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旅遊」你還不知道新房山八景?它們都在哪兒?(下)

今天

小fun繼續跟您說說

咱房山八景那些事兒

麗質天成品自精,紅螺千古最撩情。

奇雄怪峻連三險,雅秀靈幽綴一程。

俊逸春山彰碧翠,葳蕤秋葉溢紅橙。

梵鐘佛語聲聲度,

半點禪心腑底生。

“紅螺三險”位於周口店鎮黃山店村西北

所謂紅螺山,又稱幽嵐山。是指當年在上嶺的紅螺洞裡有紅螺出現且釋放紅光,

故此得名。另據流傳,在十多萬年前,這一帶是一片汪洋,這裡有個海眼。有一天,人們忽然發現一個巨大的海螺堵在海眼上,它遍體是鮮紅的鱗,被陽光一照,放射出紅彤彤的光彩,映紅了半個天,染紅了這一帶的海水。不久"轟隆"一聲巨響,地殼變動,海水沒了,紅色的海螺變成了一座奇妙的山巒,像個大海螺的蓋子,分上、中、下三層,人們叫它紅螺三險。

山體呈螺旋式上升,分三層,每層懸崖下有盤道。紅螺三險,其山峰陡立,在群峰中顯得挺拔而又雄奇。山間有高大的古松、古柏、橡木遮雲蔽日,

紅葉的品種就八種之多,有數不盡的野花草散發著淡淡清香,還有清泉淙淙流淌,古廟、古碑、古塔點綴其中,景色如畫,可謂"無限風光在險峰"。

著名的紅螺三險是明清時期房山八景之一。自明代起就在下險建竹園寺,中險建極樂寺,上險除小庵之外每一洞穴就是一座廟宇。

下險

從玉虛宮向西北順溝而行,依稀可見用山石砌成的古路。行至大溝分叉之處,向右邊的溝口走,爬巨石而上,走不多遠便見一巨大的岩石卡住山溝,在大石的左邊與溝壁岩石間尚留有一縫人可通過。在巨大的岩石上刻有30公分見方“雲會門”三個大字,

落款為明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5年)十二月。過雲會門便進入紅螺三險的下險了。

中險

從乳峰庵向上便進入了紅螺中險地段。從該寺的規制及所立碑的文字來看,中險極樂寺在當時是相當有名氣的,其規模、等級亦屬上乘

上險

由梯而上,起初為木梯,年久損壞曾有善人捐資物料重建。十幾米高的“天梯”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由梯而上,確如登天,胸與臉緊貼石階,呼氣將塵土吹到臉上。登“天梯”不能有絲毫的失誤和大意,下面,山澗深不見底;上面,見石不見天。

鐘靈毓秀孕清幽,千古禪林水上修。

窗納靈山銜瑞氣,門含玉液載仙舟。

塔前俯仰鐘聲遠,洞裡流連箏韻悠。

醉倚斜陽詩佐酒,漫川風月一壺秋。

孔水舟仙指孔水洞萬佛堂

萬佛堂始建于唐代開元到天寶年間,原名龍泉寺,後改大曆禪寺,又稱萬佛龍泉寶殿。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萬佛堂在房山區西北雲蒙山南麓的萬佛堂村南面。北靠大山,前有流水,兩側各有一座遼代和元代古塔,環境十分優雅。

整個萬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臺上,幾經興廢,現存為一座明代無梁殿建築, 歇山頂,漢白玉石券門上有十分講究的浮雕,門楣上嵌有四方連續蓮花瓣石匾,上書“大曆古跡萬佛龍泉寶殿”。

萬佛堂下有孔水洞,孔水洞由人工砌成高大的券口,原為天然溶洞,洞內有泉,可乘舟駛入,聞聽滴水如箏,疑為仙人居所,稱為孔水仙舟。洞壁存有隋大業十年(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雕像。刻經大部溺于水中。

萬佛堂花塔,修建於遼代,磚混結構,高30米,現24米,塔上部呈筍狀,裝飾著小龕,龕內各供佛像,每龕下飾有伸頭向外的磚雕象首或獅頭,塔之下部為圓形花簇狀塔身。右側的元代八角七級密簷式“齡公和尚舍利塔”古塔,高約18米,該塔也是從木結構樓閣式塔發展而來,在第一層的塔身,飾以佛龕,佛像,門窗,斗拱等雕刻。這在形式上受印度、東南亞佛教的影響,在塔上使用大量的雕飾,同時也是我國古塔從高大質樸向華麗精緻發展方向。

