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感知科技集團、平安銀行:開拓物聯網金融藍海市場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 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定於今年9月10日-13日在江蘇無錫舉辦。感知科技集團聯合平安銀行,研發推出“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

我國動產質押貸款市場需求量巨大,

特別是動產資產占比高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十分迫切。然而,由於質押動產監管難,多地頻現動產質押貸款違約事件,加大了動產質押融資風險。為破解這一難題,感知科技集團聯合平安銀行,研發推出“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包括感知倉位元監管系統和感知倉單管理平臺,實現對質押動產重量、倉庫位置、存放庫位、貨物形狀輪廓等關鍵資訊的即時、無縫、智慧監管,
有效遮罩了動產質押監管風險,構築質押動產“無死角”監管平臺,以技術創新推進動產質押融資革新。有望廣泛應用於鋼鐵、有色金屬、稀有金屬、橡膠塑膠、農產品及紡織品、大宗散貨等大宗商品在庫、在途、產線的全鏈域監管,推動開創我國“物聯網金融”藍海。

物聯網動產監管服務破解銀行動產質押困局

動產質押貸款是大宗商品行業貿易企業向銀行融資的主要方式,

是指借款企業以其合法擁有的動產(包括原材料、庫存產品、採購商品等)作為質物,向銀行申請融資的一種授信擔保形式。

然而,質押動產的監管一直是個難題。“在傳統動產質押業務中,質押動產一般是銀行交由協力廠商物流監管方監管,多是派駐監管人員進行人工現場監管,物流監管公司管理能力和現場監管人員的履職程度決定風險大小,一旦責任界定模糊、利益分配不均,

就會產生難以把控的信貸風險。”感知科技子公司無錫感知合約交易中心動產金融事業部副總監肖晨東說。

近年來,由物流倉單重複質押、虛假倉單、聯保等因素引發的融資訴訟案件頻發,如多地爆發的鋼貿案、青島港有色金屬騙貸案、浙江溫州船舶重複抵押案、廣州金山聯紙業案、深圳紅嶺創投億元壞賬事件等,加大了銀行動產質押貸款風險。

銀監會公佈的資料顯示,2014年僅鋼貿行業貸款表內外不良率達5.69%,遠高於各項貸款的平均不良率。構築更加安全的質押動產監管體系十分緊迫和必要。

為此,感知科技聯合平安銀行在今年推出“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服務”,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動產質押貸款業務,建成運用物聯網技術的感知倉庫,使客戶、監管方、銀行等各方參與者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物理狀態量維度全面感知和監管質押動產的存續狀態和變化。

與行業內智慧倉庫、數碼倉等資訊化改造後的倉庫相比,感知科技的物聯網感知倉庫,在監管技術手段、監管顆粒度精細化程度、監管要素、監管強度以及質押風險管理等方面均具備明顯領先優勢。“行業內傳統的基於RFID、條碼、二維碼的物流資訊化管理,需要用終端掃描或讀取RFID資訊,是一種被動的方式,監管的要素只是貨物身份標識這一單一要素,缺乏更多和貨物物理量相關的感知功能”,無錫感知合約交易中心總經理助理高峻峰說,“而該系統主動獲取、生成、傳輸和加工資訊,可以對每個庫位的貨物數量、品質、形狀、週邊人員等多維資訊進行即時回饋。”

“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的核心則是“感知倉單”管理。質押動產的客觀物理狀態是倉單管理的內容,倉單與實物之間形成一種動態的、即時的對應關係,倉單生成後即被鎖定,對倉單貨物進行任何未經許可的操作時,系統將自動產生預警和報警資訊。這種管理模式替代了傳統質押業務中的人工監管,依託物聯網技術實現動產的全程無遺漏環節監管,有效解決了質押動產監管難題。

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構成要素

2015年6月28日,以中國科學院李亞棟院士、復旦大學資訊學院鄭立榮院長、中儲股份董事劉起正先生、中鐵物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屠建平先生為代表的評審委員會,對“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進行技術評審,形成如下意見:

