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非985大學的畢業生的簡歷,HR都不看嗎?

目前,某企業的前人事經理直言:“離開招聘會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非985大學生的簡歷就丟到桌子上,被清理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普通大學畢業生都沒有機會嗎?

企業不同,標準不同。世界500強,意味著有500家,這一家是這個標準,另一家是另外一個標準。大部分企業會只選擇中調高校招聘,但看企業行業屬性。

百勝也是500強,但肯定不會去招985,因為基本不會有畢業生來啊。華為是500強,非重點高校也會招,其杭研所每年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招的畢業生數量差不多是校招第一。

簡歷量大,篩選必然。普遍來說,500強的名頭對畢業生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招聘過程中應聘者太多,面對成千上萬的簡歷,篩選工作會變得非常繁重,通過學校門檻,學歷門檻篩選是一種高效率的方法。高考已經有了篩選,

而且是最為嚴格的篩選。

就業歧視一直存在。以往招聘簡章會寫只招聘985、211,或男生,後來幾個部門發文不能歧視,像以往高校招聘都會寫其對學校的要求,教育部就說了,你作為培養畢業生的單位還有就業歧視,怎麼行,於是現在很少看到高校招聘有對畢業學校的要求了。

實際操作如何大家都懂得。

學校、學歷歧視鏈。前段時間張雪峰和馬丁的對話也引起一陣熱議,網上基本上是對重點高校及畢業生的認可。從現實的就業過程中,高校之間,畢業生之間,企業之間都是存在著鄙視鏈。985歧視211,211歧視普通,一本歧視二本,二本歧視三本,三本歧視高職。不同學校畢業生與學校的歧視鏈同步。

逆襲嗎

既然是逆襲,就意味著一開始就有了差距。普通與重點高校之間的起步是有差距的,普通高校畢業生一開始很少能去500強,工作幾年之後機會就大很多。

網上有人會說自己是大專畢業,甚至小學畢業,手下都是985,211高校的畢業生,覺得自己很厲害。其實,這本身就說明你也覺得這些大學的畢業生比較牛。

學習才是逆襲的基礎

現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其實最根本的是學生本人的問題。學校固然影響很大,但沒有到了根本性的影響。

自己專業知識沒學好,能力沒提升,抱怨學校,抱怨父母,抱怨社會。。。。

其實,最該抱怨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