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青色的城市” “中國乳都”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

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舊稱為歸綏,原為綏遠省省會,蒙綏合併後,自治區首府由烏蘭浩特遷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回、滿、達斡爾、鄂溫克等41個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國際列車航線通往烏蘭巴托。

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同時也是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6年2月23日,呼和浩特在CCTV“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六。

歷史沿革

呼和浩特夜景呼和浩特文明起源于大窯文化,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保合少鄉大窯村,距市區33公里,在1973年發現並發掘。該遺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

西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

西漢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塔利村(舊稱“塔布陀羅亥”,蒙古語譯音)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

唐代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範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

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西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

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裡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併,稱歸綏。

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複稱歸綏市。

1949年9月19日,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率部起義,綏遠省及省會歸綏獲得和平解放。

1950年1月20日,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併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同時,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1]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駐察素齊)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

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

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駐察素齊)、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的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調整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行政區劃,郊區更名為賽罕區。

本段行政區劃

全市土地總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65平方公里,旗縣區面積15121平方公里,轄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市內四區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五個旗縣。 [3]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面積(平方千米)人口數量(萬人)郵遞區號行政區域編碼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17271286.6615010000150100/150101(市轄區)新城區新城區70056.6255010010150102成吉思汗大街賽罕區101363.5599010020150105巧報鎮回民區17539.4555010030150103新華西街玉泉區21338.3365010031150104昭君路武川縣488517.8726011700150125可哥以力更鎮托克托縣131320.0840010200150122雙河鎮清水河縣28599.3887011600150124城關鎮和林格爾縣340116.9856011500150123城關鎮土默特左旗271231.2532010100150121察素齊鎮*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資料來源於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市區位於北緯40.48東經111.41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大戰略交匯處,是聯接黃河經濟帶、亞歐大陸橋、環渤海經濟區域的重要橋樑,是中國向蒙古國、俄羅斯開放的重要沿邊開放中心城市,也是東部地區連接西北、華北的橋頭堡。同時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航空樞紐。除天津、石家莊外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省會城市。[4]

地貌

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水文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為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075.8公里,河網密度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地下水分為淺層水含水層和深層水含水層。淺層水含水層包括淺層潛水及半承壓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質、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規律的變化,全市淺層地下水年補給量為9.87億立方米。

氣候

呼和浩特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大,日溫差也大。其特點:春季乾燥多風,冷暖變化劇烈;夏季短暫、炎熱、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常有霜凍;冬季漫長、嚴寒、少雪。

年平均氣溫: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區僅2℃左右,南部為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13.5-13.7℃。極端最高氣溫38.5℃,最低-41.5℃。

無霜期:北部山區為75天,低山丘陵區110天,南部平原區為113-134天。日照時間:年均1600小時。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其地域分佈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僅350毫米;平原區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黑城鄉、新營鎮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

折疊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呼和浩特哈素海大青山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有20多種,礦產 地85處,其中大型4處,中型3處,小型15處,礦點礦化點63處。礦產規模以礦點及礦化點居多,工業礦床較少。除少數礦產地外,大多數礦產地開發利用較低,僅為普查階段。其品種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石墨、大理石、花崗岩、石棉,雲母、沸石、珍珠岩、膨潤土、水晶,紫沙陶土等,以建築材料為主,僅有少量冶金輔料和特種金屬礦。大理石、花崗岩、石墨及拂石礦為優勢種。能潭礦產主要有煤及泥炭。貴金屬、稀有金屬和放射性礦產主要有金、綠柱石以及偉晶岩型鈾、釷。普通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銅、鉛、鋅。

生物資源

野生植物主要有種於植物和蕨類植雉、半翅、雕,鷹等10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青羊、雲豹:鳥類有金雕、雀鷹、松雀鷹、燕鷹、灰背鷹、貓鷹、紅鷹、小鶴、長耳鶴、短耳鶴,雕鶴、紅角鶴等10多種。

