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李嫣霸氣走秀與自信笑容中,說說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

前段時間,李嫣與黃多多巴黎 T台走秀,強勢佔據各項娛樂頭條。論相貌和家庭完整度,黃多多完勝,但從照片中,我們都能感覺到李嫣不亞于專業模特般的氣勢和氣質,相比之下,

黃多多有的只是一種小家碧玉般的乖巧。

這兩天在看一本書,書名《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讓我頗有觸動,書中說:我們每天都在說愛孩子,但絕大多數父母並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愛對於他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本能,一種沿襲上一輩做法的效仿,他們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卻看不見孩子真正的需求。

書作者張娟,北京布布園幼稚園創辦人,家庭教育指導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她將近20年“愛和自由”教育的教學、管理經驗,融入書之中。

想想我們父母經歷過的那些歷史,他們實際上是教育缺失的一代人。當我們說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其實不就是在依靠自己兒時父母對自己的那一套教育來管教自己的孩子嗎?我小時候,

父親就不曾管過我,認為教育應該是老師的事,父母供孩子吃好穿暖就夠了。到現在,他對孫輩的教育也是這樣認為,教育應該是老師的事,父母不要管那麼多,但實際上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塑造和培養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學校教育。

張娟認為孩子依據愛而健康快樂地成長,尤其是0-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憑藉他能感受到的愛來發展自己。也就是說當孩子能感受到正向的愛越多,

關注越多,他就會發展的越好,他的價值感和自尊感也會隨之被很好地構建起來。那對於普通父母而言,要如何做到一個可以給予孩子幫助,溫暖而有力量的父母呢?

1.我們都說愛孩子,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李亞鵬在參加《朗讀者》時,朗讀了一封寫給李嫣信:“上帝給了你這傷痕,我要讓這傷痕成為你的榮耀……嫣兒,我希望你長大以後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接納孩子。不因為孩子成為什麼而愛他,而是愛孩子本身的樣子,接納這個人,接納孩子本身。無論他是怎樣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孩子的行為,尤其是那些讓我們頭疼的行為背後,很多時候是有一個未被滿足的期待。我們應該透過這些行為去瞭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從而構建他的價值感。

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與一個愛缺失的孩子,他們的身體狀態、面部表情以及健康狀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當孩子獲得足夠的愛,他的生命也會更加飽滿,內在也會更平和,也就更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自我的生命構建上,通過內在的平和與喜悅獲得自我感。

像李嫣這樣的一個女孩,出生有缺陷,成為小姑娘後也並不美麗,懂事的時候父母離異,但是在她身上你絲毫感受不到自卑與懦弱;能感覺到的只有那股油然而生的自信與氣勢。我想這就是因為即使父母離異,但她並不缺愛,每年過生日王菲和李亞鵬都會為她慶生,這就是在愛中長大的 孩子,內心平和中能獲得自我感。

相反,一個被忽視、缺愛的孩子,他會去討好別人,會用刻意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他會到處去討愛,去要愛。

愛是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很多時候,父母都會幻想孩子長大以後會如何,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更多的時候,我們似乎總是希望孩子成為我們相像中的那樣。因為恐懼,害怕孩子受傷,因此不允許他們用他們自己的節奏和方式來認知這個世界。我們給孩子設立警告、提醒,“不要跑,會摔跤”,“不要動,危險”,我們覺得這樣做是因為愛他們。

可是,孩子與我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我們的經驗不一定適合孩子。而且再多從我們這邊習得的經驗並不能直接變成孩子的經驗,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生長,讓他們從自己的經歷當中找到經驗。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中列舉了一個作者經歷過的案例:一個27歲的女生向她諮詢婚戀問題,女生自出生後,父母就一直對她愛護有加,從小到大她在物質上的需要父母幾乎都滿足了她,爸媽看起來也很尊重她。但到了大學想談戀愛的時候,父母堅決反對。結果姑娘逆反心理下,很快與一個街頭小混混在一起。後來即將成為人妻之時,覺得無法面對自己的過往。問她為什麼要那麼毅然決然的和那個男生在一起時,女生說“我就是想去體驗一下他們說的是不是對的,他們越是阻撓我,我越想試一試。”

