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啥人類總要聯手打異鬼、打夜王、打半獸人、打大魔王呢?

1

於是《權力的遊戲》終於推進到了我們喜聞樂見的劇情:維斯特洛大陸自相殘殺許久後,女王們終於打算捐棄前嫌,攜手並肩,去對付長城外的異鬼大軍了。我們的兩位男主角——一無所知的雪諾,

毒舌但心軟的小惡魔——自然在其中大有功勞:斡旋、溝通、協調,一起去打鬼子。

等一下……是不是有點耳熟?

《魔戒》裡,阿拉貢所做的,也就是這個:協調各方勢力,對抗半獸人軍團和魔多大軍。

《斯巴達三百勇士》裡,萊昂尼達斯則參與了希臘聯軍,

以寡擊眾,帶著勇士們,對抗東方來的波斯大軍。

歐美戰爭題材影劇,多有這個傾向:敵人滾滾而來,大軍壓境;正派勢單力孤,於是奔走會盟,最後嘛,當然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團結的一方擊敗對手。在攜手並肩的過程中,大家的齟齬也消了,甚至還能跨種族合作呢——比如,《變形金剛》系列,汽車人還拉著人類,一起鬥霸天虎呢。

這點“大家聯手打魔王”的心思,如果追根溯源,是歐美文化久藏心中的一點……恐懼吧。

2

且說《斯巴達三百勇士》,講述的是希臘與波斯的戰爭,但戰史學家常將之吹噓為東西方的戰爭。歐洲人習慣將歐亞非三大洲交界那地方,即敘利亞、埃及、土耳其所在的地方,當做東西方分割線。在希臘人眼裡,自己是文明的西方城邦,波斯人則是龐大的東方帝國;自己是協同作戰的自由人,對手則是亞洲來的蠻族。

希臘羅馬人還習慣吹噓東方來的戰鬥力如何龐大,

西元前484年波斯遠征時,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說,對方來的有2641610人——二百多萬波斯軍人,稍有軍事知識的人都知道不可能。但這就是當日希臘人的觀感了:

——大帝國席捲而來,我們只有攜手並肩,才能解決!

——雅典與斯巴達,包括希臘聯軍,必須攜手作戰!

他們的聯盟微妙到何種程度呢?著名的薩拉米斯海戰前,斯巴達人本準備放棄決戰;於是雅典的當家地米斯托克利跟聯軍盟主、斯巴達的當家歐利拜德斯威脅,

“你不決戰,我們雅典人就撤走,大不了去義大利!”

——您看,都用撂挑子來逼盟友出戰了。

為了逼迫希臘諸將下決心,地米斯托克利甚至寫信給波斯王薛西斯,說希臘人會逃走;薛西斯包圍了希臘艦隊後,地米斯托克利才告知全軍,“我們被包圍了,只有決戰。”於是希臘諸將才真正被捏成一股繩,去咬牙切齒、跟波斯人決戰了。

——您看,

都得靠賣自己情報來逼盟友和好了。

這大概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所謂,西方文明抵抗東方大帝國入侵的故事。

但這還只是個開始。

3

西元451年,號稱“上帝之鞭”、禍害歐洲、殺人如麻的匈奴王阿提拉,不知道兩年之後,他老人家就要死在洞房花燭夜(洞房夜忽然流鼻血而死),只顧引著大軍,滿歐洲開拓牧場。

他老人家分軍三路,通過比利時高盧,一路燒殺搶奸,蘭斯、梅斯、康佈雷、特雷弗這些城市,所過皆墟,然後終於圍攻了奧爾良。當時歐洲人對這個東方草原來的遊牧蠻族心存恐懼。阿提拉圍攻奧爾良時,西歐只有這麼一座大城市還保留所謂西方文明了。城裡的阿萊努斯主教奔去謁見西羅馬軍隊老大埃提烏斯,告訴他奧爾良城不可能守過6月14日。結果在6月14日上午,一個奧爾良士兵在瞭望塔上,望見了埃提烏斯和迪奧多裡希,看到了西羅馬軍團的飛鷹旗與西哥特人的繡旗——援軍來了。

這一天號稱“西方文明得以存續的一天”。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魔戒》第三部裡,阿拉貢和洛漢國馳援剛鐸,擊退半獸人軍團呢?

