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臨夏:將故事雕刻進磚頭的老城

當我們被本地人引領著步入大旮巷後,就失去了對東南西北的辨別力,因為街巷曲折通幽,店鋪林立繁多。而就在剛走幾步的小街轉角處,有一面至少三層樓之高的巨幅磚雕鑲嵌在民房的小樓的外立面。

據說這幅磚雕先是由畫匠們用數月的時間繪於牆面,再由磚雕大師用了小半年才雕刻完成的。磚雕顯然是一幅城池的平面圖,而更像是一張雕刻在石牆上的迷宮。而我們就從這一步起,開啟了于這片古民居中的遊走,聽取她的故事,發現她的秘密,也由此起,我們認識了這個叫做臨夏的小城。

臨夏在哪兒?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所在地。如果覺得這種抽象的說法不沒能讓你知道臨夏的位置所在,那麼沒關係,你只需要知道臨夏差不多就位於蘭州和甘南之間,

車程也就是1~2小時。

為什麼這裡叫臨夏?

“臨夏”這個名稱並不遙遠,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才改為的,顧名思義,就是臨近大夏河的意思。在奴隸制時代,臨夏一直是周代羌族罕羌侯的封地;秦統一全國後,置枹罕縣,縣址在今臨夏縣雙城村;古時臨夏還有其他稱呼:烏州(唐朝)、安鄉郡、鳳林、米州、晉興等。

臨夏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臨夏市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重鎮,曾稱為枹罕、河州,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

在八坊十三巷的一處牆根兒,我們發現了這個物件兒,大約一米多高,猜猜它是什麼東西?(答案在貼子最後)

臨夏特產——河州磚雕

走進臨夏,凡屬古典建築,不論是回族的禮拜殿,還是漢族的社廟,不論是昔日的達官貴人的公館、府第,還是尋常百姓人家,大都飾有精美的磚雕。

河州八坊十三巷,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臨夏古稱河州,知道河州的人,還會知道臨夏市內的回民又稱“八坊人”。“八坊”和“河州”同時成為了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便是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從元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其實當我們仔細閱讀了這片街區的資料後才發現,遠遠不止“八坊”。

八坊: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

十三巷: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巷、鐵家寺巷、王寺巷、石橋巷。

這一趟臨夏之行,是跟隨“陝西媒體探訪臨夏美食遊”的團隊走進了這片略顯神秘的大夏河畔的,無論是古建群雕林立的八坊十三巷,還是外形極像“河州包子”的大劇院,無論是順著紅水河散步,還是溜達在東郊公園,甚至是逛逛入夜以後鋪滿北大街的小吃夜市……對臨夏這座小城的好奇心就這樣首先從美食的角度打開。

剛剛進入到“回味·家”,就被自助式的八寶茶吸引,且不說茶的取材與配料,單單蓋碗的花色,就已經夠讓人眼花繚亂的了,實在不知道該為自己選用哪只茶具。主人家用最高規格的禮儀招待我們——進入主室,並邀請我們讓炕入席。

格目、苦豆花卷、夯子……無論是看到的、吃到的、還是用到的,好奇心驅使著我們學用臨夏方言表達著眼前的一切。這處古民居街區經過藝術性地恢復與功能性地完善後,有些時代感,更有時空穿越的幻象。

目前,十三巷中僅僅對遊客開放了兩三巷,我們白天和夜裡分別逛了一趟,發現她各有韻味。而街坊最北邊的紅水河則最好在夜裡遊覽,河渠燈光讓小城又一次被“備份”進了倒影中,流光四射。出口的小街叫“細巷”,的確細到在手機高德地圖上找不到它的存在,但正是因為這條細巷,才將我們引到了寬闊、整潔,但被“交通管制”的北大街。

其實,每到晚七點日暮時分至十一點的深夜,北大街這段二三百米的街道就被規劃為夜市步行街,在這裡人頭攢動,但沒有車水馬龍,而首尾相接的則是一家家特色美食攤位。不必瞅主家姓甚名誰,只需要盯著心儀的美味下手即可。

2017年8月17日~18日,西部網、陝西都市快報廣播、《汽車自駕遊》雜誌,西安台《快樂旅遊》、陝西日報、西部風情雜誌,約40人組成的陝西媒體“一路向西尋美食”活動組,對臨夏的景區(點)及特色美食進行直播宣傳,市委宣傳部、市電視臺、全導航同步進行宣傳報導。

本次采風活動團,先後來到了臨夏市八坊十三巷、紅水河、北大街、東公館、大夏河三十裡風情線、菊花長廊、東郊公園,從民俗風情、建築藝術、歷史遺跡、自然風光、飲食文化、夜色美景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

周邊看點:東公館

甘肅臨夏的東公館一九四五年落成。這座由青馬家族修建的公館,極盡奢華,原本是準備修建給其眷屬居住的,無意間為中國的磚雕藝術留下一座極其寶貴的大觀園。

胡廷珍烈士紀念園

位於東郊公園內,穿過花架長廊,信步前行,映入眼簾的是胡廷珍烈士紀念園。胡廷珍烈士是臨夏籍的共產黨員,也是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的早期領導人之一。烈士像的黑色大理石基座銘刻了胡廷珍烈士從事革命活動的光輝事蹟,是開展黨團活動和進行革命歷史傳統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推薦旅遊線路

