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國都用新能源車牌,距離全國都開新能源車還有多遠?

文|Evan

圖|網路

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歷史性地超過了50萬輛,同比超過50%的增速,讓一眾別國豔羨不已。要知道,去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不足100萬輛,中國獨佔半壁,美帝也得次之而居。

不得不說,作為中國戰略性新型產業,新能源汽車享受的“特權”是其發展的極大動力。巨額的國家補貼,五花八門的地方鼓勵政策,送號牌、不限行,新能源汽車就是中國馬路上的小寶貝兒。

去年年底,公安部在全國5個城市試推行“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鮮明的標識,讓人生怕不知道“這車是用電的!”。而就在幾天前,公安部又宣佈,經過半年的試裝,這個“綠底黑字”的新傢伙,

馬上就要全國進行推廣了。這意味著,你以後在大街上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綠牌車”了。

為啥中國要這麼努力地推廣新能源汽車?

節能環保、消除霧霾都是虛的,如知乎大V一苒所說,最關鍵的無外乎兩點:社會經濟和國家安全。

中國汽車工業基礎薄弱,現在大街上跑的外國車比自主的多了去了。

中國一直想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成為主導,畢竟在這方面差距不是很大。

另一方面,中國少油多煤,長期以來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家,嚴重受制於國際供給,近年來大力發展葉岩氣、可燃冰等極具爭議的技術也是被逼無奈。在這種大背景下,整體能源消耗從油轉電是必然之舉,汽車這一吃油大戶自是首當其衝。

各國現在對新能源汽車都什麼態度?

今年以來,歐洲各國陸續放出禁售燃油車的消息,雖然不是馬上,但大多也只在不遠的一二十年之後。比如法國、英國相繼宣佈2040年停售燃油車;而德國則會更早,其上議院已經通過了“2030年後禁止銷售燃油車”的決議,

不知這其中有無“排放門”事件帶來的影響,但必須承認,在世界汽車強國裡,德國做得比任何人都更激進。

而且據說燃油車禁售已經驚動了石油巨頭們,畢竟汽車行業是他們巨大的奶油蛋糕,如果汽車都零排放了,上哪兒賣油去。可想而知,

受此牽連的肯定還有各種內燃機零部件供應商,火花塞、節氣門,這些都將成為歷史名詞,T1、T2可能出現無數個諾基亞式的企業死亡。

美日雖然沒有這麼直接的禁售計畫,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動作也牽動市場。豐田早在2015年就宣佈過2050年將會停售汽油車,但其重心會放在混合動力上,而不是純電動。

而美國的新能源汽車階梯性減稅政策、零排放積分交易機制ZEV等,早已為人稱道。頭號明星特斯拉就更不用說了,市值接連超過通用寶馬,打入世界500強,廉價Model 3都量產了哦。(而我們的比亞迪呢,除了巴菲特投資、小李子代言,在國際舞臺上也沒太多名聲。聽說上個月“唐”銷量跌了66%?夠喝一盅的了。)

總的來說,禁售燃油車可能是一時衝動,但發展新能源汽車勢在必行,全球各國轉向電動汽車時代的步伐已不可阻擋。

全球新能源汽車熱火朝天,中國卻還有太多隱憂

首先,少了國家補貼的錢,新能源汽車這事兒恐怕就難了。

“騙補事件”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圈的最大醜聞,這也導致了“國家計畫暫停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的傳聞。搞得這麼亂,是該冷靜下了。大量的金錢還沒有真正讓買車人群受惠,而補貼退坡卻已經到來,在國內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新能源車品質不夠好的情況下,再沒什麼補貼了,誰還會再買?

本月14日,北汽新能源宣佈於今年7月完成了B輪111億的融資。別人看到可喜可賀,但恐怕只有北汽自己知道,這是它在新能源車“賣一台虧一台”苦果下的無奈之舉,資金壓力大,沒錢才會去融資。

其次,人民大眾不買帳,做什麼都是徒然。

今年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實在慘澹,上半年成績不及全年目標的四分之一,尚不足20萬輛,去年的勢頭終也不再。

再者,在最關鍵的“技術方面”,短時間內終究無能為力。

羅蘭貝格在今年7月發佈的《2017Q2全球電動汽車發展指數》顯示,雖然在電動汽車行業和市場規模上都已佔據首位,但在技術方面,中國仍處於下游。

更不幸的是,中國在指望彎道超車的新能源汽車技術上還沒有所突破,全球汽車行業又被自動駕駛給吸引去了。眼看著自己的孩兒還不會跑,人家的又去上了別的補習班,中國在關鍵技術上的捉襟見肘,可見一斑。

國外虎視眈眈,國內補貼退坡、技術跟不上,這時候宣佈全國推廣“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或許只是刷刷存在感?

頭號明星特斯拉就更不用說了,市值接連超過通用寶馬,打入世界500強,廉價Model 3都量產了哦。(而我們的比亞迪呢,除了巴菲特投資、小李子代言,在國際舞臺上也沒太多名聲。聽說上個月“唐”銷量跌了66%?夠喝一盅的了。)

總的來說,禁售燃油車可能是一時衝動,但發展新能源汽車勢在必行,全球各國轉向電動汽車時代的步伐已不可阻擋。

全球新能源汽車熱火朝天,中國卻還有太多隱憂

首先,少了國家補貼的錢,新能源汽車這事兒恐怕就難了。

“騙補事件”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圈的最大醜聞,這也導致了“國家計畫暫停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的傳聞。搞得這麼亂,是該冷靜下了。大量的金錢還沒有真正讓買車人群受惠,而補貼退坡卻已經到來,在國內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新能源車品質不夠好的情況下,再沒什麼補貼了,誰還會再買?

本月14日,北汽新能源宣佈於今年7月完成了B輪111億的融資。別人看到可喜可賀,但恐怕只有北汽自己知道,這是它在新能源車“賣一台虧一台”苦果下的無奈之舉,資金壓力大,沒錢才會去融資。

其次,人民大眾不買帳,做什麼都是徒然。

今年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實在慘澹,上半年成績不及全年目標的四分之一,尚不足20萬輛,去年的勢頭終也不再。

再者,在最關鍵的“技術方面”,短時間內終究無能為力。

羅蘭貝格在今年7月發佈的《2017Q2全球電動汽車發展指數》顯示,雖然在電動汽車行業和市場規模上都已佔據首位,但在技術方面,中國仍處於下游。

更不幸的是,中國在指望彎道超車的新能源汽車技術上還沒有所突破,全球汽車行業又被自動駕駛給吸引去了。眼看著自己的孩兒還不會跑,人家的又去上了別的補習班,中國在關鍵技術上的捉襟見肘,可見一斑。

國外虎視眈眈,國內補貼退坡、技術跟不上,這時候宣佈全國推廣“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或許只是刷刷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