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點贊丨成都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圈,城市競爭力再刷新!

8月12日,我市召開研究產業生態圈建設專題會。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范銳平主持會議並講話。

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強,市委副書記朱志宏出席會議。

會議聽取了新型顯示產業生態圈研究及投資促進方案,以及汽車、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新能源、新金融產業生態圈建設情況。

范銳平指出,自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提出創新要素供給、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以來,產業生態圈理念在全市逐漸形成共識、效益逐步釋放。但也存在理解把握不夠到位、研究深度有待加強、投促能力亟須增強、發展視野需要拓寬等問題。

范銳平強調,當前,城市之間圍繞產業發展的競爭日趨激烈,全市上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入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和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精神,進一步拓展深化對產業生態圈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理解,切實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

著力構建主題鮮明、要素可及、資源分享、協作協同、綠色迴圈、安居樂業的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圈,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能級和水準,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夯實產業支撐。

一要創新產業生態圈建設模式,轉變組織經濟工作方式,不斷提升經濟領導力。要聚焦集群成鏈,提升產業配套率、產教研關聯度和行業聚合力,

推動產業鏈垂直整合;要聚焦功能配套,著眼前瞻性技術、市場消費潛力和未來發展趨勢加快功能佈局調整,推進園區發輾轉型,完善行業服務、公共服務、生產服務等功能設施,推動優質資源集聚;要聚焦產城融合,科學優化新城設計,大力推進載體建設,打造功能配套完善、彰顯文化風貌、體現生態宜居的產業新城。

二要培育產業生態圈發展優勢,重塑產業生態體系,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

要堅定戰略目標,加大對產業發展趨勢、戰略佈局、競爭態勢、龍頭企業、新興技術的跟蹤研究,選擇市場前景廣闊、帶動係數較高、符合成都資源稟賦的產業領域,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搶佔先機;要增強外溢能力,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服務化轉變,加強對未來消費方向、形態、方式的深度研究,進一步延伸產業生態鏈、擴展產業生態圈,
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搶佔市場;要培育比較優勢,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價值鏈高端環節集中發力,在新一輪轉型發展中搶佔高端。

三要轉變產業生態圈招商理念,釋放投資促進效益,不斷提升發展吸引力。要創新生態圈招商模式,圍繞產業園區、領軍企業和關鍵要素抓招商,推動生態圈不斷做大做強;要提升專業化招商能力,切實增強專案合作洽談、資源要素招引和招商團隊協作配合能力;要建立常態化招商機制,完善專班制度,組建專項小組,培育專門力量。

四要創新產業生態圈政策保障,改善市場營商環境,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要增強政策服務的適用性,以服務產業生態圈需求為導向,以構建產業生態、人文生態、“雲”服務生態為目標,推進政策的系統集成和創新;要提升政策服務的及時性,深入研究行業政策演變趨勢,加大中央、省有關支持扶持政策的落實力度,讓企業有獲得感;要強化政策服務的便捷性,加快建立招商雲網和產業生態建設聯盟網,推動以雲網為平臺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產業生態圈的競爭力。

羅強在講話中說,要注重樹立產業生態圈理念,用精准服務精准監管打造良好軟環境;要注重招引和培育骨幹龍頭企業,加快構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等知名企業總部聚集區;要注重研究產業發展方向,關注行業內專業和資本投向,合理調整產業佈局,避免同城同業競爭;要注重產業鏈完善,不斷強化深化產業招商,對重點產業實現強鏈、補鏈;要注重產城融合,高標準做好產業園區規劃配套,加快建設宜業宜商宜居的城市環境;要注重本地品牌的培育和塑造,進一步提升“成都造”的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

市領導吳凱、謝瑞武、廖仁松、苟正禮、田蓉、劉守成、劉宏葆、范毅、劉筱柳、張正紅、劉烈東、楊林興,市長助理韓春林出席會議。

完善專班制度,組建專項小組,培育專門力量。

四要創新產業生態圈政策保障,改善市場營商環境,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要增強政策服務的適用性,以服務產業生態圈需求為導向,以構建產業生態、人文生態、“雲”服務生態為目標,推進政策的系統集成和創新;要提升政策服務的及時性,深入研究行業政策演變趨勢,加大中央、省有關支持扶持政策的落實力度,讓企業有獲得感;要強化政策服務的便捷性,加快建立招商雲網和產業生態建設聯盟網,推動以雲網為平臺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產業生態圈的競爭力。

羅強在講話中說,要注重樹立產業生態圈理念,用精准服務精准監管打造良好軟環境;要注重招引和培育骨幹龍頭企業,加快構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等知名企業總部聚集區;要注重研究產業發展方向,關注行業內專業和資本投向,合理調整產業佈局,避免同城同業競爭;要注重產業鏈完善,不斷強化深化產業招商,對重點產業實現強鏈、補鏈;要注重產城融合,高標準做好產業園區規劃配套,加快建設宜業宜商宜居的城市環境;要注重本地品牌的培育和塑造,進一步提升“成都造”的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

市領導吳凱、謝瑞武、廖仁松、苟正禮、田蓉、劉守成、劉宏葆、范毅、劉筱柳、張正紅、劉烈東、楊林興,市長助理韓春林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