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忠民:構建正信用基礎環境 推進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顧問觀點

本文由《清華金融評論》和況客科技聯合推薦

文/全國社保基金副理事長王忠民

(全國社保基金副理事長王忠民發表演講)

全國社保基金副理事長王忠民在由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北京年會”上呼籲中國加快構建正信用制度環境,他表示,信用是全社會最重要的財富積累,是可傳遞和可交易的,一旦陷入負信用環境,國民財富將極大地喪失。

他說,基於信用的金融市場不僅交易成本變低,

達成契約的可能性最快、效率最高,且解約時候也是效率高且成本最低的,社會資產可以實現最佳配置和動態再配置。但若沒有社會制度的保障,信用不能實現迅速的價值化、資本化、不能積累和傳承的時候,失信和負信用的環境會讓社會信用財富、信用GDP、信用價值全部崩塌。

因此,如果要消除負信用,需要社會制度來發展正信用有市場,以正信用的邏輯發展市場和產品,

監管部門應設立包括監管者自身的信用制度體系,鼓勵正信用場景的無限拓展,同時加大處罰力度,讓市場參與者的負信用行為成本最大化。

“如果把視角回到‘一帶一路’和中國的全球化,中國在推進資本專案開放、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之中,在資本領域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債券市場的一二級市場,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其競爭歸根到底就是其背後自然人、法人、貨幣的自身信用的較量。

”王忠民表示:“誰的信用最有正向的邏輯、最能遮罩負的邏輯,誰的貨幣才會強大,誰的金融市場邏輯才可以在全球的債券和股票市場當中暢行發展。誰的信用如果是負面的,即使你走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必然崩塌。”

以下是演講速記:

我要給大家帶來分享的是信用的維度、信用的層次和信用的空間。

我們從三個角度來看信用的維度。

首先,看自然人,法人特別是金融法人,不管是銀行、證券、保險、信託,金融無非是經營某種金融產品當中信用的問題。銀行吸納存款再貸款出去,無非是做信用的仲介機構。當然貨幣的發行也正是國家信用讓貨幣互換有信用基礎,並進行充分流動的價值互換。勞動、資本、土地等均是基於這個流動性下的不被貶值和破壞的信用基礎之上。

個人的信用能夠有多大用處?征信評分可以使得個人在銀行不付任何成本使用信用卡額度,

但失信會縮小信用的價值,如果長期失信,則其寸步難信。如果你信用好,則不僅在金融領域當中可以無成本使用價值化,還可以轉換到另一個場景中使用,比如你投資的時候就可以更多的用股權的杠杆,可以融得資,更多的人說你是一個守信用的人。以共用單車為例,本應支付一定的押金,但是螞蟻金服說如果你的信用分累計到一定份額時候,就可以不用抵押而使用它投資的那家共用單車。這就是信用場景的不斷延展。

當今這個領域競爭最激烈的莫過於支付場景,信用可以使得支付成本最低、最便利,金額更小,同時支付背後的理財、財產管理等場景可以不斷延伸,而替代原有的支付場景。而且,隨著社會經濟越發展、產業維度越多,信用可以應用的場景也越來越多,你的信用就成了一個邊際微量無限、多管道、多維度、360度空間的不斷成長和發展的東西。

正的微量信用只要積累、加和,就可以持續增長,甚至我們用社會制度的方式讓這種增長可以替別人擔保,可以轉換使用,不斷的把它運用到由少到多、由單到多這樣的邏輯當中去,這便是信用財產、信用資產、信用財富的管理和信用財富的社會積累。

我們今天看全社會的信用財富的時候,比如杠杆率,其實反過來看,可以把所有的增信都算成信用的成本。如果今天從債權的角度和信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參與的自然人和法人是不是都是基於信用的邏輯,如果是基於信用,不僅交易成本最低,達成契約的可能性最快,效率最高,而且在解約的時候也是最通暢的,也是成本最低的,社會資產可以最佳有效配置和最佳有效再配置和動態的不斷的延展。

