,人們對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評價相對較低,基本上是以勞民傷財為主。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對大運河的評價越來越好,晚唐大詩人皮日休甚至將隋煬帝修建大運河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轉移。因此對於定都于西北關中長安的隋唐兩朝來說,是否能夠獲得南方的稅賦和物資成為能否維持統治全天下的重要條件之一,這也是隋煬帝不惜耗費大量國力民力修建大運河的主要目的之一。


不過在安史之亂前,南方經濟雖然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全國的經濟重心整體上依然位於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因此對於安史之亂前的唐朝來說,作為聯通南北的大運河所發揮的作用不是很大,

因此對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評價也就更趨於負面。

但是在安史之亂後,一方面由於藩鎮割據,唐朝中央基本上失去了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控制;另一方面由於戰亂導致的人口遷移,中國的經濟重心正式轉移到了南方。對於此時的唐朝中央來說,

能否繼續維持的關鍵就是能否獲得南方的稅賦和物資了。

可以說正是有了疏通南北的大運河,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才能繼續在關中維持了一百五十多年。而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軍切斷了大運河之後,唐朝立刻就垮掉了。

正因此如此,唐朝人在安史之亂後對大運河的評價才會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