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0張照片,告訴你南京人是怎麼吃早餐的

每一個藍鯨人都置頂了 南京舌搭子

我想和你一起 做一個精緻的南京人

南京從來就不是一個江南溫柔似水的城市,而南京的早點也像這座城一樣,在輕描淡寫間,展現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要說南京的早點講究,也是蠻講究的。一碗小餛飩,皮得薄如蟬翼,肉餡只是點綴,辣油才是判斷好不好吃的標準。

說隨性的話,豆漿油條或是一個煎餅也能吃的有滋有味。

早上一碗小餛飩是南京人最大的享受,在南京的街頭,經常能看到打扮入時的姑娘和穿著睡衣的大爺,

擠在同一張桌子上喝餛飩喝得不亦樂乎。

一順碼開大大小小的瓷碗,依次撒上佐料,最後少不了刮半勺豬油。南京人仿佛帶有一種天生的小餛飩雷達,好不好吃聞一下辣油的味道就心裡有數了。

南京的早點一個月不重樣?這絕對是謙虛的說法。

除了老生常談的小餛飩,我們還有各種澆頭的小煮面,各種加料的鴨血粉絲,一周都吃不完這些新花樣。

吃早點最多的莫過於離家最近的街道,不管長大後搬去哪裡,又或者是街道早就翻新變了模樣,那條街始終承載著兒時全部的早點記憶。

一碗小餛飩可以解決的事情

非要再來點燒餅油條南京早點一條龍街道

評事街

評事街因為到處施工,灰塵彌漫著整條街,可李記清真館的生意卻一點都不受影響。

和街坊領居一起相約去李記吃早飯,誰占座,誰點餐,一定得分工明確,不然想吃到嘴,得等上半天。

每天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飯店的門前永遠排著隊伍,平時大約10~20人,大約要等半個小時。

這裡的鍋貼個大、飽滿、汁多,不僅皮脆,還有種很酥的感覺,師傅們的刀功手藝非同一般。等你揉著站酸的大腿,坐下來品嘗時,你會覺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李記的牛肉煎包兩面煎的金黃,酥脆的外皮包裹著滿滿肉餡兒,實在太滿足南京人的脾性了。

王府大街

芳婆糕團店在王府大街火了40年,到底有多火,從早上7點多,烏飯團就已經賣光了來看,該是無人能比了。

逼仄狹小的座位也不能阻擋南京人的熱情,“熱死人了,這空調怎麼一得兒用都沒得。”店裡充斥著抱怨聲,但大家手上的動作一致的沒有停下來。

2塊錢一個的鹵蛋入味卻不齁人,改良了傳統的咸鹵,清爽的鹵湯有些偏甜。

芳婆糕這種老式的糕點反而沒有什麼特色,甜糯乾澀的口感能吃出米香,卻不合小搭子的胃口。

板栗肉粽料很多,花生、紅豆、板栗和肉。靠近肉的地方,肉汁浸過的地方略油,但卻不膩,趁著那個油勁,連料帶米一起吃掉真是太滿足了。

來鳳社區

來鳳社區金栗庵的汪家餛飩,這不用說了吧。憑著口碑,成為了南京長達30年的食匠傳奇。

從一根扁擔開始,不只是因為好吃,還因為這是用心做出的一碗餛飩。長條板凳,方木頭桌子,老派的風格像是路邊柴火餛飩的味道。

汪家餛飩一直相信,要捨得給客人吃,來吃的人多了,自己才有的吃。很多人早上去汪家餛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有特意為了去看老闆的“甩碗”手藝而跑上一趟。

肉餡多且緊實、秘制調料湯底清澈而鮮美。能吃辣的要多放點辣油,因為他家辣油特別香。

來鳳社區還有一處不得不提的老李煎餅店,這裡有一位煎餅畫家,堅持了20年白天賣煎餅,晚上畫畫的日程,一天不畫都不舒服。

做煎餅也和作畫一樣,都是慢條斯理的,與流動攤位的感覺不同,好像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一樣,慢工細活才能出珍品。

李師傅家每一款煎餅果子都飽含李師傅的多年心血。為了確保口感,寧願丟失客人,也要現做現賣。

這樣的一塊煎餅,食材新鮮,咀嚼起來乾脆硬實,點睛之筆是餅裡包著的薄脆,撐起了軟軟的餅皮,倒也能稱之為歲月裡沉澱的一道特色小食。

南湖

胖子砂鍋在南湖名氣很大,放眼整個吃貨界,也是能排的上號的。老闆胖胖憨憨的,一口流利的南京話。

砂鍋端上來滿滿一碗,一筷子下去能翻上來7、8種配料。湯底由老鹵熬制,加了點咖喱粉點綴,吃完不會覺得口渴。

牛肉紅燒得很入味,越嚼越香,小青菜也煮的爛爛的,和粉絲、幹絲、火腿腸一起入口,美滋滋!