光能資源

呼和浩特地區光能資源豐富,日照充足,是全國的一個次高值區。農作物生長季太陽輻射總量達35592828兆焦耳/千方米,是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的63%,日照1600小時以上,占全年日照的55%,是相當優勢的生產潛力。

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塔利村(舊稱“塔布陀羅亥”,蒙古語譯音)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

唐代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範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

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西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

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裡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併,稱歸綏。

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複稱歸綏市。

1949年9月19日,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率部起義,綏遠省及省會歸綏獲得和平解放。

1950年1月20日,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併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同時,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1]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駐察素齊)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

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

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駐察素齊)、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的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調整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行政區劃,郊區更名為賽罕區。

本段行政區劃

全市土地總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65平方公里,旗縣區面積15121平方公里,轄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市內四區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五個旗縣。 [3]

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面積(平方千米)人口數量(萬人)郵遞區號行政區域編碼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17271286.6615010000150100/150101(市轄區)新城區新城區70056.6255010010150102成吉思汗大街賽罕區101363.5599010020150105巧報鎮回民區17539.4555010030150103新華西街玉泉區21338.3365010031150104昭君路武川縣488517.8726011700150125可哥以力更鎮托克托縣131320.0840010200150122雙河鎮清水河縣28599.3887011600150124城關鎮和林格爾縣340116.9856011500150123城關鎮土默特左旗271231.2532010100150121察素齊鎮*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資料來源於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市區位於北緯40.48東經111.41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大戰略交匯處,是聯接黃河經濟帶、亞歐大陸橋、環渤海經濟區域的重要橋樑,是中國向蒙古國、俄羅斯開放的重要沿邊開放中心城市,也是東部地區連接西北、華北的橋頭堡。同時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航空樞紐。除天津、石家莊外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省會城市。[4]

地貌

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水文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為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075.8公里,河網密度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地下水分為淺層水含水層和深層水含水層。淺層水含水層包括淺層潛水及半承壓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質、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規律的變化,全市淺層地下水年補給量為9.87億立方米。

氣候

呼和浩特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大,日溫差也大。其特點:春季乾燥多風,冷暖變化劇烈;夏季短暫、炎熱、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常有霜凍;冬季漫長、嚴寒、少雪。

年平均氣溫: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區僅2℃左右,南部為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13.5-13.7℃。極端最高氣溫38.5℃,最低-41.5℃。

無霜期:北部山區為75天,低山丘陵區110天,南部平原區為113-134天。日照時間:年均1600小時。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其地域分佈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僅350毫米;平原區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黑城鄉、新營鎮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

折疊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呼和浩特哈素海大青山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有20多種,礦產 地85處,其中大型4處,中型3處,小型15處,礦點礦化點63處。礦產規模以礦點及礦化點居多,工業礦床較少。除少數礦產地外,大多數礦產地開發利用較低,僅為普查階段。其品種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石墨、大理石、花崗岩、石棉,雲母、沸石、珍珠岩、膨潤土、水晶,紫沙陶土等,以建築材料為主,僅有少量冶金輔料和特種金屬礦。大理石、花崗岩、石墨及拂石礦為優勢種。能潭礦產主要有煤及泥炭。貴金屬、稀有金屬和放射性礦產主要有金、綠柱石以及偉晶岩型鈾、釷。普通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銅、鉛、鋅。

生物資源

野生植物主要有種於植物和蕨類植雉、半翅、雕,鷹等10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青羊、雲豹:鳥類有金雕、雀鷹、松雀鷹、燕鷹、灰背鷹、貓鷹、紅鷹、小鶴、長耳鶴、短耳鶴,雕鶴、紅角鶴等10多種。

光能資源

呼和浩特地區光能資源豐富,日照充足,是全國的一個次高值區。農作物生長季太陽輻射總量達35592828兆焦耳/千方米,是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的63%,日照1600小時以上,占全年日照的55%,是相當優勢的生產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