金山香水

藏幽蘊秀九龍山,日倚高峰月籠灣。

赫赫金陵無勝跡,庸庸明帝有遺頒。

冥宮徒有青嵐逸,瑩地空余碧水潺。

憶古撫今心緒遠,傷情入夢淚潸潸。

金山香水指的是金陵

金陵遺址位於房山區車廠村至龍門口一帶的雲峰山下,距市區48公里。雲峰山又稱九龍山,因其有九條山脊如九龍奔騰而得名。共葬金代"始祖"至章宗17個皇帝、後妃及諸王,是北京地區第一個皇陵,比明十三陵早約200年。對於金陵,史書記載不多。金海陵王完顏亮從貞元三年(1155)三月開始至十月,在雲峰寺舊址建3個墓穴,安葬了他以前的3個皇帝。第二年又將金朝建國之前的10個祖先之靈遷來此地安葬,各立稱號。

至章宗末年,金陵各地下宮殿和地上建築均已建成。金陵區分帝陵、紀陵及諸王兆域3部分。大定年間陵界為78公里,大安年間為64公里。陵域設有圍牆,每隔一定距離建有土堡。金以後,陵墓無人守護,地上部分逐漸殘毀。明天啟年間,因後金政權崛起,明皇惑於術士之說,認為後金興起與金陵"氣脈相關",遂拆毀了金陵地上建築。

清初對有的陵墓進行了修復,還特設守陵戶,春秋至祭。乾隆時又進行修復,但後來遭到嚴重損壞,金陵地上部分幾乎無跡。從1986年開始,北京市文物部門對金陵進行踏勘,測定出金陵在大房山支脈雲峰山的具體位置,找到金睿宗的景陵。

金陵有山有水,地域遼闊,風水甚佳,又是中國少數民族主政的一代帝王陵寢,距北京45公里。無論從文物考古和旅遊觀瞻的角度,進行“科學保護,和理利用”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白水異漿

前攬晴川背倚崗,翠微深處湧瓊漿。

神僧一念隨天意,古刹重生映佛光。

淨土繽紛花吐豔,香雲縹緲水流芳。

虔心問塔傾私語,化境幽然韻頡頏。

白水寺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寺位於房山區燕山辦事處白水寺公園。原名白水興隆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過,故稱白水興隆寺,白水寺乃其俗稱。白水寺中有3尊石雕巨佛,又俗稱大佛寺。白水寺為房山著名的寺院,明清兩代白水寺冠以“白水異漿”,列入房山八景。

白水寺創建年代不詳。據明人鄭民悅《重修白水興隆寺記》記載,明景泰(1450-1457年)僧智蓮重修之。成化元年(1465年),住持淨廣再修,並樹碑寺中,碑文為僧道深所撰。明嘉靖(1522-1566年)又修,就石佛建3間北殿,後為樵火所焚。萬曆四年游僧常緣途經蠍息崗,目睹山寺焚圮,石佛暴露,於是為之募緣,再建白水寺。

這次建寺就山取石,建造無梁石閣,以安俸3尊石佛,並將石佛塗飾金粉,又於閣內繪製壁畫。次建彌勒殿、禪堂、山門,山門題額“興隆”2字。又建鐘樓、庫廚等,在寺後的石崗頂上樹花崗岩石塔一座。萬曆十四年(1586年)竣工。民國以後,白水寺山門、彌勒殿、禪堂、鐘樓及寺前石橋諸建築皆傾圮,僅存石閣、石佛與崗顛的石塔。1993年,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撥專款、房山區人民政府籌集資金修復了白水寺殘損的石閣頂,並重建白水寺石橋。

以上小fun僅就房山八景

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以期和大家共同

瞭解房山

熱愛房山

建設房山

上險

由梯而上,起初為木梯,年久損壞曾有善人捐資物料重建。十幾米高的“天梯”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由梯而上,確如登天,胸與臉緊貼石階,呼氣將塵土吹到臉上。登“天梯”不能有絲毫的失誤和大意,下面,山澗深不見底;上面,見石不見天。

鐘靈毓秀孕清幽,千古禪林水上修。

窗納靈山銜瑞氣,門含玉液載仙舟。

塔前俯仰鐘聲遠,洞裡流連箏韻悠。

醉倚斜陽詩佐酒,漫川風月一壺秋。

孔水舟仙指孔水洞萬佛堂

萬佛堂始建于唐代開元到天寶年間,原名龍泉寺,後改大曆禪寺,又稱萬佛龍泉寶殿。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萬佛堂在房山區西北雲蒙山南麓的萬佛堂村南面。北靠大山,前有流水,兩側各有一座遼代和元代古塔,環境十分優雅。

整個萬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臺上,幾經興廢,現存為一座明代無梁殿建築, 歇山頂,漢白玉石券門上有十分講究的浮雕,門楣上嵌有四方連續蓮花瓣石匾,上書“大曆古跡萬佛龍泉寶殿”。