這是信用的第一維度的邏輯,由於它的邊際性,由於它起于跬步的特點,是社會最重要的財富積累,是可傳遞的和可交易的。一方面守信,就會促進其他方面守信。但信用是微量的、微觀的、積累的、傳續的、傳染的、永存的,一旦沒有這個東西,才是我們財富最大的喪失。

其次,再看信用的第二個邏輯,如果信用這樣一個行為財富,只有發出行為才有的東西,不構建正的、有效的、可以資本化和價值化的信用制度和以信用邏輯產生的產品的話,社會會怎麼樣?社會會進到另一個社會的維度和空間,非正即負、非好即壞,劣幣逐良幣。

如果正面有效的積極的信用沒有社會的保障,不迅速的價值化和資本化、不能加和、不能積累、不能傳承的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不守信用、幹壞事反倒成了利益成長最快的東西的時候,這也會傳染、爆發並存留。而非正即負的邏輯會讓社會的信用財富、信用GDP、信用價值全部崩塌。

美國有個渾水公司,說中國的上市公司只看資料就可以知道你哪一塊作假了,輕而易舉把我們的財務報表就摧毀了。在看全社會,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時候也好,保險資產的清理整頓也好,很多時候參與方不僅是參與方,而且是監管方。

因為在失信和負信用的邏輯當中,要麼沆瀣一氣,要麼虛假資訊,要麼設立陷阱,一切都是在負信用當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最大化。而如果要消除負信用,需要社會制度來發展正信用有市場,以正信用的邏輯發展市場和產品,而且負信用要零。

誰一旦負信用,那麼從金融監管、金融制度上,都應該讓它負信用的成本最大化,大到超過他的收益,而且超過他收益的倍數,或者讓他永遠出局,永遠讓他沒有自然人和法人的身份可以參與類似的交易。

但目前而言,我們的市場中仍然有負信用的邏輯存在。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利用金融科技來做負信用的事情,那麼其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P2P,這是個人到個人之間市場最短的鏈條的交易,一旦被負信用利用起來,那麼就會出現“只要做完這一票我就拜拜了”的情況。因此,監管就顯得至關重要。

那麼監管做什麼呢,如果從這三個維度上看,監管只用做:第一,把所有的信用制度體系一定要建立起來,這包括監管者自身在其中的信用的制度行為。這個制度體系當中,微觀的自然人、法人,其一切正信用的東西都可以在監管框架下發展無數大的空間、產生無數個發展邏輯,而負信用的東西不僅沒有空間,而且一旦有露頭有爆發就可以被迅速發現且徹底打掉。

我們提倡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並舉,那麼一定是信用功能,一定是信用行為,而且是暢行正的、消滅負的,如果把這樣的邏輯貫穿到所有法制當中,才能讓正的東西永遠不被負的利用,正可為邪不壓正。

如果再把視角回到“一帶一路”和中國的全球化,中國在推進資本專案開放、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之中,資本領域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債券市場的一二級市場,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其競爭歸根到底就是其背後自然人、法人、貨幣的自身信用的較量。

誰的信用最有正向的邏輯、最能遮罩負的邏輯,誰的貨幣才會強大,誰的金融市場邏輯才可以在全球的債券和股票市場當中暢行發展。誰的信用如果是負面的,即使你走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必然崩塌。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分享的信用的邏輯、信用的空間和信用的歷史價值。謝謝!

(本文根據作者發言整理,有刪改。本文編緝:王蕾)

但是螞蟻金服說如果你的信用分累計到一定份額時候,就可以不用抵押而使用它投資的那家共用單車。這就是信用場景的不斷延展。

當今這個領域競爭最激烈的莫過於支付場景,信用可以使得支付成本最低、最便利,金額更小,同時支付背後的理財、財產管理等場景可以不斷延伸,而替代原有的支付場景。而且,隨著社會經濟越發展、產業維度越多,信用可以應用的場景也越來越多,你的信用就成了一個邊際微量無限、多管道、多維度、360度空間的不斷成長和發展的東西。