“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應用的各項物聯網技術成熟、穩定,服務系統介面友好直觀、操作簡單便捷、報警及時有效,適用性和安全性高,完全滿足實際業務需求。其基於先進的管理理念,通過對倉儲貨物重量、輪廓形狀屬性和操作過程的高效管理,能夠實現對抵質押物即時、有效的嚴密監管,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銀行的動產融資業務中抵質押物的監管問題,滿足了銀行對抵質押物的管理要求。

物聯網動產監管構築質押動產“無死角”智慧監管網路

走進無錫市城南路上2100平方米的中國儲運倉庫,綠色的倉庫地面上整齊堆放著印有“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字樣的鋼軋卷,資產規模超千萬元,倉庫內安裝了各種物聯網的感知終端。

據肖晨東介紹,這裡原來是中儲的普通倉庫,3個月前感知科技與平安銀行簽訂協定後,租用其管理權,投入數十萬元布控了一系列物聯網感知終端,將其打造成為物聯網感知倉庫。

貨物入庫卸載時,貨物重量感知子系統即時感知入庫貨物的重量;貨物卸載完成後,貨物輪廓感知子系統提取貨物的輪廓和擺放形狀;在貨物的入庫操作過程中,貨物狀態感知子系統會即時提取到每個貨物的存放庫位元資訊。整個過程中,各類物聯網感知終端全天候工作,即時監測貨物的變化情況。高峻峰說,“整個倉庫實際上就是一個‘感知罩’,無死角地監測單個庫位貨物的重量、體積、輪廓形狀、位置變化,以及庫區人員與設備、週邊人員與設備的狀態等全面資訊,同時將需要回應的預警與報警資訊即時推給監管員或銀行信貸經理”。

在無錫國家軟體園雙子座A座15層的無錫感知合約交易中心後臺控制室,點開大螢幕上“倉單管理平臺系統”相應欄目,企業質押動產的存放庫位、重量、對方形狀輪廓等資訊就會一一呈現。據肖晨東介紹,前端質押動產資訊傳至該系統後,所有資訊會打包封裝,形成一張電子“感知倉單”,與質押動產形成唯一對應關係。

“感知倉單”有效遮罩了人工監管可能帶來的監守自盜道德風險。在動產質押給銀行後,監管報警服務啟動,一旦系統感知到質押動產的位置、重量、輪廓這些足以改變貨值或質押狀態的關鍵資訊,在沒得到放貸方許可的情況下發生變化,就會自動報警。銀行信貸客戶經理、監管方和倉庫管理方的手機、電腦都能在第一時間收到報警資訊,及系統即時抓拍的“作案現場”照片。此外,銀行能在“感知倉單”管理平臺上查詢貨物倉單是否處於質押狀態,有效避免重複質押倉單進行騙貸的問題。

平安銀行貿易金融部負責人說,“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構築了質押動產無死角智慧保護“罩”,推動傳統的實物監管融資向更加規範、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單證化融資演變,有望給動產質押融資帶來顛覆式革新。”

動產監管系統開創我國“物聯網金融”時代

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的動產資產達到50-70萬億元,但每年的動產融資規模只有5-10萬億元,市場潛力很大。特別是動產資產占比高的中小企業,利用動產融資的需求十分迫切。

肖晨東表示,在大體量動產融資市場需求刺激下,未來“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推廣適用空間廣闊。感知科技已在上海、廣東、天津、瀋陽、日照等地佈局建設物聯網感知倉庫,未來將以這些監管倉為據點拓展物聯網動產金融業務。目前,上海鋼聯、日照鋼鐵、廈門象嶼集團已初步與感知科技集團達成合作意向。預計在未來兩年內,感知科技將改造50-100個倉庫,監管資產可達數十億元。

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突破,“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有望廣泛應用於鋼鐵、有色金屬、稀有金屬、橡膠塑膠、農產品及紡織品、大宗散貨等大宗商品在庫、在途、產線的全鏈域監管,從而開創我國的“物聯網金融”時代。

“物聯網金融”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在傳統供應鏈金融的基礎上,實現以物理動產為共同載體,驅動價值流在現實社會順暢、高效流通,形成價值流、資訊流和實體流融合驅動的金融系統。“物聯網金融”的出現,將深遠地變革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投資等眾多金融領域的模式。