萬佛堂下有孔水洞,孔水洞由人工砌成高大的券口,原為天然溶洞,洞內有泉,可乘舟駛入,聞聽滴水如箏,疑為仙人居所,稱為孔水仙舟。洞壁存有隋大業十年(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雕像。刻經大部溺于水中。

萬佛堂花塔,修建於遼代,磚混結構,高30米,現24米,塔上部呈筍狀,裝飾著小龕,龕內各供佛像,每龕下飾有伸頭向外的磚雕象首或獅頭,塔之下部為圓形花簇狀塔身。右側的元代八角七級密簷式“齡公和尚舍利塔”古塔,高約18米,該塔也是從木結構樓閣式塔發展而來,在第一層的塔身,飾以佛龕,佛像,門窗,斗拱等雕刻。這在形式上受印度、東南亞佛教的影響,在塔上使用大量的雕飾,同時也是我國古塔從高大質樸向華麗精緻發展方向。

金山香水

藏幽蘊秀九龍山,日倚高峰月籠灣。

赫赫金陵無勝跡,庸庸明帝有遺頒。

冥宮徒有青嵐逸,瑩地空余碧水潺。

憶古撫今心緒遠,傷情入夢淚潸潸。

金山香水指的是金陵

金陵遺址位於房山區車廠村至龍門口一帶的雲峰山下,距市區48公里。雲峰山又稱九龍山,因其有九條山脊如九龍奔騰而得名。共葬金代"始祖"至章宗17個皇帝、後妃及諸王,是北京地區第一個皇陵,比明十三陵早約200年。對於金陵,史書記載不多。金海陵王完顏亮從貞元三年(1155)三月開始至十月,在雲峰寺舊址建3個墓穴,安葬了他以前的3個皇帝。第二年又將金朝建國之前的10個祖先之靈遷來此地安葬,各立稱號。

至章宗末年,金陵各地下宮殿和地上建築均已建成。金陵區分帝陵、紀陵及諸王兆域3部分。大定年間陵界為78公里,大安年間為64公里。陵域設有圍牆,每隔一定距離建有土堡。金以後,陵墓無人守護,地上部分逐漸殘毀。明天啟年間,因後金政權崛起,明皇惑於術士之說,認為後金興起與金陵"氣脈相關",遂拆毀了金陵地上建築。

清初對有的陵墓進行了修復,還特設守陵戶,春秋至祭。乾隆時又進行修復,但後來遭到嚴重損壞,金陵地上部分幾乎無跡。從1986年開始,北京市文物部門對金陵進行踏勘,測定出金陵在大房山支脈雲峰山的具體位置,找到金睿宗的景陵。

金陵有山有水,地域遼闊,風水甚佳,又是中國少數民族主政的一代帝王陵寢,距北京45公里。無論從文物考古和旅遊觀瞻的角度,進行“科學保護,和理利用”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白水異漿

前攬晴川背倚崗,翠微深處湧瓊漿。

神僧一念隨天意,古刹重生映佛光。

淨土繽紛花吐豔,香雲縹緲水流芳。

虔心問塔傾私語,化境幽然韻頡頏。

白水寺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寺位於房山區燕山辦事處白水寺公園。原名白水興隆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過,故稱白水興隆寺,白水寺乃其俗稱。白水寺中有3尊石雕巨佛,又俗稱大佛寺。白水寺為房山著名的寺院,明清兩代白水寺冠以“白水異漿”,列入房山八景。

白水寺創建年代不詳。據明人鄭民悅《重修白水興隆寺記》記載,明景泰(1450-1457年)僧智蓮重修之。成化元年(1465年),住持淨廣再修,並樹碑寺中,碑文為僧道深所撰。明嘉靖(1522-1566年)又修,就石佛建3間北殿,後為樵火所焚。萬曆四年游僧常緣途經蠍息崗,目睹山寺焚圮,石佛暴露,於是為之募緣,再建白水寺。

這次建寺就山取石,建造無梁石閣,以安俸3尊石佛,並將石佛塗飾金粉,又於閣內繪製壁畫。次建彌勒殿、禪堂、山門,山門題額“興隆”2字。又建鐘樓、庫廚等,在寺後的石崗頂上樹花崗岩石塔一座。萬曆十四年(1586年)竣工。民國以後,白水寺山門、彌勒殿、禪堂、鐘樓及寺前石橋諸建築皆傾圮,僅存石閣、石佛與崗顛的石塔。1993年,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撥專款、房山區人民政府籌集資金修復了白水寺殘損的石閣頂,並重建白水寺石橋。

以上小fun僅就房山八景

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以期和大家共同

瞭解房山

熱愛房山

建設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