殷高巷

殷高巷的小李湯包開了20年,就算已經開了多家分店,總店的人氣也一直只增不減。

好湯包首先要從面和餡說起,小李家的肉餡基本全靠手工打出來的,再配上各味調料和蔥薑。

面皮完全手工擀制,一個個小搭子的麵團子在師傅的擀麵杖下三下二下就變成中間厚邊緣薄的湯包皮,這樣的面皮既不會漏湯,捏出來的褶子也不會過厚。

“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小李湯包皮薄又有韌勁,裡面的肉餡十分緊實,咬上一口滿口濃郁,唇齒留香。

尚書巷菜場

像很多老小區一樣,這附近的居民每天早上都是被第一鍋出爐的早點喚醒的。揭開鍋蓋冒出嫋嫋炊煙,完美的勾勒出一幅南京市井生活畫卷。

在南京開了很多分店的白下元宵鋪,早上的生意不斷。由桂花,赤豆,藕粉和白糖熬制出的赤豆羹,是自己小時候媽媽煮出來的味道。

白下元宵鋪有別于其它傳統赤豆元宵的地方,在於元宵與赤豆分開,單獨下鍋,桂花也是單獨放,口感香甜軟糯,很濃郁芬芳!

9點前的八寶前街路口,不僅有白下元宵鋪還有各種早餐點,種類非常豐富,蒸飯、茶糕、糍粑、小米粥一應俱全。

製作蒸飯的阿姨手部動作很是麻利,從熱騰騰的木桶裡抓出適量的飯團壓平後裹上你需要的油條、蛋黃等,用力一卷,一份蒸飯就製作好了。

剛製作好的蒸飯熱的燙手,也不知阿姨是試了多久才練就一手耐熱的本領。

在南京街頭不多見的茶糕這裡也有,老闆在家中做好的茶糕用蒸籠屜一層層裝好,用紗遮住。

當你吃進口時,茶糕還保持著剛出爐的鬆軟微甜,蒸籠的竹香和原料的米香交糅在唇齒舌尖,同時也溢滿鼻腔和整個身體。

賣油條豆漿的店裡還兼顧賣著豆腐澇,老闆娘俐落的從鍋裡挖出一碗豆腐澇,三下五除二的往碗裡加入調料,就算調料撒了一桌,也不在意,就圖這爽快的手部動作。

爽滑可口的豆腐澇咸香適中,正好符合小搭子鹹黨一派的口味,吃完回味無窮。

清晨的尚書巷菜場像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還有各種數不清的美食,一家沒有招牌的早點鋪,坐下來就可以吃碗豆漿、油條……

開車兩小時,吃飯五分鐘

那都不是事兒

老饕們的私藏菜單

南京名氣大的早點鋪子數不勝數,但這些常年被包圍的小店才是老南京的私藏菜單。

它們可能藏在一條完全不搭的街巷裡,或者開在某個街道上,告訴你個路名,跟著人群就能找到。

計程車司機推薦的鴨血粉絲湯

計程車司機堪稱是南京最會吃的群體,而金中鴨血粉絲湯就受到很多計程車司機的推薦,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內,從早到晚都座無虛席。