——哦對了,另一件事:

歷史上,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瓦倫提尼安,有位姐姐叫洪諾留。這位王姐公主因為跟家裡不和,派人給阿提拉送了個戒指,要阿提拉娶她為妻,自己跟瓦倫提尼安皇帝要求,割讓西羅馬帝國一半給自己,這事兒後來逶迤引發了匈奴與羅馬的仇恨,終於到了後來引發如上所述的沙隆會戰。

如果把這裡的洪諾留換成龍母,阿提拉換成卓戈,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呢?

4

之後世情變易,歐洲人心目中的東方大敵,也就成了阿拉伯人。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陷變成伊斯坦布爾之前,一直是歐洲人心目中,抵抗異族的東方大盾——仿佛《權力的遊戲》中的長城。基督教組織的十字軍東征,說白了,也就是中世紀基督教諸侯聯軍,跑去東方打打殺殺一番。

因為“聯軍組隊刷東方帝國”已成傳統,所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圍攻時,熱那亞人、威尼斯人、羅馬人各色來幫忙的熱心鬥士並不少;而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時,基督教世界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覺得馬上要被龐大的土耳其奧斯曼給吞併了——就像雪諾們覺得,異鬼馬上要把人類都給幹掉了似的。

所以才有1571年著名的勒班陀海戰:威尼斯共和國、西班牙帝國、熱那亞共和國、教宗國、托斯卡納大公國、薩伏依公國、烏爾比諾公國……這些歐洲大大小小的勢力,又組了個聯盟,一起去對抗奧斯曼。帶頭的是西班牙王弟約翰。因為是聯盟,所以當然又有是非:

就在開戰前幾天,威尼斯主將文尼祿的船上,西班牙人和威尼斯人吵起來,引發鬥毆,死了人;文尼祿處死了幾個西班牙人,西班牙王弟約翰大怒,要關押文尼祿,眼看聯盟要崩潰,教皇派來的副將科洛納趕緊交涉,把事兒平了——但從此之後,約翰不再跟文尼祿說話,發號施令,也由另一員將領轉達。聽著跟小孩鬥氣似的。

好在這一戰最後贏了,是所謂基督教世界聯軍對土耳其的第一次大勝。於是不免又成為各色油畫傳奇的產物,慶祝基督教世界同仇敵愾地,對抗了東方大帝國。

5

又兩百年後,著名的維也納會戰,是所謂神聖聯盟vs奧斯曼帝國。神聖聯盟包括波蘭立陶宛聯邦、奧地利、薩克森、巴伐利亞、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哥薩克……這一戰擊退奧斯曼後,是所謂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戰。從此奧斯曼無力再向歐洲擴張。當然了,又是基督徒們的勝利、東方大帝國的失敗。

這一戰還有個趣事:當時有位亞美尼亞人,叫做約翰內-迪奧達精通歐洲語言和土耳其語,於是在1683年奧斯曼大軍襲來時,他老實不客氣,在維也納開起了自己的咖啡館。他給奧地利軍隊擔當翻譯,同時膽大包天的在戰爭期間從事咖啡貿易。兩年後,奧斯曼大軍敗北,維也納宮廷給了迪奧達一個帝國內的獨家專營咖啡權。這是個大便宜,但想想看:人家可是腦袋掛在褲腰帶上,豁出性命在賣咖啡呢!