2.愛不是無限制任其自由瘋長,為自由成長創立規則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來到這個世上,他所有成長所需的經驗,都需要通過一個途徑來實現,那就是自由。自由能給孩子帶來尊嚴和內心的平和,可以自由的感受,自由的體驗。

一個真正在被尊重和擁有自由的孩子,在不斷試錯、不斷累積經驗的時候,更容易獲得受益終身的自律。自律必須要經過孩子能夠完全自主自發地使用自己的身體和意志,自由的進行選擇、判斷、聽說和感受這些途徑來獲得。

但這種自由並不是讓孩子為所欲為的自由,而是規則下的自由,沒有規則的自由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傷害。王菲對竇靖童的成長也可以說是給足了自由,退學、染髮、紋身,但這並不意味著王菲任其沒有規則的自由瘋長。16歲前還有門禁,10點錢回家,晚一分鐘必然會發資訊“吃到了”催她回家。“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這其實就是王菲為竇靖童立下的規則。

如果不給孩子設立規則,任由孩子自己混亂的去嘗試和經歷,孩子內在也會有不安感,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的,什麼是安全的。規則不是用來束縛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更安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3.和孩子的內在世界建立聯結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書中提到了一個比較新的概念:聯結。何為“聯結”?其實就是“一個生命體和另外一個生命體毫無障礙地交融在一起的狀態。”

仔細看下來,其實一般對家庭教育比較重視對家長或多或少都已經有在這種做,或者有過這樣的體驗。孩子在母體的時候,是母子聯結最強的時候,孩子能感受到媽媽所有的情緒。

但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我們經常忙著指責孩子、糾正孩子、教育孩子,把他塑造成我們想像的樣子,卻失去了與孩子之間的聯結。

聯結是孩子感受愛的重要途徑,當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也就意味著他不用到處去找愛,不需要用各種各樣的動作去尋求關注,去祈求愛。

想起前段時間一個親戚的孩子來家裡住了兩周,7歲,就是這種與父母之間沒有建立聯結的狀態。父母與他交流很少,平時溝通多是祈使句:吃飯、做作業......剛來的時候,總是不吭聲,與人交流互動表達自己的基本能力都沒有。幾天過去,接納我之後,我出門的時候,他會跑到門口,幫我把要換的鞋子放好,鞋跟朝內,鞋尖朝外,我只要一抬腳就能穿進去。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孩子在我家兩周後就回老家去了,和他爸爸打過電話,說這孩子教育有很大的問題,提醒他要多注意,不知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4.和孩子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當孩子默默流淚的時候,父母越是著急地跟孩子說:“你說啊,你怎麼了?你倒是說話啊!”往往你越著急,孩子越是不吭聲,哭得越厲害。實際上,這一刻我們並不是和孩子在溝通,而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情緒信號。潛臺詞是“我不允許你哭,你必須告訴我怎麼回事”。

有效地溝通不是為了要說服孩子,而是讓我們瞭解孩子,能走進對方生命深處的途徑。允許孩子呈現自己,表達他自己的看法、觀點、判斷、意見和決定,以及接納他在溝通時表現出來的情緒和感受。

5.關注孩子的情緒,與情緒和平相處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喜歡乖孩子,不喜歡孩子發脾氣,有時容易忘了情緒其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們會呼吸就會有情緒。很多家長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往往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也跟著氣急敗壞的發脾氣。

實際上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往往都是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父母的情緒模式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傳遞,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並不聽家長是怎麼講的,而是看家長是怎麼做的。

上次孩子在社區玩,迎面過來一個騎著滑板車的小男孩,啪的一下打了我孩子一下。我孩子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孩子奶奶就打了那男孩一巴掌,說“跟你講過了,打招呼不是打人,就是不聽,快道歉。”

當我們有了情緒,不是情緒化的去表達自己,也不是壓抑自己,而是要學會表達“我怎麼了”。我們對待情緒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對待他們的情緒。因此在孩子面前我也不會刻意裝作自己是個好脾氣媽媽,當有不開心的時候,我也會讓孩子知道我有情緒。當他做了一些讓我很生氣的事情,我也會有情緒,但這並不是不愛他,只是針對具體某件事。當我們健康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也不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有情緒也是一樣,允許他們有情緒,鼓勵他們表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情緒,説明他們梳理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從而可以安全的將情緒發洩掉。

6.家庭環境造就孩子一生

非常贊同《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說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某種品質,最根本的途徑和方法就是讓孩子做家庭裡看到那種品質。