乾淨的不銹鋼碗裡面裝的滿滿的物料就像要漫出來,分量非常足夠。粉絲偏粗,口感爽滑勁道入口彈牙。

鴨血粉絲里加了鍋巴,吃法也變得高端,酥脆的鍋巴浸滿了咸鮮的湯汁,外軟內酥,香氣溢滿口腔。

上過標點美食的鴨血餛飩

一家開了二十餘年的老店。完美的將南京人愛吃的鴨子和小餛飩混合在一起,可以同時滿足兩種口味欲望,你無法想像南京人對它的喜愛程度。

據說老闆家的鴨血、鴨雜都是從長虹路的那家鴨子店每天早上買來的,一買就是十幾年。餛飩飽滿扎實,沒有筋筋拽拽的感覺,湯頭自然鮮美,配合辣油的香味,很是解饞。

鴨血餛飩配鍋巴還是隔壁的鴨油燒餅,這是南湖人糾結了很久的問題,不管怎麼選,都是10塊錢管飽,太幸福了。

網紅黃家餛飩

黃家餛飩是鐵心橋的一家網紅餛飩店,不管你幾點到,去得早還是去的晚,店門口永遠排著長長的隊。有上班族小情侶,有帶著一家老小來喝餛飩的老南京,店裡總是熱熱鬧鬧的。

與南京傳統小餛飩有些不同,肉餡非常豐滿鮮嫩,湯底比較清爽,餛飩皮幾乎一抿就化。

明天早上你準備翻誰的牌子?明日計畫

南京人,吃慣了自己的早點,哪兒都去不了。在出門五分鐘,悶氣兩小時的黃梅天裡都要端上一份小餛飩,一個油端子,坐在路邊的小板凳上,開始新的一天。

南京的幸福不是那些平地聳起的高樓,也不是那些高大上的西餐廳。而是彎彎繞繞的巷子裡的煙火味和人情味。

所以,你想好了明天早上吃什麼了嗎?

我勸你別把減肥放到南京的早晨!

李記的牛肉煎包兩面煎的金黃,酥脆的外皮包裹著滿滿肉餡兒,實在太滿足南京人的脾性了。

王府大街

芳婆糕團店在王府大街火了40年,到底有多火,從早上7點多,烏飯團就已經賣光了來看,該是無人能比了。

逼仄狹小的座位也不能阻擋南京人的熱情,“熱死人了,這空調怎麼一得兒用都沒得。”店裡充斥著抱怨聲,但大家手上的動作一致的沒有停下來。

2塊錢一個的鹵蛋入味卻不齁人,改良了傳統的咸鹵,清爽的鹵湯有些偏甜。

芳婆糕這種老式的糕點反而沒有什麼特色,甜糯乾澀的口感能吃出米香,卻不合小搭子的胃口。

板栗肉粽料很多,花生、紅豆、板栗和肉。靠近肉的地方,肉汁浸過的地方略油,但卻不膩,趁著那個油勁,連料帶米一起吃掉真是太滿足了。

來鳳社區

來鳳社區金栗庵的汪家餛飩,這不用說了吧。憑著口碑,成為了南京長達30年的食匠傳奇。

從一根扁擔開始,不只是因為好吃,還因為這是用心做出的一碗餛飩。長條板凳,方木頭桌子,老派的風格像是路邊柴火餛飩的味道。

汪家餛飩一直相信,要捨得給客人吃,來吃的人多了,自己才有的吃。很多人早上去汪家餛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有特意為了去看老闆的“甩碗”手藝而跑上一趟。

肉餡多且緊實、秘制調料湯底清澈而鮮美。能吃辣的要多放點辣油,因為他家辣油特別香。

來鳳社區還有一處不得不提的老李煎餅店,這裡有一位煎餅畫家,堅持了20年白天賣煎餅,晚上畫畫的日程,一天不畫都不舒服。

做煎餅也和作畫一樣,都是慢條斯理的,與流動攤位的感覺不同,好像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一樣,慢工細活才能出珍品。

李師傅家每一款煎餅果子都飽含李師傅的多年心血。為了確保口感,寧願丟失客人,也要現做現賣。

這樣的一塊煎餅,食材新鮮,咀嚼起來乾脆硬實,點睛之筆是餅裡包著的薄脆,撐起了軟軟的餅皮,倒也能稱之為歲月裡沉澱的一道特色小食。

南湖

胖子砂鍋在南湖名氣很大,放眼整個吃貨界,也是能排的上號的。老闆胖胖憨憨的,一口流利的南京話。

砂鍋端上來滿滿一碗,一筷子下去能翻上來7、8種配料。湯底由老鹵熬制,加了點咖喱粉點綴,吃完不會覺得口渴。

牛肉紅燒得很入味,越嚼越香,小青菜也煮的爛爛的,和粉絲、幹絲、火腿腸一起入口,美滋滋!

殷高巷

殷高巷的小李湯包開了20年,就算已經開了多家分店,總店的人氣也一直只增不減。

好湯包首先要從面和餡說起,小李家的肉餡基本全靠手工打出來的,再配上各味調料和蔥薑。

面皮完全手工擀制,一個個小搭子的麵團子在師傅的擀麵杖下三下二下就變成中間厚邊緣薄的湯包皮,這樣的面皮既不會漏湯,捏出來的褶子也不會過厚。

“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小李湯包皮薄又有韌勁,裡面的肉餡十分緊實,咬上一口滿口濃郁,唇齒留香。

尚書巷菜場

像很多老小區一樣,這附近的居民每天早上都是被第一鍋出爐的早點喚醒的。揭開鍋蓋冒出嫋嫋炊煙,完美的勾勒出一幅南京市井生活畫卷。

在南京開了很多分店的白下元宵鋪,早上的生意不斷。由桂花,赤豆,藕粉和白糖熬制出的赤豆羹,是自己小時候媽媽煮出來的味道。

白下元宵鋪有別于其它傳統赤豆元宵的地方,在於元宵與赤豆分開,單獨下鍋,桂花也是單獨放,口感香甜軟糯,很濃郁芬芳!