基本上,那也是中歐世界最早的咖啡館之一了。

6

所以,您也明白了:

歷史上,歐洲人總是這麼擔驚受怕的:西元前,希臘人一直沒統一,小城邦對抗東方;中世紀,他們自己一直分著,很少形成統一大國,所以總覺得來個東方大勢力自己就有麻煩。在歐洲人歷史上,先是波斯,再是安息,然後是匈奴人,是阿拉伯人,是塞爾柱土耳其人,以及一度打到波蘭的蒙古人……等奧斯曼帝國衰落後,西歐還是緊張著:俄羅斯崛起了,俄羅斯變成蘇聯了、柏林牆建起了……

歐洲人總覺得,東方的某大帝國一過來,世界就要完蛋啦。

雖然形象各異,但基本上,西歐世界描繪的異族都是一樣的:

帶有遊牧民族氣息;形象可怖(異鬼、半獸人、波斯大軍)、鋪天蓋地、服從于某個魔王、野蠻、殘忍、恐怖……

我們可以說,這是歐美文明裡,長久的歷史恐懼。投射到電影與電視劇裡,便是如此:正經文明世界,大多被描述得小邦自立,各行其是,很文明,但無法獨自對抗東方大帝國;當東方帝國侵來時,大家就要聯合起來打異鬼、打半獸人、打波斯人、打匈奴、打風暴兵……

也因此,歐美劇裡喜歡描述的英雄,未必總是最能打的那位,卻是能夠捐棄前嫌,統合眾心、協調各方利益的人物——就像《權力的遊戲》第七季第五集最後,雪諾說,“我們是一邊的,我們都在呼吸。”

一如當年約翰帶領基督教艦隊,向奧斯曼艦隊前進時的說法,“我們是一邊的,我們都信上帝。”

——所以歷史上,歐洲人對俄羅斯大地一直頗為忌憚,也可以看做是,對東方大帝國恐懼的延續吧:他們千方百計不指望俄羅斯的觸角往西伸,對一切疑似有大帝傾向的東方國家都很緊張,既是出於宗旨不同,也是因為,在漫長歷史上,西歐基督教世界或自詡的文明世界,真的被東方鋪天蓋地的大帝國,給折磨怕了呀!

所過皆墟,然後終於圍攻了奧爾良。當時歐洲人對這個東方草原來的遊牧蠻族心存恐懼。阿提拉圍攻奧爾良時,西歐只有這麼一座大城市還保留所謂西方文明了。城裡的阿萊努斯主教奔去謁見西羅馬軍隊老大埃提烏斯,告訴他奧爾良城不可能守過6月14日。結果在6月14日上午,一個奧爾良士兵在瞭望塔上,望見了埃提烏斯和迪奧多裡希,看到了西羅馬軍團的飛鷹旗與西哥特人的繡旗——援軍來了。

這一天號稱“西方文明得以存續的一天”。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魔戒》第三部裡,阿拉貢和洛漢國馳援剛鐸,擊退半獸人軍團呢?

——哦對了,另一件事:

歷史上,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瓦倫提尼安,有位姐姐叫洪諾留。這位王姐公主因為跟家裡不和,派人給阿提拉送了個戒指,要阿提拉娶她為妻,自己跟瓦倫提尼安皇帝要求,割讓西羅馬帝國一半給自己,這事兒後來逶迤引發了匈奴與羅馬的仇恨,終於到了後來引發如上所述的沙隆會戰。

如果把這裡的洪諾留換成龍母,阿提拉換成卓戈,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呢?

4

之後世情變易,歐洲人心目中的東方大敵,也就成了阿拉伯人。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陷變成伊斯坦布爾之前,一直是歐洲人心目中,抵抗異族的東方大盾——仿佛《權力的遊戲》中的長城。基督教組織的十字軍東征,說白了,也就是中世紀基督教諸侯聯軍,跑去東方打打殺殺一番。

因為“聯軍組隊刷東方帝國”已成傳統,所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圍攻時,熱那亞人、威尼斯人、羅馬人各色來幫忙的熱心鬥士並不少;而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時,基督教世界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覺得馬上要被龐大的土耳其奧斯曼給吞併了——就像雪諾們覺得,異鬼馬上要把人類都給幹掉了似的。

所以才有1571年著名的勒班陀海戰:威尼斯共和國、西班牙帝國、熱那亞共和國、教宗國、托斯卡納大公國、薩伏依公國、烏爾比諾公國……這些歐洲大大小小的勢力,又組了個聯盟,一起去對抗奧斯曼。帶頭的是西班牙王弟約翰。因為是聯盟,所以當然又有是非:

就在開戰前幾天,威尼斯主將文尼祿的船上,西班牙人和威尼斯人吵起來,引發鬥毆,死了人;文尼祿處死了幾個西班牙人,西班牙王弟約翰大怒,要關押文尼祿,眼看聯盟要崩潰,教皇派來的副將科洛納趕緊交涉,把事兒平了——但從此之後,約翰不再跟文尼祿說話,發號施令,也由另一員將領轉達。聽著跟小孩鬥氣似的。

好在這一戰最後贏了,是所謂基督教世界聯軍對土耳其的第一次大勝。於是不免又成為各色油畫傳奇的產物,慶祝基督教世界同仇敵愾地,對抗了東方大帝國。

5

又兩百年後,著名的維也納會戰,是所謂神聖聯盟vs奧斯曼帝國。神聖聯盟包括波蘭立陶宛聯邦、奧地利、薩克森、巴伐利亞、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哥薩克……這一戰擊退奧斯曼後,是所謂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戰。從此奧斯曼無力再向歐洲擴張。當然了,又是基督徒們的勝利、東方大帝國的失敗。

這一戰還有個趣事:當時有位亞美尼亞人,叫做約翰內-迪奧達精通歐洲語言和土耳其語,於是在1683年奧斯曼大軍襲來時,他老實不客氣,在維也納開起了自己的咖啡館。他給奧地利軍隊擔當翻譯,同時膽大包天的在戰爭期間從事咖啡貿易。兩年後,奧斯曼大軍敗北,維也納宮廷給了迪奧達一個帝國內的獨家專營咖啡權。這是個大便宜,但想想看:人家可是腦袋掛在褲腰帶上,豁出性命在賣咖啡呢!

基本上,那也是中歐世界最早的咖啡館之一了。

6

所以,您也明白了:

歷史上,歐洲人總是這麼擔驚受怕的:西元前,希臘人一直沒統一,小城邦對抗東方;中世紀,他們自己一直分著,很少形成統一大國,所以總覺得來個東方大勢力自己就有麻煩。在歐洲人歷史上,先是波斯,再是安息,然後是匈奴人,是阿拉伯人,是塞爾柱土耳其人,以及一度打到波蘭的蒙古人……等奧斯曼帝國衰落後,西歐還是緊張著:俄羅斯崛起了,俄羅斯變成蘇聯了、柏林牆建起了……

歐洲人總覺得,東方的某大帝國一過來,世界就要完蛋啦。

雖然形象各異,但基本上,西歐世界描繪的異族都是一樣的:

帶有遊牧民族氣息;形象可怖(異鬼、半獸人、波斯大軍)、鋪天蓋地、服從于某個魔王、野蠻、殘忍、恐怖……

我們可以說,這是歐美文明裡,長久的歷史恐懼。投射到電影與電視劇裡,便是如此:正經文明世界,大多被描述得小邦自立,各行其是,很文明,但無法獨自對抗東方大帝國;當東方帝國侵來時,大家就要聯合起來打異鬼、打半獸人、打波斯人、打匈奴、打風暴兵……

也因此,歐美劇裡喜歡描述的英雄,未必總是最能打的那位,卻是能夠捐棄前嫌,統合眾心、協調各方利益的人物——就像《權力的遊戲》第七季第五集最後,雪諾說,“我們是一邊的,我們都在呼吸。”

一如當年約翰帶領基督教艦隊,向奧斯曼艦隊前進時的說法,“我們是一邊的,我們都信上帝。”

——所以歷史上,歐洲人對俄羅斯大地一直頗為忌憚,也可以看做是,對東方大帝國恐懼的延續吧:他們千方百計不指望俄羅斯的觸角往西伸,對一切疑似有大帝傾向的東方國家都很緊張,既是出於宗旨不同,也是因為,在漫長歷史上,西歐基督教世界或自詡的文明世界,真的被東方鋪天蓋地的大帝國,給折磨怕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