家庭是孩子出生後接觸的第一個環境,作為父母,我們可能有千萬條理由,以愛的名義來保護我們的孩子,但是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拼盡全力也做不到的。我們無法護孩子一生安穩,他們應有自己的軌跡,他們該經歷的、該承受的,他們都應該有機會去試試。去體驗失誤、失望、失敗、傷痛和傷痕,這些自有他們的價值。

我們無法阻止也無法替代,唯有陪著孩子一起前行。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很喜歡紀伯倫那首詩,用來做結尾“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文後有該書在強哥家連結,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值得深思的一本家庭教育書籍。

P.S 這裡是頭條號/宸寶的雜貨鋪,宸寶今年6歲,男生,雜貨鋪主要記載與他相關的成長故事。宸寶媽媽也只是一個關心孩子成長,關心家庭教育的普通媽媽,在孩子成長路上與千萬媽媽一起共同成長中。

希望以上文章能幫助到大家,喜歡請關注或轉發,如有不同意見也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謝謝。

我們應該透過這些行為去瞭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從而構建他的價值感。

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與一個愛缺失的孩子,他們的身體狀態、面部表情以及健康狀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當孩子獲得足夠的愛,他的生命也會更加飽滿,內在也會更平和,也就更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自我的生命構建上,通過內在的平和與喜悅獲得自我感。

像李嫣這樣的一個女孩,出生有缺陷,成為小姑娘後也並不美麗,懂事的時候父母離異,但是在她身上你絲毫感受不到自卑與懦弱;能感覺到的只有那股油然而生的自信與氣勢。我想這就是因為即使父母離異,但她並不缺愛,每年過生日王菲和李亞鵬都會為她慶生,這就是在愛中長大的 孩子,內心平和中能獲得自我感。

相反,一個被忽視、缺愛的孩子,他會去討好別人,會用刻意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他會到處去討愛,去要愛。

愛是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很多時候,父母都會幻想孩子長大以後會如何,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更多的時候,我們似乎總是希望孩子成為我們相像中的那樣。因為恐懼,害怕孩子受傷,因此不允許他們用他們自己的節奏和方式來認知這個世界。我們給孩子設立警告、提醒,“不要跑,會摔跤”,“不要動,危險”,我們覺得這樣做是因為愛他們。

可是,孩子與我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我們的經驗不一定適合孩子。而且再多從我們這邊習得的經驗並不能直接變成孩子的經驗,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生長,讓他們從自己的經歷當中找到經驗。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中列舉了一個作者經歷過的案例:一個27歲的女生向她諮詢婚戀問題,女生自出生後,父母就一直對她愛護有加,從小到大她在物質上的需要父母幾乎都滿足了她,爸媽看起來也很尊重她。但到了大學想談戀愛的時候,父母堅決反對。結果姑娘逆反心理下,很快與一個街頭小混混在一起。後來即將成為人妻之時,覺得無法面對自己的過往。問她為什麼要那麼毅然決然的和那個男生在一起時,女生說“我就是想去體驗一下他們說的是不是對的,他們越是阻撓我,我越想試一試。”

2.愛不是無限制任其自由瘋長,為自由成長創立規則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來到這個世上,他所有成長所需的經驗,都需要通過一個途徑來實現,那就是自由。自由能給孩子帶來尊嚴和內心的平和,可以自由的感受,自由的體驗。

一個真正在被尊重和擁有自由的孩子,在不斷試錯、不斷累積經驗的時候,更容易獲得受益終身的自律。自律必須要經過孩子能夠完全自主自發地使用自己的身體和意志,自由的進行選擇、判斷、聽說和感受這些途徑來獲得。

但這種自由並不是讓孩子為所欲為的自由,而是規則下的自由,沒有規則的自由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傷害。王菲對竇靖童的成長也可以說是給足了自由,退學、染髮、紋身,但這並不意味著王菲任其沒有規則的自由瘋長。16歲前還有門禁,10點錢回家,晚一分鐘必然會發資訊“吃到了”催她回家。“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這其實就是王菲為竇靖童立下的規則。

如果不給孩子設立規則,任由孩子自己混亂的去嘗試和經歷,孩子內在也會有不安感,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的,什麼是安全的。規則不是用來束縛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更安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3.和孩子的內在世界建立聯結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書中提到了一個比較新的概念:聯結。何為“聯結”?其實就是“一個生命體和另外一個生命體毫無障礙地交融在一起的狀態。”