9點前的八寶前街路口,不僅有白下元宵鋪還有各種早餐點,種類非常豐富,蒸飯、茶糕、糍粑、小米粥一應俱全。

製作蒸飯的阿姨手部動作很是麻利,從熱騰騰的木桶裡抓出適量的飯團壓平後裹上你需要的油條、蛋黃等,用力一卷,一份蒸飯就製作好了。

剛製作好的蒸飯熱的燙手,也不知阿姨是試了多久才練就一手耐熱的本領。

在南京街頭不多見的茶糕這裡也有,老闆在家中做好的茶糕用蒸籠屜一層層裝好,用紗遮住。

當你吃進口時,茶糕還保持著剛出爐的鬆軟微甜,蒸籠的竹香和原料的米香交糅在唇齒舌尖,同時也溢滿鼻腔和整個身體。

賣油條豆漿的店裡還兼顧賣著豆腐澇,老闆娘俐落的從鍋裡挖出一碗豆腐澇,三下五除二的往碗裡加入調料,就算調料撒了一桌,也不在意,就圖這爽快的手部動作。

爽滑可口的豆腐澇咸香適中,正好符合小搭子鹹黨一派的口味,吃完回味無窮。

清晨的尚書巷菜場像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還有各種數不清的美食,一家沒有招牌的早點鋪,坐下來就可以吃碗豆漿、油條……

開車兩小時,吃飯五分鐘

那都不是事兒

老饕們的私藏菜單

南京名氣大的早點鋪子數不勝數,但這些常年被包圍的小店才是老南京的私藏菜單。

它們可能藏在一條完全不搭的街巷裡,或者開在某個街道上,告訴你個路名,跟著人群就能找到。

計程車司機推薦的鴨血粉絲湯

計程車司機堪稱是南京最會吃的群體,而金中鴨血粉絲湯就受到很多計程車司機的推薦,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內,從早到晚都座無虛席。

乾淨的不銹鋼碗裡面裝的滿滿的物料就像要漫出來,分量非常足夠。粉絲偏粗,口感爽滑勁道入口彈牙。

鴨血粉絲里加了鍋巴,吃法也變得高端,酥脆的鍋巴浸滿了咸鮮的湯汁,外軟內酥,香氣溢滿口腔。

上過標點美食的鴨血餛飩

一家開了二十餘年的老店。完美的將南京人愛吃的鴨子和小餛飩混合在一起,可以同時滿足兩種口味欲望,你無法想像南京人對它的喜愛程度。

據說老闆家的鴨血、鴨雜都是從長虹路的那家鴨子店每天早上買來的,一買就是十幾年。餛飩飽滿扎實,沒有筋筋拽拽的感覺,湯頭自然鮮美,配合辣油的香味,很是解饞。

鴨血餛飩配鍋巴還是隔壁的鴨油燒餅,這是南湖人糾結了很久的問題,不管怎麼選,都是10塊錢管飽,太幸福了。

網紅黃家餛飩

黃家餛飩是鐵心橋的一家網紅餛飩店,不管你幾點到,去得早還是去的晚,店門口永遠排著長長的隊。有上班族小情侶,有帶著一家老小來喝餛飩的老南京,店裡總是熱熱鬧鬧的。

與南京傳統小餛飩有些不同,肉餡非常豐滿鮮嫩,湯底比較清爽,餛飩皮幾乎一抿就化。

明天早上你準備翻誰的牌子?明日計畫

南京人,吃慣了自己的早點,哪兒都去不了。在出門五分鐘,悶氣兩小時的黃梅天裡都要端上一份小餛飩,一個油端子,坐在路邊的小板凳上,開始新的一天。

南京的幸福不是那些平地聳起的高樓,也不是那些高大上的西餐廳。而是彎彎繞繞的巷子裡的煙火味和人情味。

所以,你想好了明天早上吃什麼了嗎?

我勸你別把減肥放到南京的早晨!