目前,憑藉“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感知科技開始全面試水“物聯網金融”,並成功獲批設立全國唯一依託物聯網金融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將以大宗商品交易為服務物件、以物聯網技術應用為核心,構建交易各環節的全鏈域監管,並為交易雙方提供融資租賃、保險等為基礎的物聯網銀行、物聯網保險等創新應用服務的針對性金融解決方案。

企業簡介:感知科技是專業從事物聯網領域,深度融合“研、產、融、商”于一體的創新型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其領軍人物劉海濤博士是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國務院資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和國家傳感網標準工作組的“雙組長”。企業核心研發機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作為中國成員國代表參與並主導ISO/IEC WG7/WG10的相關工作和主要成果,並在IEEE802.15.4d/g/e、Wireless IOT Forum等相關國際標準組織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和行使投票權。感知科技在全球德國、日本、瑞典、美國等設有分公司,業務覆蓋交通、安防、安監、消防、電網、物流等10多個行業領域。

案例簡介:感知科技研發推出的“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動產質押貸款業務,將傳統的智慧化倉庫建成物聯網感知倉庫。運用各類物聯網感知終端,無死角地監測庫位貨物的重量、輪廓形狀、位置的變化,以及庫區人員與設備、週邊人員與設備的狀態等全維資訊,並將各類資訊打包封裝生成電子“感知倉單”。電子“感知倉單”與質押動產形成唯一對應關係,生成後即被鎖定,對倉單貨物進行任何未經許可的操作時,系統將自動報警,有效遮罩傳統動產質押人工監管的風險,為銀行控制風險提供“物聯網金融”方案。(殷晴、沈璿)

缺乏更多和貨物物理量相關的感知功能”,無錫感知合約交易中心總經理助理高峻峰說,“而該系統主動獲取、生成、傳輸和加工資訊,可以對每個庫位的貨物數量、品質、形狀、週邊人員等多維資訊進行即時回饋。”

“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的核心則是“感知倉單”管理。質押動產的客觀物理狀態是倉單管理的內容,倉單與實物之間形成一種動態的、即時的對應關係,倉單生成後即被鎖定,對倉單貨物進行任何未經許可的操作時,系統將自動產生預警和報警資訊。這種管理模式替代了傳統質押業務中的人工監管,依託物聯網技術實現動產的全程無遺漏環節監管,有效解決了質押動產監管難題。

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構成要素

2015年6月28日,以中國科學院李亞棟院士、復旦大學資訊學院鄭立榮院長、中儲股份董事劉起正先生、中鐵物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屠建平先生為代表的評審委員會,對“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進行技術評審,形成如下意見:

“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應用的各項物聯網技術成熟、穩定,服務系統介面友好直觀、操作簡單便捷、報警及時有效,適用性和安全性高,完全滿足實際業務需求。其基於先進的管理理念,通過對倉儲貨物重量、輪廓形狀屬性和操作過程的高效管理,能夠實現對抵質押物即時、有效的嚴密監管,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銀行的動產融資業務中抵質押物的監管問題,滿足了銀行對抵質押物的管理要求。

物聯網動產監管構築質押動產“無死角”智慧監管網路

走進無錫市城南路上2100平方米的中國儲運倉庫,綠色的倉庫地面上整齊堆放著印有“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字樣的鋼軋卷,資產規模超千萬元,倉庫內安裝了各種物聯網的感知終端。

據肖晨東介紹,這裡原來是中儲的普通倉庫,3個月前感知科技與平安銀行簽訂協定後,租用其管理權,投入數十萬元布控了一系列物聯網感知終端,將其打造成為物聯網感知倉庫。

貨物入庫卸載時,貨物重量感知子系統即時感知入庫貨物的重量;貨物卸載完成後,貨物輪廓感知子系統提取貨物的輪廓和擺放形狀;在貨物的入庫操作過程中,貨物狀態感知子系統會即時提取到每個貨物的存放庫位元資訊。整個過程中,各類物聯網感知終端全天候工作,即時監測貨物的變化情況。高峻峰說,“整個倉庫實際上就是一個‘感知罩’,無死角地監測單個庫位貨物的重量、體積、輪廓形狀、位置變化,以及庫區人員與設備、週邊人員與設備的狀態等全面資訊,同時將需要回應的預警與報警資訊即時推給監管員或銀行信貸經理”。