正的微量信用只要積累、加和,就可以持續增長,甚至我們用社會制度的方式讓這種增長可以替別人擔保,可以轉換使用,不斷的把它運用到由少到多、由單到多這樣的邏輯當中去,這便是信用財產、信用資產、信用財富的管理和信用財富的社會積累。

我們今天看全社會的信用財富的時候,比如杠杆率,其實反過來看,可以把所有的增信都算成信用的成本。如果今天從債權的角度和信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參與的自然人和法人是不是都是基於信用的邏輯,如果是基於信用,不僅交易成本最低,達成契約的可能性最快,效率最高,而且在解約的時候也是最通暢的,也是成本最低的,社會資產可以最佳有效配置和最佳有效再配置和動態的不斷的延展。

這是信用的第一維度的邏輯,由於它的邊際性,由於它起于跬步的特點,是社會最重要的財富積累,是可傳遞的和可交易的。一方面守信,就會促進其他方面守信。但信用是微量的、微觀的、積累的、傳續的、傳染的、永存的,一旦沒有這個東西,才是我們財富最大的喪失。

其次,再看信用的第二個邏輯,如果信用這樣一個行為財富,只有發出行為才有的東西,不構建正的、有效的、可以資本化和價值化的信用制度和以信用邏輯產生的產品的話,社會會怎麼樣?社會會進到另一個社會的維度和空間,非正即負、非好即壞,劣幣逐良幣。

如果正面有效的積極的信用沒有社會的保障,不迅速的價值化和資本化、不能加和、不能積累、不能傳承的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不守信用、幹壞事反倒成了利益成長最快的東西的時候,這也會傳染、爆發並存留。而非正即負的邏輯會讓社會的信用財富、信用GDP、信用價值全部崩塌。

美國有個渾水公司,說中國的上市公司只看資料就可以知道你哪一塊作假了,輕而易舉把我們的財務報表就摧毀了。在看全社會,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時候也好,保險資產的清理整頓也好,很多時候參與方不僅是參與方,而且是監管方。

因為在失信和負信用的邏輯當中,要麼沆瀣一氣,要麼虛假資訊,要麼設立陷阱,一切都是在負信用當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最大化。而如果要消除負信用,需要社會制度來發展正信用有市場,以正信用的邏輯發展市場和產品,而且負信用要零。

誰一旦負信用,那麼從金融監管、金融制度上,都應該讓它負信用的成本最大化,大到超過他的收益,而且超過他收益的倍數,或者讓他永遠出局,永遠讓他沒有自然人和法人的身份可以參與類似的交易。

但目前而言,我們的市場中仍然有負信用的邏輯存在。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利用金融科技來做負信用的事情,那麼其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P2P,這是個人到個人之間市場最短的鏈條的交易,一旦被負信用利用起來,那麼就會出現“只要做完這一票我就拜拜了”的情況。因此,監管就顯得至關重要。

那麼監管做什麼呢,如果從這三個維度上看,監管只用做:第一,把所有的信用制度體系一定要建立起來,這包括監管者自身在其中的信用的制度行為。這個制度體系當中,微觀的自然人、法人,其一切正信用的東西都可以在監管框架下發展無數大的空間、產生無數個發展邏輯,而負信用的東西不僅沒有空間,而且一旦有露頭有爆發就可以被迅速發現且徹底打掉。

我們提倡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並舉,那麼一定是信用功能,一定是信用行為,而且是暢行正的、消滅負的,如果把這樣的邏輯貫穿到所有法制當中,才能讓正的東西永遠不被負的利用,正可為邪不壓正。

如果再把視角回到“一帶一路”和中國的全球化,中國在推進資本專案開放、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之中,資本領域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債券市場的一二級市場,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其競爭歸根到底就是其背後自然人、法人、貨幣的自身信用的較量。

誰的信用最有正向的邏輯、最能遮罩負的邏輯,誰的貨幣才會強大,誰的金融市場邏輯才可以在全球的債券和股票市場當中暢行發展。誰的信用如果是負面的,即使你走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必然崩塌。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分享的信用的邏輯、信用的空間和信用的歷史價值。謝謝!

(本文根據作者發言整理,有刪改。本文編緝: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