仔細看下來,其實一般對家庭教育比較重視對家長或多或少都已經有在這種做,或者有過這樣的體驗。孩子在母體的時候,是母子聯結最強的時候,孩子能感受到媽媽所有的情緒。

但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我們經常忙著指責孩子、糾正孩子、教育孩子,把他塑造成我們想像的樣子,卻失去了與孩子之間的聯結。

聯結是孩子感受愛的重要途徑,當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也就意味著他不用到處去找愛,不需要用各種各樣的動作去尋求關注,去祈求愛。

想起前段時間一個親戚的孩子來家裡住了兩周,7歲,就是這種與父母之間沒有建立聯結的狀態。父母與他交流很少,平時溝通多是祈使句:吃飯、做作業......剛來的時候,總是不吭聲,與人交流互動表達自己的基本能力都沒有。幾天過去,接納我之後,我出門的時候,他會跑到門口,幫我把要換的鞋子放好,鞋跟朝內,鞋尖朝外,我只要一抬腳就能穿進去。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孩子在我家兩周後就回老家去了,和他爸爸打過電話,說這孩子教育有很大的問題,提醒他要多注意,不知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4.和孩子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當孩子默默流淚的時候,父母越是著急地跟孩子說:“你說啊,你怎麼了?你倒是說話啊!”往往你越著急,孩子越是不吭聲,哭得越厲害。實際上,這一刻我們並不是和孩子在溝通,而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情緒信號。潛臺詞是“我不允許你哭,你必須告訴我怎麼回事”。

有效地溝通不是為了要說服孩子,而是讓我們瞭解孩子,能走進對方生命深處的途徑。允許孩子呈現自己,表達他自己的看法、觀點、判斷、意見和決定,以及接納他在溝通時表現出來的情緒和感受。

5.關注孩子的情緒,與情緒和平相處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喜歡乖孩子,不喜歡孩子發脾氣,有時容易忘了情緒其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們會呼吸就會有情緒。很多家長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往往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也跟著氣急敗壞的發脾氣。

實際上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往往都是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父母的情緒模式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傳遞,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並不聽家長是怎麼講的,而是看家長是怎麼做的。

上次孩子在社區玩,迎面過來一個騎著滑板車的小男孩,啪的一下打了我孩子一下。我孩子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孩子奶奶就打了那男孩一巴掌,說“跟你講過了,打招呼不是打人,就是不聽,快道歉。”

當我們有了情緒,不是情緒化的去表達自己,也不是壓抑自己,而是要學會表達“我怎麼了”。我們對待情緒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對待他們的情緒。因此在孩子面前我也不會刻意裝作自己是個好脾氣媽媽,當有不開心的時候,我也會讓孩子知道我有情緒。當他做了一些讓我很生氣的事情,我也會有情緒,但這並不是不愛他,只是針對具體某件事。當我們健康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也不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有情緒也是一樣,允許他們有情緒,鼓勵他們表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情緒,説明他們梳理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從而可以安全的將情緒發洩掉。

6.家庭環境造就孩子一生

非常贊同《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說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某種品質,最根本的途徑和方法就是讓孩子做家庭裡看到那種品質。

家庭是孩子出生後接觸的第一個環境,作為父母,我們可能有千萬條理由,以愛的名義來保護我們的孩子,但是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拼盡全力也做不到的。我們無法護孩子一生安穩,他們應有自己的軌跡,他們該經歷的、該承受的,他們都應該有機會去試試。去體驗失誤、失望、失敗、傷痛和傷痕,這些自有他們的價值。

我們無法阻止也無法替代,唯有陪著孩子一起前行。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很喜歡紀伯倫那首詩,用來做結尾“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文後有該書在強哥家連結,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值得深思的一本家庭教育書籍。

P.S 這裡是頭條號/宸寶的雜貨鋪,宸寶今年6歲,男生,雜貨鋪主要記載與他相關的成長故事。宸寶媽媽也只是一個關心孩子成長,關心家庭教育的普通媽媽,在孩子成長路上與千萬媽媽一起共同成長中。

希望以上文章能幫助到大家,喜歡請關注或轉發,如有不同意見也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