在無錫國家軟體園雙子座A座15層的無錫感知合約交易中心後臺控制室,點開大螢幕上“倉單管理平臺系統”相應欄目,企業質押動產的存放庫位、重量、對方形狀輪廓等資訊就會一一呈現。據肖晨東介紹,前端質押動產資訊傳至該系統後,所有資訊會打包封裝,形成一張電子“感知倉單”,與質押動產形成唯一對應關係。

“感知倉單”有效遮罩了人工監管可能帶來的監守自盜道德風險。在動產質押給銀行後,監管報警服務啟動,一旦系統感知到質押動產的位置、重量、輪廓這些足以改變貨值或質押狀態的關鍵資訊,在沒得到放貸方許可的情況下發生變化,就會自動報警。銀行信貸客戶經理、監管方和倉庫管理方的手機、電腦都能在第一時間收到報警資訊,及系統即時抓拍的“作案現場”照片。此外,銀行能在“感知倉單”管理平臺上查詢貨物倉單是否處於質押狀態,有效避免重複質押倉單進行騙貸的問題。

平安銀行貿易金融部負責人說,“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構築了質押動產無死角智慧保護“罩”,推動傳統的實物監管融資向更加規範、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單證化融資演變,有望給動產質押融資帶來顛覆式革新。”

動產監管系統開創我國“物聯網金融”時代

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的動產資產達到50-70萬億元,但每年的動產融資規模只有5-10萬億元,市場潛力很大。特別是動產資產占比高的中小企業,利用動產融資的需求十分迫切。

肖晨東表示,在大體量動產融資市場需求刺激下,未來“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推廣適用空間廣闊。感知科技已在上海、廣東、天津、瀋陽、日照等地佈局建設物聯網感知倉庫,未來將以這些監管倉為據點拓展物聯網動產金融業務。目前,上海鋼聯、日照鋼鐵、廈門象嶼集團已初步與感知科技集團達成合作意向。預計在未來兩年內,感知科技將改造50-100個倉庫,監管資產可達數十億元。

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突破,“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有望廣泛應用於鋼鐵、有色金屬、稀有金屬、橡膠塑膠、農產品及紡織品、大宗散貨等大宗商品在庫、在途、產線的全鏈域監管,從而開創我國的“物聯網金融”時代。

“物聯網金融”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在傳統供應鏈金融的基礎上,實現以物理動產為共同載體,驅動價值流在現實社會順暢、高效流通,形成價值流、資訊流和實體流融合驅動的金融系統。“物聯網金融”的出現,將深遠地變革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投資等眾多金融領域的模式。

目前,憑藉“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感知科技開始全面試水“物聯網金融”,並成功獲批設立全國唯一依託物聯網金融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將以大宗商品交易為服務物件、以物聯網技術應用為核心,構建交易各環節的全鏈域監管,並為交易雙方提供融資租賃、保險等為基礎的物聯網銀行、物聯網保險等創新應用服務的針對性金融解決方案。

企業簡介:感知科技是專業從事物聯網領域,深度融合“研、產、融、商”于一體的創新型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其領軍人物劉海濤博士是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國務院資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和國家傳感網標準工作組的“雙組長”。企業核心研發機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作為中國成員國代表參與並主導ISO/IEC WG7/WG10的相關工作和主要成果,並在IEEE802.15.4d/g/e、Wireless IOT Forum等相關國際標準組織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和行使投票權。感知科技在全球德國、日本、瑞典、美國等設有分公司,業務覆蓋交通、安防、安監、消防、電網、物流等10多個行業領域。

案例簡介:感知科技研發推出的“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動產質押貸款業務,將傳統的智慧化倉庫建成物聯網感知倉庫。運用各類物聯網感知終端,無死角地監測庫位貨物的重量、輪廓形狀、位置的變化,以及庫區人員與設備、週邊人員與設備的狀態等全維資訊,並將各類資訊打包封裝生成電子“感知倉單”。電子“感知倉單”與質押動產形成唯一對應關係,生成後即被鎖定,對倉單貨物進行任何未經許可的操作時,系統將自動報警,有效遮罩傳統動產質押人工監管的風險,為銀行控制風險提供“物聯網金融”方案。(殷晴、沈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