從市區出發——榆巴巴拱北——古河州酒廠牡丹園——萬壽觀——河州花兒藝術苑——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東郊公園——東公館——八坊民居;

紅園——大拱北——河沿頭拱北——老華寺——八坊民居——東公館——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河州商務會展中心——州博物館——東郊公園;

東公館——八坊民居——老華寺——古河州酒廠牡丹園——萬壽觀——榆巴巴拱北——東郊公園——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河州商務會展中心——神韻、能成磚雕廠。

更多資訊關注“臨夏市旅遊局”微信訂閱號,其中智慧旅遊部分可以找到想去的景點,並一鍵導航或者一鍵電話諮詢。

答案:那個木質的工具叫“夯子”,用來夯築牆壁用的夯工具,兩個人抬著砸向土坯。

更多自駕遊資訊與交流,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今”

臨夏特產——河州磚雕

走進臨夏,凡屬古典建築,不論是回族的禮拜殿,還是漢族的社廟,不論是昔日的達官貴人的公館、府第,還是尋常百姓人家,大都飾有精美的磚雕。

河州八坊十三巷,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

臨夏古稱河州,知道河州的人,還會知道臨夏市內的回民又稱“八坊人”。“八坊”和“河州”同時成為了臨夏的別稱,而八坊十三巷便是河州民族風情的古街區。從元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其實當我們仔細閱讀了這片街區的資料後才發現,遠遠不止“八坊”。

八坊: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

十三巷: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巷、鐵家寺巷、王寺巷、石橋巷。

這一趟臨夏之行,是跟隨“陝西媒體探訪臨夏美食遊”的團隊走進了這片略顯神秘的大夏河畔的,無論是古建群雕林立的八坊十三巷,還是外形極像“河州包子”的大劇院,無論是順著紅水河散步,還是溜達在東郊公園,甚至是逛逛入夜以後鋪滿北大街的小吃夜市……對臨夏這座小城的好奇心就這樣首先從美食的角度打開。

剛剛進入到“回味·家”,就被自助式的八寶茶吸引,且不說茶的取材與配料,單單蓋碗的花色,就已經夠讓人眼花繚亂的了,實在不知道該為自己選用哪只茶具。主人家用最高規格的禮儀招待我們——進入主室,並邀請我們讓炕入席。

格目、苦豆花卷、夯子……無論是看到的、吃到的、還是用到的,好奇心驅使著我們學用臨夏方言表達著眼前的一切。這處古民居街區經過藝術性地恢復與功能性地完善後,有些時代感,更有時空穿越的幻象。

目前,十三巷中僅僅對遊客開放了兩三巷,我們白天和夜裡分別逛了一趟,發現她各有韻味。而街坊最北邊的紅水河則最好在夜裡遊覽,河渠燈光讓小城又一次被“備份”進了倒影中,流光四射。出口的小街叫“細巷”,的確細到在手機高德地圖上找不到它的存在,但正是因為這條細巷,才將我們引到了寬闊、整潔,但被“交通管制”的北大街。

其實,每到晚七點日暮時分至十一點的深夜,北大街這段二三百米的街道就被規劃為夜市步行街,在這裡人頭攢動,但沒有車水馬龍,而首尾相接的則是一家家特色美食攤位。不必瞅主家姓甚名誰,只需要盯著心儀的美味下手即可。

2017年8月17日~18日,西部網、陝西都市快報廣播、《汽車自駕遊》雜誌,西安台《快樂旅遊》、陝西日報、西部風情雜誌,約40人組成的陝西媒體“一路向西尋美食”活動組,對臨夏的景區(點)及特色美食進行直播宣傳,市委宣傳部、市電視臺、全導航同步進行宣傳報導。

本次采風活動團,先後來到了臨夏市八坊十三巷、紅水河、北大街、東公館、大夏河三十裡風情線、菊花長廊、東郊公園,從民俗風情、建築藝術、歷史遺跡、自然風光、飲食文化、夜色美景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

周邊看點:東公館

甘肅臨夏的東公館一九四五年落成。這座由青馬家族修建的公館,極盡奢華,原本是準備修建給其眷屬居住的,無意間為中國的磚雕藝術留下一座極其寶貴的大觀園。

胡廷珍烈士紀念園

位於東郊公園內,穿過花架長廊,信步前行,映入眼簾的是胡廷珍烈士紀念園。胡廷珍烈士是臨夏籍的共產黨員,也是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的早期領導人之一。烈士像的黑色大理石基座銘刻了胡廷珍烈士從事革命活動的光輝事蹟,是開展黨團活動和進行革命歷史傳統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推薦旅遊線路

從市區出發——榆巴巴拱北——古河州酒廠牡丹園——萬壽觀——河州花兒藝術苑——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東郊公園——東公館——八坊民居;

紅園——大拱北——河沿頭拱北——老華寺——八坊民居——東公館——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河州商務會展中心——州博物館——東郊公園;

東公館——八坊民居——老華寺——古河州酒廠牡丹園——萬壽觀——榆巴巴拱北——東郊公園——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河州商務會展中心——神韻、能成磚雕廠。

更多資訊關注“臨夏市旅遊局”微信訂閱號,其中智慧旅遊部分可以找到想去的景點,並一鍵導航或者一鍵電話諮詢。

答案:那個木質的工具叫“夯子”,用來夯築牆壁用的夯工具,兩個人抬著砸向土坯。

更多自駕遊資訊與交流,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